陳紀新
韓半島是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地區(qū),和中國、日本共同組成了東亞文化圈。在各自的國家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三個地區(qū)的文化和藝術發(fā)生了深刻而復雜的交流和融合,這個過程歷經(jīng)千年而顯得過于漫長。
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一般有幾種形式,一是有著明顯前后繼承關系的延續(xù)性發(fā)展的文化類型。黃河流域的文化類型和韓半島南部的遠古文化類型,就是典型的有各自前后繼承關系的文化。其次則是在相近歷史時期,不同文化類型間相互交流、借鑒、融合并保持各自獨立發(fā)展的模式,在這個文化圈中的幾個大的文化地區(qū)之間的文化關系正是這種文化發(fā)展模式的代表形式。前一種是縱向發(fā)展的,后一種則是橫向的。
因為大的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相互交流和融合,因此在很多方面形成了比較類似的文化表象。我在今年對韓國做了一次藝術訪問,抽時間參觀了韓國的幾個國家博物館,對韓國的文化藝術進行了一些觀察,由于韓國的古代文化以工藝美術的發(fā)展最為悠久和精致,因此下面就三個主要的工藝美術門類對韓國的古代藝術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韓國的漆工藝
韓半島南北狹長而多山,四季溫差大,樹木生長繁盛,生活在這樣環(huán)境中人類自然會在木器的使用上顯得擅長,漆器工藝自然隨著木器工藝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
韓國的漆工藝在青銅器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形成,考古證據(jù)表明在公元前4世紀,韓國就已經(jīng)有了制作技術成熟的漆器(牙二山南城出土),光州新昌洞遺址等地出土的漆器表明韓半島已經(jīng)將木漆器做為日常生活用品了。
在韓國漆器工藝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螺鈿漆工藝;螺鈿漆工藝通過將研磨好的貝殼拼貼圖案,反復研磨再反復上漆的復雜工藝對各種材質進行裝飾。中國、韓國和日本都曾經(jīng)制作了大量的螺鈿漆工藝品,而韓國的螺鈿漆工藝品基本是木心漆器。
韓國的考古學界認為:始于青銅器晚期的韓國漆工藝技術和源自唐朝的螺鈿技法為高麗時期高水平的螺鈿漆工藝奠定了基礎。高麗時期是韓國螺鈿漆發(fā)展的高潮,高麗螺鈿漆器的工藝特點是,金屬線表現(xiàn)圖案并鑲嵌螺鈿。在慶州雁鴨池出土的漆器采用了平脫技法,就是在器皿表面貼上金屬圖案,上漆后刮開圖案部分的漆顯露出圖案的方法,這種木漆器的做法正是新羅時期高麗螺鈿漆工藝的先行技法。
朝鮮早期的螺鈿漆器水平有所下降,但中期以后逐漸開始形成了朝鮮時期螺鈿漆器的特點:圖案表現(xiàn)大膽奔放,充滿繪畫意境,表現(xiàn)內容豐富多彩,為上流社會所大量使用的文房和高級女性使用的妝奩等器具也大量使用了螺鈿漆工藝。
華角工藝是韓國在朝鮮后期流行的獨有的技法,采用牛角為鑲嵌材料,制作過程極為嚴謹。韓國學界對華角工藝的制作流程的描述:用溫水將牛角浸泡使其展開,磨成大小一樣的透明四角形,在其上用紅、黃、綠等石彩繪畫,然后將繪有圖案的一面貼在木器表面,過一段時間后,牛角薄片變成淡黃色,華麗的石彩也變得十分柔和。這種工藝制作的漆器十分珍貴,圖案除了長壽富貴等,還有一些頗具韓國風情的動物花草紋樣。
韓國的金屬工藝
公元前10世紀左右,韓國半島開始使用青銅器,公元前3世紀左右,從中國引進了鐵器文化。金屬工藝品的興盛則是因為在三國時期佛教的興盛,統(tǒng)一新羅時期韓國的金屬工藝品制造達到了非常高超的水平。
在韓國的金屬工藝品中,梵音鐘是佛教工藝品的杰出代表之作。韓國的鐘發(fā)源于中國,但是具有明顯的韓國特征,掛鐘的鈕是騰越的單龍,鐘的上端有韓國獨有的音管與內部相通,鐘聲幽遠深邃,鐘的造型端莊柔美,是韓國高等級金屬工藝品的代表。
另外在韓國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大約從新羅時代開始,韓國人制造了大量黃金飾品,由于新羅時期的中央政府是通過向地方官員頒賜黃金“顯威品”來統(tǒng)治百姓,因此新羅時代產(chǎn)生了令人驚嘆的黃金文化。從金冠到細小的首飾,品種極其繁雜,包羅萬象。制造工藝極其精美,手法多樣??钍街啵又?,令人嘆為現(xiàn)止。
在整個韓國的工藝品中,我認為黃金工藝一項,不但從制造時代到工藝水平,是在中國大陸的金銀文化之上,新羅時代的韓半島不愧為“耀眼的黃金之國”。
韓國的瓷器
韓半島大約從9世紀末開始生產(chǎn)瓷器,早期的瓷器以青瓷和白瓷為主,造型基本來自于五代時期越州窯,11世紀受中國青瓷影響開始生產(chǎn)“綠青瓷”。
11世紀中葉以后,高麗的瓷器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到12世紀,高麗青瓷開始呈現(xiàn)出獨具特色的藝術世界。翡色青瓷和鑲嵌瓷器的技法是這一時期瓷器技術發(fā)展的代表,翡色青瓷表面制作光滑細膩,釉色半透明且光澤淡雅,在當時已經(jīng)成為受到普遍關注的藝術品。高麗青瓷多樣的技術手法(有陰刻、陽刻、象形、鐵畫、鑲嵌、堆花、銅畫、金彩、等等)使青瓷在高麗時期發(fā)展到了頂峰。
14世紀高麗鑲嵌青瓷衰落,成為了朝鮮“粉青沙器”的基礎。由于在青灰色器胎上粉狀白土,再施以青釉,因此這類瓷器被稱為粉青沙器。與高麗青瓷高貴華麗的精致之美不同的是粉青沙器自由奔放的動感魅力,15世紀是粉青沙器的鼎盛期,鑲嵌、印花、雕花、剝地、鐵畫、粉狀等手法及胎土和釉的優(yōu)化使粉青砂器開始呈現(xiàn)出固有的青灰色。印花粉青沙器的密度更高,樣式精練,個性強烈。
朝鮮白瓷也是朝鮮時期瓷器的代表作,由干粉青沙器的壽命較短,白瓷的制作和使用貫穿了整個朝鮮時期,白瓷的節(jié)制和純潔之美,符合以儒學作為生活理念的士大夫階層的文化需求。朝鮮時期的白瓷基本是純白瓷,也采用陰刻、陽刻、透刻等手法,使用鑲嵌、青花、鐵畫、銅畫等技藝。
朝鮮之所以能燒造出最優(yōu)質的白瓷,是因為朝鮮擁有優(yōu)質的白土,尤其是產(chǎn)干京畿道廣州的優(yōu)質胎土一廣州土;從朝鮮時期至今,廣州都是享譽盛名的白瓷中心。
因為在韓國的時間安排得很緊張,所以沒有對韓國工藝美術的歷史和文物做更多的觀察和學習,在此只能根據(jù)粗略的材料稍做整理,實為一管之見。如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亞洲文化愛好者來批評指正,對我國工藝美術源遠流長的歷史和燦爛輝煌的藝術文化必將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