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英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4-123-01
情境教學是利用各種手段展示具體鮮明的形象,創(chuàng)設具體生動的場景,引導學生觀文時入情入境,,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從形象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頓悟,使語文課堂充滿情趣。 為此,我在語文教學中多方創(chuàng)設情境,將“言”、“形”、“情”融為一體,使語文教學逐漸趨向“易”、“趣”、“活”、“美”。使語文課堂獲益匪淺。具體說來主要從如下幾方面激趣。
一、表演進入情境
語文教材中,有些文學作品象劇本選場或童話、諷刺性極強的小說等,如果單憑范讀達不到作品所表現的效果。在教學中讓學生進入角色誦讀或扮演角色表演,比如:《變色龍》《我的叔叔于勒》一類的文章采用分角色誦讀,《白毛女》第二場采用扮角色表演,學生會興趣盎然。原來不喜歡的內容也喜歡起來,課堂氣氛活躍了,課文內容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微妙的語言,有強烈的感染力,它以特有的神韻形象,把聽眾帶入特有的意境中,達到不可估量的效果。為此,在一些優(yōu)美的散文、詩歌或一些歌劇的教學中配置和諧的樂曲,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敲擊他們的心靈,使學生自然進入意境,更好的體會散文、詩歌等所表現的思想及神韻。比如:學習《白毛女》第一場時,我播放《北風吹》唱段,婉轉的音樂渲染了悲苦凄涼的氣氛。學習《飲酒》這首詩時,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投入到詩的意境中去,根據詩的感情基調配上悠揚的樂曲,使枯燥的語言課堂變得有趣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興趣濃厚了。
三、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現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課文中用語言描繪的情境通過圖畫再現出來,文盲變得形象直觀。課文插圖、投影片、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如:教《雨說》我出示彩色圖片,看雨滋潤萬物的景象。讓學生從形象中感悟出春雨的特點。在教《愚公移山》時,學生邊讀課文我邊在黑板上勾勒出兩座山擋住了愚公的小村莊的出路及遙遠的濟洲、漢水。極力表現出山勢高大,路途遙遠。從而在形象中烘托愚公的精神。也可以讓學生把文字變成圖畫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如:講《岳陽樓記》,講到“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漁歌互答,此樂何極”,讓學生把這幅場景畫出來。有的同學的感受點落到“漁歌互答”上,會畫上兩只船,理解非常正確,有的學生只扣一個“煙”字,會畫上一片煙霧。這時有的學生告訴他,“長煙一空”是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的意思,這樣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四、錄像創(chuàng)設情境
錄像本身具有“聲”、“像”、“畫”并茂的特點,它是創(chuàng)設情境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比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利用幻燈讓學生看鮮活的安塞腰鼓的表演錄像,那激昂高亢的鼓樂聲把學生帶入歡樂亢奮的氛圍之中,再去欣賞語言文字描繪的《安塞腰鼓》就容易了。又如:學習《泰坦尼克號》前先集中學生看電影《泰坦尼克號》的錄像,至深至烈的愛情故事使學生感動得流淚。在此基礎上激情導課、學文,學生入情入境更深刻的理解了劇本的主題。
五、語言描繪情境
形象、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激活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欲望,能增添語文課堂的文學色彩。引發(fā)學生對優(yōu)美語言的向往和追求。在語文課上,我主要是注重自己的語言表達和培養(yǎng)學生說最好聽的話。比如:在學習《最后一課》時我是這樣用語言導課的:愛國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事。愛祖國就意味著愛大地、江河、語言、文化、民族、同胞等,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一樣的愛國熱情,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但其豐富的內涵一樣能夠撥動一個愛國者的心弦。讓我們一起走進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中與小說中的人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用這樣的語言導課學生有了情趣,自然為課堂創(chuàng)設了情境。又如:在學習《丑小鴨》這一課讓學生談感悟時,引導學生用最美最生動的語言給丑小鴨寫幾句心里話。學生放開思維,大膽的想像,大膽地去說。有的說:丑小鴨,我佩服你的堅強,佩服你的耐性,更佩服你的信心。有的說:丑小鴨,你是生活的強者,我跟你比起來太渺小了,我要像你一樣堅持不懈,大不了從頭再來。有的說 …… 這樣的語言描繪,自然把故事的背景、中心品析出來了,學生也自然而然的投入到所表達的思想情境當中。
總之,情境教學在語文課堂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可以以情激趣,以趣激欲,以欲導學,學中悟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且處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之中,也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增強了思考力和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