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鴿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數學教育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yōu)槭紫汝P注人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有得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的發(fā)展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尊嚴還給學生,把童趣還給學生,把自主還給學生。讓所有學生的個性、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這樣才有助于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開放的數學學習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活動本身給人帶來的快樂,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放松;敢說;想說
Wait for student's ten secondses
Bai Ge
【Abstract】《Mathematics course standard(experiment draft) 》explicit point out:"Mathematics education want from with obtain knowledge the leader principal item mark, change the leader first concern person of development, create 1 to have vivid at the student, act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nvironment, provide to the student full of development space".Pair of classroom return give student, pair of dignity return give student, kid interest return to the student, pair of independence return give student.Let all student of the character, potential g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ggest degree.So just contribute to availably exalt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full transfer student of study aggressive, let the student is in open of mathematics the study the activity, experience arrive study activity to bring person of happiness, acquire good emotion experience.
【Key words】Relax;Dare to say;Mean to say
我聽過很多的公開課,在眾目睽睽之下,學生們一個個端坐靜聽,舉手發(fā)言,動作整齊劃一。在沒有老師的允許下,除了老師“喋喋不休”的聲音,你幾乎聽不到學生的一點動靜,最多中間穿插幾句老師的問話:這樣做對嗎?你明白了嗎?誰還有不同意見?學生機械的齊聲回答:對!明白了!可能會出現不同意見,那也是個別學生的“自由”發(fā)言。在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而展開的小組合作學習時,老師總是把所要探究的知識設置在一定的范圍內,然后一聲“以小組為單位開始討論”,同學們才像被釋放的囚犯一樣有了自由,教室里的空氣才有了跳躍性。但好景不長,三五分鐘后,老師的兩聲巴掌響或一聲“?!?收),學生立即回歸到了以前的狀態(tài),老師問、學生答,交替出現,不一會這節(jié)課老師所要講的知識問題解決了,教學也就隨之圓滿結束了。
每每看到這樣的課堂,我在心里就默默想,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一節(jié)課四十分鐘,如果讓孩子正襟危坐,不斷的在老師的引導下,聽、想、說、做,不能有一絲的自由,作為6至11歲的孩子,他受得了嗎?他能堅持下來嗎?他的思維能一直局限在課堂上嗎?他能深切感知知識的生成過程嗎?能真正自主探究嗎?更何況是在以小組討論時,學生好不容易有了個自由的時間,便匆忙行動,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看似熱鬧非凡。可仔細觀察,這熱鬧的課堂討論背后是只“作”不“合”、只“議”不“思”、只“說”不“聽”,學生大多“各自為政”。有的小組搞“一言堂”,多數學生一言不發(fā)故作沉默狀,有的“你爭我奪”,誰也不聽誰,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還有的學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談闊論,產生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說起了不著邊際的“題外話”,偏離了討論的主題。這樣的課堂討論,大部分學生實質上沒有認真思考,更沒有產生思維撞擊的火花。這樣的課堂學生一節(jié)課上下來累嗎?這樣的課堂能面向全體學生嗎?這樣的課堂教學有效嗎?
由此,我想到了我平時的課堂,在我上課時,有的孩子端坐,有的孩子用手支著腦瓜,還有的因個子小不自主的蹲在凳子上,但不管姿勢怎么樣,只要他滿含求知欲的目光落在黑板上,他的思想隨著老師的問題在轉動,就說明他在動腦思考。為了提醒注意力愛分散的孩子,為了不給學生造成身體上的疲勞,我組織課堂的話語里很少有“坐端!”“比一比誰的坐姿最端正”……而是“看誰聽清老師的問題了?”,“誰把這個問題在腦子里轉了三圈?”,“誰看見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字了?”……孩子們自然而然的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身上或黑板上。一旦我針對所講知識引出一個問題時,我的學生總是在舉手的同時就迫不及待的張嘴開始說,有的是唯恐老師點不住他,就邊舉手邊站起來邊說,有的是因同桌兩個的答案不同而發(fā)生爭執(zhí),還有的為了證明自己的答案對,連說帶比劃地給同桌講解,這時候教室里一片噪雜聲,在別人看來是一種混亂,是一種無序的教學狀態(tài),是老師沒有教學組織能力的表現。但這正是我要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天性得以釋放:優(yōu)等生穩(wěn)操勝券,以一種強勢要展示自己的聰明,中等生因自己理解了知識,有了自信而急于展現自己,學困生在這種氣氛的感召下也把注意力集中起來湊這個熱鬧,去努力的聽別人解說。每遇到這種情景,我總是笑咪咪的看著孩子們,等他們十秒鐘,讓他們在這十秒鐘內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讓他們把自己的解題思路說給意見不統(tǒng)一的同學聽,讓他們在爭吵中把問題的解決方法達成共識,讓他們在這個熱鬧中傾聽別人的解答思路。短短的十秒鐘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思考,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展示自己,沒有一個學生處在被遺忘的角落。在學生的思想碰撞中,人人有所領悟,個個有所收獲,十秒鐘足夠孩子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之后便是安靜,為什么?因為老師還沒有揭曉真正的答案,孩子們要聽老師會怎么說。這時候我會不緊不慢的指名來回答,難一點的問題交給優(yōu)等生來回答,容易一點的問題交給學困生來回答,老師在學生的回答中加以引導和評價,其他學生會為確認自己的答案而認真傾聽,當正確答案出現后,總是一部分在歡呼,一部分在醒悟中擺出一副不服氣的樣子。個中體驗其樂無窮!
十秒,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上可能微不足道,但如果在這十秒鐘里能讓孩子在高度的緊張中得以放松,讓孩子在端坐中得以轉換姿勢,讓孩子能不怕說錯而暢所欲言,讓孩子在注意力疲憊時再次集中起來,這十秒豈不十分珍貴!
等學生十秒!
收稿日期:2009-03-31
作者地址:河南省南陽市第十五小學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