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燕
中圖分類號:G623.2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5-117-01
重分折、輕積累,重理性、輕誦讀,重模式、輕個性,是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突出弊端。語文課堂很少有學生的瑯瑯書聲,而是充斥著繁瑣的理性分析,常常陷入“思而不讀”的怪圈。對于文章形式的分析可謂具體詳盡,對于文章的內容卻沒有幾篇入心入骨的分析。這種重講輕讀的結果如何呢?學生的語言貧乏,句式單調,結構程式化幾乎成了作文的通病。形式上的條分縷析,使學生失去了一份在誦讀中喚起生活體驗、引發(fā)聯(lián)想和想像的“讀”書之樂。造成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應試教育”迫使教師不得不追求知識點的落實,把完整的課文內容變?yōu)橛∽C知識點的語言片段;二是對于啟發(fā)式教學的誤解,課堂上的問來問去,導致思維訓練和語言積累一手硬一手軟;三是現(xiàn)行教材本身要求背誦的篇目少。試想,離開了豐富的語言積累,缺乏對語言運用經(jīng)驗的感悟,沒有充分的個性培養(yǎng),怎么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達到語文教學的最佳效果。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語文素質下降的關鍵,便是缺少語言之“米”。雖然教師在課堂上反復傳授的做飯方法,學生也銘記在心,并且對“蒸飯”、“煮飯”、“ 炒飯”也能說長道短,但他們仍然是無法作成可口的飯來??磥?,語文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便是先幫學生找“米”。這“米”在何處?在于不斷積累語言,不斷熟悉語言,真正把古今語言的精華據(jù)為己有。由此可見,語言積累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基礎。如果沒有語言積累作為基礎,想提高語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樓閣。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語言積累和運用能力,既教學生以“炊”,更授學生以“米”。
一、在平時的教學中強化熟讀背誦,在誦中積累語言
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漢語詞匯豐富,運用靈活,要使自己對語言的運用不假思索、得心應手,必須對語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復,才能使語言文字的規(guī)律、含義、情味等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使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形成牢靠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熟讀和背誦便是完成語言強化的必由之路。強化誦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被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完全證明。古人為學,無一例外要求學生誦讀如流。背誦成為語文教學中最基礎的“硬件”。憑著這種略帶強制性的教學手段,學生受到了古圣先賢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悟、智慧的啟迪和情感的滋潤,尤其他們趁著記憶力旺盛的少年時光廣讀多背,積累了一筆終身受用的語文財富。清代黃宗羲在《論文管見》中說:“要使古今體式,無不備于胸,始不被題目所壓倒……余嘗見小兒搏泥為銃,擊之石上,鏗然有聲,泥多者聲宏。若以一小丸為之,總使能響,其聲幾何?此古人所以讀萬卷書也?!彼^“備于胸中”,就是要將紙上文章變?yōu)椤靶纳衔恼隆薄!?心上文章”積累多了,死的語言材料就會慢慢地轉化為活的語言能力。朱光潛先生在《我怎樣學國文談起》一文中,回憶了他誦讀古文后的感受:“頭腦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潤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調和那一套用詞造句的姿態(tài),等你下筆一搖,那些‘骨力、‘神韻就自然而然地來了。”這不正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生動寫照嗎?這種讀書方法看起來非常笨拙落后,其實,這正是符合漢語特點的教學的高妙之處。很多專家都痛心于語文課堂很少聽到瑯瑯書聲,一些范文佳作,雖然語文老師二、三課時口干舌燥地講析,但學生中難以將課文熟讀一遍的大有人在。我們強調熟讀背誦,就是要學生不能淺嘗輒止,而是應把握實質,將范文中的語句化為己有。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就現(xiàn)有教材增加一些熟讀背誦的課文或片段。巴金先生說過:“現(xiàn)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在我的腦海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地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的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卑徒鹣壬脑捊o我們的啟發(fā)是很深的。
二、擴大課外閱讀,在讀中積累語言
《課程標準》對于7-9年級閱讀要求是:“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梢姟墩n標》非常重視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強調在讀中積累語言。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的含義有二:一是讀的少,二是記住的少。所以說話作文時便沒詞了。如果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自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涩F(xiàn)今中學生課外閱讀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們整天被練習壓得抬不起頭來,很少有學生光顧閱覽室,報廊、報架也如同虛設,這樣的現(xiàn)實,極大限制了中學生的語言積累。很多文字上有所造詣的作家、學者總結自己成長經(jīng)歷時,總少不了青年時期博覽群書,即便是班上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常常是對課外書刊情有獨鐘。因為,只有“博覽”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yè)已形成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更為完整、嚴密?;诖?,中學階段能否從每周語文課中大膽劃出一兩節(jié)課作為閱讀課呢?同樣,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多作些課外閱讀講座,刺激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到課外閱讀如同吃飯、睡覺,不可缺少。當然,中學生的課外閱讀不可能有過多的時間與精力,不可能拜讀大部的文學名著,只能見縫插針,只能選擇短小精悍的讀物,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精心指導,比如介紹課外讀物、指導課外閱讀筆記的寫法、組織課外閱讀交流比賽等等。
三、增加作文密度,從寫作中積累語言
毛澤東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笔熳x背誦是通過語言的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是則是調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刺激大腦皮層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層次的積累語言。要使大腦內語言信息系統(tǒng)靈活自如運轉,必須加大語言周轉的密度。一者,加大密度并不是違背規(guī)律,恰恰相反,而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重點反復,難點強化;二者,加大密度并不是加重負擔,教師必須沖破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從繁瑣的精批細改中走出來,在設計、練習和講解作文上花力氣。可以口頭與書面相結合,可以分步練、集中練,可以教師評、學生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中,激活自身的浯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詞匯,不斷豐富自身語言。
誦讀、博覽、作文三管齊下,都以語言積累為軸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語言之“米”源充足,加之教師精心指點,何愁學生做不出美妙可口的語文“飯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