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秀
基礎教育改革的最大特點是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就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下。自主探索,討論總結,獲得成功。
下面我以思想品德課《世界文化之旅》這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這種學習探究方式的運用?!妒澜缥幕谩愤@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與習俗。為了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及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我從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作出指導要求:
第一,將全班學生分組,調(diào)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在這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首先把全班分為8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6——7人,并選出小組長。讓小組長組織同學們課前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課上展示、交流信息。通過分組,讓學生明確認識到每個人、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學習任務,不能依賴別人,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指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整理、分析資料。調(diào)動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如講“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這一重點時,各小組學生在課前分工協(xié)作,通過圖書、網(wǎng)絡等各種途徑收集自己感興趣的國家或民族的節(jié)日和文化標志等相關資料并整理、分析,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交流。如:我們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烈的節(jié)日有哪些?它們是怎么來的?有哪些傳統(tǒng)食品?我們的文化標志除了長城還有哪些?這些問題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有趣,但需要學生通過分工合作才能完成,強調(diào)了組內(nèi)的交流與配合。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切身地感受了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調(diào)動了每一個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初步學會合作學習,以及參與實踐、探究的能力。
第三。指導學生對課文的內(nèi)容進行拓展和深化。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
在這里首先針對“同是圣誕節(jié),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有不同的過法”請學生談一談他們自己是怎么過圣誕節(jié)的,然后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展開小組討論:“中國人熱衷于過洋節(jié)會不會導致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淡化,文化的流失?”讓學生們展開思維、暢所欲言,最后集體合議,達成共識,在全班進行交流,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
第四。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課文的難點,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的欲望。
通過前面幾個步驟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了與人合作、參與探究的能力。他們對合作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有了一種強烈的表現(xiàn)欲。我們應該相信他們有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把機會讓給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因此在講“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不同的待人處事的方式”這一難點時,我把難題交給了他們。學生對這個問題非常感興趣,以組為單位討論解決方法,最后他們選擇了以講故事、表演小品的方式來表達。通過精彩的緊扣主題的表演,學生掌握了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不同的待人處事的方式這一難點。
在此基礎上再請學生展開討論,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待人處事的方式是不同的,那么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時,我們該持怎樣的態(tài)度呢?問題的提出再次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各小組同學在老師的引導下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在全班的交流活動中,通過列舉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例子,把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整個過程精彩紛呈。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了我們應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與習俗。
這一堂課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告訴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機會讓給學生。我們應從講臺上走下來,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把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呈現(xiàn)自己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
這一堂課也讓我有所思考和啟示:首先要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F(xiàn)在的學生是充滿智慧、潛能的,是各具特點的鮮活的生命體;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發(fā)展、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化身、教學過程的主宰,而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是學生的朋友、伙伴;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而是教師、學生互動的過程。其次是要相信學生,放手發(fā)動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學習上,我們要盡量讓學生來做主人,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剪除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讓他們敢想、敢說、敢做。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感受被尊重,感受成功。這將極大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求知的欲望,提高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