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與李(鳊輯
春天)
審本期稿時。對《何須二桃殺三士》一文頗多感慨。對于大老板齊景公及其秘書晏子因為三勇士驕傲無禮而殺之的舉動,自以為實不足取。唐吳兢所著《貞觀政要》談到了用人,把“任賢”作為第三要點。書中談到名相房玄齡之用人:“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狈啃g是個好秘書,他用人不求全責備,不會因為某人之傲而棄之不用,為其老板造就貞觀盛世鋪了條好路。其實每個單位、每個企業(yè)都可以有自己的“貞觀之治”,重點在于領導者如何用人。
由桃想到了李?!疤依畈谎?,下自成蹊”,比喻為人真誠篤實,德才兼?zhèn)?,自然能感召人心,也說只要為人真誠實在,必然能感動他人。對于人才,感化遠比排斥更重要。
大人物與小人物(編輯菜園子)
歷史上的大人物都是能忍的典型,從韓信胯下之辱到勾踐臥薪嘗膽,從草根皇帝劉邦到傳奇皇帝朱元璋。有句話說,跳高之前,先曲雙膝,則是英雄豪杰。
《伊索寓言》上則介紹過一只螃蟹,當釣竿敲打它時,它立刻憤怒地把它鉗住,死也不放。這種剛愎暴戾之人,當一個碼頭小流氓,已到頂端,當一個領袖——無論是政治的或軍事的,都極不合格。這種螃蟹型性格的人,在歷史上充其量只能做一個小人物。
掛“羊頭”賣“狗肉”(編輯趙雪梅)
咸豐九年夏,都察院接到一紙控訴湖南巡撫幕客左宗棠的奏折。熟料,封疆大吏彈劾在前,朝廷重臣隨后就開始保舉,咸豐明察,最后左宗棠因禍得福,獲棄瑕錄用。(見本期46頁)
臺面上看。當時的權力體系已經(jīng)能夠通過公開的彈劾與保舉機制,從而明析是非、識別人才了。究其實,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充其量是私人權力關系的公開較量。彼時權力規(guī)則之利弊可見一斑,可而今“羊頭”“狗肉”仍然在各行業(yè)真假難辨,匪夷所思。
當斷必斷與當斷不斷(編輯高丹)
戰(zhàn)國四公子中,獨喜春申君,他以禮賢下士、輔國安邦而聞名于世。其妻舅李園忌妒他而生了壞心,有人發(fā)現(xiàn)了李園的陰謀,遂建議春申君計殺李園。春申君不以為然,終被李園所害。
讀史至此感嘆不已。春申君才智不可謂不高,卻“當斷不斷”,稀里糊涂地死于李園之手。做事需三思而后行,但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煮酒論壇
日前,關于“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全國引發(fā)熱議,本刊也“煮”了一把,請聽爭鳴聲音:
湖南學生伍鏑鋒:倘若不分科再加三門,無疑又是“三座大山”壓在學生身上。高考制度不變,分科無異是隔靴搔癢!
四川學生姚依:我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經(jīng)培養(yǎng)出錢學森、李四光,楊振寧等一批文理兼容、學貫中西的大家,但他們的文理兼容并非文理不分科造就的,而是因為從小熟讀文化經(jīng)典,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因為學生對各科的興趣、愛好不同,文理分科正好給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機會。
陜西學生蘇維偉:高中正是學生汲取知識的大好階段;不分科更有利于學生素質(zhì)的綜合發(fā)展。國家需要復合型人才,分科過早,不太適應未來競爭的需要。
河南教師張定勇:從人才培養(yǎng)和就業(yè)深造的角度看,學生都要在專業(yè)上下工夫。所以文理分科便于學生在高中階段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文理分科不宜貿(mào)然取消。
山西家長姚光華: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說。無論是肉類還是蔬菜、水果,無論是生猛海鮮還是五谷粗糧,肯定是多樣進食,更能平衡營養(yǎng),有利健康。同樣,無論是物理、化學還是歷史、地理,統(tǒng)統(tǒng)“攝入”,更有利于我們成為“全才”。但現(xiàn)實的問題在于:你有限的“肚量”,能否吃得下那么多?
本刊編輯高丹:《百家講壇》注重百家爭鳴,其實文理分科之爭鳴,其核心是,如何讓每一個學生具有優(yōu)秀的素質(zhì)。擁有應對未來挑戰(zhàn)和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出色能力。這不僅僅是文理分科那么簡單,而要牽涉教育改革,制度不改革,將真如學生所言僅是“隔靴搔癢”。
華山論劍
有一天我到新華書店買書,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百家講壇》,太驚喜了!看了以后我愛不釋手,非常喜歡。感謝《百家講壇》的作者和編輯,是你們讓我又遇見了一個好朋友!
《曾國藩的魚龍變化》啟示我每一個人都需不斷學習;《走西口與晉商輝煌》告訴我為了生存必須頑強拼搏……
《百家講壇》是我最愛的書,以史為鑒,我學到了很多道理,也豐富了眼界。
《歷史栽在“下跪”上面》是一個民族哀辱的提示:《信陵君“竊符趙”》打開了看待歷史的另一扇窗:《文人的乞討術》深刻批注了社會現(xiàn)象……
《妒火中燒的林沖》個中內(nèi)情耐人尋味,《大明驛》融思想性、故事性于一體;《太監(jiān)不是中國專利》展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陜西澄縣黨福生(男,65歲,廣電局離休人員)
《被人遺忘的遠征》喚起了我們對歷史的思考和對烈士的緬懷,以及對熱播劇的真實認識,《康熙與彼得大帝的治國差距》使我們對兩位君主及其國家的發(fā)展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國足球曾是世界四強》說明了艱難困苦更能磨煉人的意志,也使人們對中國足球有了自信……
——湖南常德向玉琳(女,17歲,中學學生)
談古論今
主編論壇4月中旬,主編春天參加第十九屆全國書刊博覽會,從濟南歸來,帶回兩條消息:一是經(jīng)濟危機波及書刊業(yè),全國期刊發(fā)行廣受沖擊,多數(shù)雜志急劇下降,部分雜志因之停刊,書刊界遭遇數(shù)十年未有之艱難,二是《百家講壇》雜志發(fā)展勢頭依然強勁,繼續(xù)領跑同類期刊市場。編輯在又驚又喜中聽取主編結論:為應對前所未有之經(jīng)濟危機,全體工作人員即日起在工作、生活中皆需“節(jié)流”,并發(fā)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增強抗風險能力,同時刊物必須做得更精更細更好,視危機為機遇,把《百家講壇》進一步推展開來,另外,要“以史為鏡”,告訴我們的讀者,古人是如何應對經(jīng)濟危機的、成功人士是如何渡過難關的……使刊物進一步貼近生活、服務讀者。
編輯研討暮春四月,草長鶯飛。本刊全體編輯前往鄭州郊區(qū)的“天下漁倉”農(nóng)家莊園召開一年一度的春季研討會。輕風徐來,微波不興,編輯們在湖邊談古論今,定下新的基調(diào):2009年下半年,《百家講壇》加強“百家”欄目,使之成為指引現(xiàn)實人生、啟發(fā)做人做事智慧、引導讀者成功成才的載體,以故事講人生。以古事喻現(xiàn)今,強化“關注”欄目,關注讀者的生活所需和社會熱點,勇于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與讀者共鳴;優(yōu)化刊物風格和故事,語言形式,增強刊物的鮮活性,使刊物成為時代驕子而非歷史老人。
PS:研討會一日午餐,上了一道萊“蒜香生”,其色澤及器皿均是淡淡的古黃色,透著一種古樸,食之卻鮮嫩異常,眾編皆曰:《百家講壇》要的就是這個味!
讀者講壇昨日收到一封來自南京中醫(yī)大學的信件,讀者名周彩霞,20歲,想來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大學生,在大夸了《百家講壇》及眾編之后,中肯地開始了她的“講壇”:《桓溫的“男人味”》一文不好;刊物插圖少、文字多,有些枯燥,可讀性要加強;民國時期的事也可以講-不一定都講政治人物;文章可以分開檔次、或思想性或權威性有不同側重……
396年,晉帝國(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太子司馬德宗(本年15歲),娶故立法院立法長(中書令)王獻之的女兒王神愛當太子妃。王獻之是書圣王羲之的兒子,也以書法聞名于世。
僅僅閱讀這段報道,雖在千載以下。我們?nèi)匀粸槟俏煌跫疑倥吲d,她躍升到所有少女夢幻中的高位——太子妃。盛大的婚禮、高度的榮華,跟白馬王子。雙雙對對。像每個傳統(tǒng)童話的
感謝感謝!所有讀者的來信都是我們編輯的“百家講壇”。
QQ花絮打開窗。鳥語花香。偷看一眼同事的聊天內(nèi)容,他正在一臉虔誠地問作者:親愛的,在寫嗎?
對方回復:是的,難產(chǎn)中……
我嚷嚷著,我怎么就不能像此男編輯似的這么柔情似水地催稿呢!
我是怎么催的呢?
作者說;單位青年節(jié)活動。又是拔河又是釣魚又是飛鏢的,所以就……
我回他:別給我找借口。明早必須交稿,小樣兒的我還鐵腕兒不了你了!結局一樣:“快快樂樂過一輩子。”然而,根據(jù)事實,我們卻為那位王家少女興悲,因為白馬王子司馬德宗是一個智商不過稍高于零的白癡。這使我們警惕:表相和真相,落差太大,是產(chǎn)生悲劇的原因之一。思考能力或判斷能力。就是要探討真:相,而不受表相的蒙蔽,王女士的婚姻幸:與不幸福,就會得出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