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摘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探究性學習的開發(fā)性、探究性、實踐性和審美性的特點,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比翼齊飛,使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和現(xiàn)代的探究性學習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快樂來自艱苦的智力活動,來自對懸念的不斷求索和多元思維的激烈碰撞,情感激起波瀾,思維散發(fā)靈光。真可謂,當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手牽手”時,孩子們的快樂和夢想就盡情地飛揚起來。
【關(guān)鍵詞】接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
Accept with investigate "hand in hand", happiness and dream together float in the sky-Shallow talk reading teaching in how make to accept sex study and investigation study to combine together
Zhang Ming
【Abstract】In the language reading the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investigation, fulfillment pay attention to an investigation study with appreciate beauty sex of characteristics, let the student's thinking activity and emotion activity wing to wing and together fly, make tradition of accept sex study and modern of investigation study organic of knot put together, let student study of interest and happiness come from hard of intelligence activity, come from to hang to read aloud of continuously beg Suo and diverse thinking of vehemence collision, the emotion arise great waves, the thinking send forth to work properly light.True it may be said be to accept sex study and investigation study"hand in hand", children of happiness and dream heartily float in the sky.
【Key words】Accept sex study;Investigation study
接受性學習是指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重視向?qū)W生灌輸書本知識,學生只是被動模仿、死記硬背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將學習內(nèi)容拓展為一種開放的、社會的學習方式。其核心在于改變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一種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能做到讓學生樂意主動探究,又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新知識,受到了文本的熏陶,使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相結(jié)合,相交融的最高境界。
如何讓學生從疲于奔命的接受者變成快樂自信的探究者?如何在語文閱讀課堂上做到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手牽手”?
1.整合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shè)主線清晰的課堂,強化學習的探究性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想要表達的一個愿望。有的直接明了,有的隱含文中,這就需要教師理清頭緒,以使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有一個清晰的思路。這樣,不僅老師上課時得心應(yīng)手,也使學生學起來心領(lǐng)神會。探究性的閱讀教學,是師生共同在閱讀中探索新知識,共同獲得審美和思想熏陶的過程;是師生圍繞著需要解決的問題,共同確定內(nèi)容的探究方向、方法的選擇以及為了解決問題師生、生生間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教師由傳統(tǒng)的管理者、講授者、評判者轉(zhuǎn)變?yōu)榉?wù)者、組織者、協(xié)調(diào)者、合作者、支持者和促進者。學生成了學習的真正的主人,不再是純粹的接受者。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確定好這樣的教學模式:設(shè)計情景——引出問題——確定探索方向——主動探索——研討啟發(fā)——交流共賞——點評升華。要先埋下伏筆,精心策劃,巧妙設(shè)計問題,問題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復雜,題目本身對學生要有足夠的吸引力,同時需要注意設(shè)計問題的懸念和障礙,使探究內(nèi)容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和難度,促使學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難、尋根究底的強烈愿望,漸漸地由“有疑必問”過渡到“有疑必究”比如在上《小珊迪》一課時,就對課堂教學進行了精心的整合,使整節(jié)閱讀課既渾然一體,又棱角突出。特別是老師對課堂內(nèi)容的“解剖”,就“解剖”得非常巧妙。例如王老師的問題“此時此刻,我們握住的僅僅是小珊迪的手嗎?我們握住的是什么?”“這一跑,跑出了什么?”這些問題的設(shè)計,都與文章的中心思想密切相關(guān)。老師妙手天成,將一堂語文課演繹得如此賞心悅目,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探究中接受了知識,受到了熏陶。又如在學習《白兔和鴨子請客》這篇動物童話故事時,我首先在班中和孩子們一起交流自己最喜歡吃什么,接著交流自己知道哪些動物喜歡吃什么,最后引出小白兔和鴨子各自喜歡吃什么,然后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層層深入文本之中,讓孩子們在聽故事,談心得的快樂中接受了文本內(nèi)容,明白了文本所蘊含的道理,那就是:自己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在此基礎(chǔ)上,我在請同學們結(jié)合自己生活中常犯的錯誤,進一步談?wù)剬@句話的理解。孩子們熱情高漲,體會深刻,積極發(fā)言。學完課文后,我讓孩子們從課內(nèi)來到課外,編寫白兔第二次請鴨子吃飯,怎樣招待朋友的故事,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更是得到了最大的激發(fā),可見,如果能巧妙地整合教學環(huán)節(jié),
學生們主動探究的熱情之火就會被你點燃。
2.活化詩意的文本語言,追求在探究中體驗感悟,強化學習的實踐性
著名教育學家王菘舟在其教學中極力倡導“詩意語文”。是的,語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學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要緊記:文字不只是一個符號,更是內(nèi)涵的凝聚者。他是有靈性、有思想的。教師要把握著情感基礎(chǔ),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詩一般的語言來感染自己,更深深地感染學生,使師生一同沉浸于文本的情感海洋里,陶醉在語言文字的美好中。這是閱讀教學的理想境界。這需要老師具備深厚的人文底蘊。如果說一個語文教師,沒有豐富的情感,沒有優(yōu)美的語言,沒有應(yīng)變的智慧,怎么能駕馭課堂,怎能讓孩子喜歡語文?一個好的老師應(yīng)該讓學生感到一種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體態(tài),你的眼神,你的笑臉,你的手勢,你的語言……都能給學生心靈的震撼。一堂好的閱讀課,更是把一篇好的文章介紹給同學,把一個個孩子心靈的窗戶打開,把一個遠方的世界呈現(xiàn)在孩子們的眼前,讓孩子們的眼前,讓孩子們在好奇和激動中感受探究的樂趣,體驗生活的博大。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把文本語言詩意化,讓學生在詩意中進行閱讀,就如同高山流水,境界無盡;春雨纏綿,潤物無聲。比如我教《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時,就特別注意根據(jù)文本呼喚和平、渴望和平的情感基調(diào),注重在語言中吸引學生,在凝重中打動學生。我運用不多卻極具煽情效果的背景音樂,飽含深情的引讀,緊緊地揪住孩子們的心。我那極具感染力的聲音,飽含澎湃的感情,充滿神奇的力量,頃刻間打開了學生的情感之門,使他們享受著文字帶給自己的激揚和震撼。這堂課,情景交融,自然流放,師生融洽,興趣然。這是學習語文的四十分鐘,更是享受文學的四十分鐘。學生的情感像打開的閘門,一瀉千里,真正做到了眼中有物,心中有情。他們在和老師的互動中,在和文本的交流中得到了心靈的體驗,情感的升華。去年,我有幸聽了一節(jié)竇佳梅老師上的《晏子使楚》,我又一次受到了心靈的震撼:原來,語文閱讀真的是可以這樣上,真的是可以上得這樣情緒激昂,生動活潑。這節(jié)課,竇老師幾乎沒做什么課件,僅僅是靠著老師的一張嘴,就成了一個出色的導演,編導了一堂生動的閱讀課。課堂上,竇老師成了一個情緒飽滿的演員,她時而頷首低語,時而高亢陳詞;時而故作神秘,時而又滑稽幽默。老師在嫻熟的引導中帶領(lǐng)著學生一次次沖鋒思想的高潮。試問:學生在這詩化的語言中怎能不對祖國的語言文字產(chǎn)生由衷地熱愛呢?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又怎能不體會到一個機智、自信的外交家晏子的風范呢?
3.營造訓練無痕的教學氛圍,在探究中追求文道相融,強化學習的開發(fā)性
語文的學習應(yīng)該是從讀書中來,到讀書中去。如果把閱讀教學比作一條路,那么讀書是打開思想的閘門,放飛夢想的翅膀,才是閱讀的終極目標。然而,閱讀教學不是信馬由韁,也不是漫天撒網(wǎng)。閱讀指導是不露痕跡,是在不知不覺中以隱性手法調(diào)控實施的。比如一名教師在教學《云房子》一課時,就設(shè)計了“玩?!焙汀白骺汀钡那楣?jié),讓孩子變成云朵在天空中嬉戲,到藍天上作客,這些情節(jié)就非常貼近兒童的實際生活,在這樣富有兒童情趣的情感之中,兒童的讀書興趣自然高漲,就會更加投入到飽滿情感的游戲情景中,在看不到老師任何的要求下,在自然和諧的氛圍中,學生自然貼近文本,走進文本。在課堂上讓學生聯(lián)想,將自身化作主人公,深切體會,是文道結(jié)合的妙招。比如在教《小音樂家楊科》時,我讓學生在熟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chǔ)上,重點研讀體會描寫楊科眼睛的四個句子,注意它們之間的內(nèi)部聯(lián)系,感受楊科情感變化的心路歷程。這樣,一個栩栩如生的小音樂家浮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學生走進了楊科的心靈世界,經(jīng)歷了感情的激揚和洗禮。如此領(lǐng)悟文章的精神,可謂水到渠成,心領(lǐng)神會。
4.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強化學習的審美性
學生有效地學習語文主要靠語感。以漢字為載體的漢語,重意會不重規(guī)則,語言凝練但意蘊豐厚,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悅耳。由于漢語言文字的形象性、隱喻性、意會性和模糊性,學生學習語文,不僅要進行理論分析,尤其要重視整體感悟。而重視學生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是增強對文本的理解,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的有效途徑??傊?語感的培養(yǎng)重在引導學生去感受,在閱讀教學中教授應(yīng)該通過多種策略,指導學生積累語文材料,領(lǐng)悟語言內(nèi)涵,增強語感。比如《海濱小城》一課,重點是感受海濱小城的美麗景色。描寫海濱部分主要是通過色彩美來表現(xiàn)景色美的,如課文第一自然段寫道:“天是(藍)的,海也是(藍)的,海天交接的水平線上,(棕色)的機帆船,(銀白色)的海鷗,還有和海鷗一樣顏色的云朵?!痹趯W生初讀感知的基礎(chǔ)上,通過填空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多彩的畫面,從而感悟到海濱的美多在色彩,同時,也巧妙的完成了詞語的積累。
綜上所述,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探究性學習的開發(fā)性、探究性、實踐性和審美性的特點,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比翼齊飛,使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和現(xiàn)代的探究性學習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快樂來自艱苦的智力活動,來自對懸念的不斷求索和多元思維的激烈碰撞,情感激起波瀾,思維散發(fā)靈光。真可謂,當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手牽手”時,孩子們的快樂和夢想就盡情地飛揚起來。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師》
[2]《小學語文教學》
[3]《北京教育》
[4]《上海教育》
[5]《小學新課標資源庫〈語文卷〉》
[6]《四川教育》
[7]《廣東教育》
收稿日期:2009-03-30
作者地址:廣東省茂名市十七小學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