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頻
課程標準指出,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中學數學課程追求的基本目標。學生數學的學習活動不能僅限于師講生聽、師寫生抄、師問生答、教師講多少學生就學多少;不能僅限于對概念、結論和技能的記憶、模仿和積累。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師生互動。由于新課程中,在教學理念、學科內容、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又為教師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同時也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更新觀念,并且教師的角色也要發(fā)生相應的轉變。
(1)由“導師”向“學友”轉變。教師要增強師生平等的觀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到教師是自己學習的知己,經常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需求,縮短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認可教師為他們的一員,愿意沒有拘束地一起交談和討論,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有了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就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在教學中對學生回答問題有錯誤時,教師應委婉含蓄地提出意見,不要加以批評訓斥,應該多鼓勵,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針對學生做得好的方面或有創(chuàng)造性的地方,教師不要吝惜表揚的語言,一定要適時地給以恰當的表揚和鼓勵,做到嚴而有理、嚴而有方、嚴中有愛。
(2)教師是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者。美國學者阿瑞提在《創(chuàng)造的秘密》一書中說:“盡管創(chuàng)造者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創(chuàng)造力的先決條件。”這話說明,創(chuàng)新過程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還是需要情感動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所謂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毅力等。教師應當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數學學習成為他們內在需要。要全面了解學生,了解學生認識結構、思維方式、認識水平、相關知識技能技巧、語言表達,還應了解他們的學習心理,幫助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方式,在學習過程中能積極思考、認真交流,真正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
(3)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教學中,我們要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不斷完善自我,樹立新型的教學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教會學生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形成知識網狀結構。如證明兩條線段相等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去總結,按如下方法尋找條件:證明兩條線段所在的圖形是特殊圖形,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特殊四邊形等;或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對稱性;或利用中間關系(如要證明的兩條線段都和第三條線段相等,則這兩條線段相等)等。這樣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對每個知識點有了系統的把握,就會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從而達到學生自主學習、自覺學習的目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促進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4)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表的開發(fā)者。首先,教師應在教育教學方面有所研究,傳統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裂的,教師的任務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心的“專利”,這種教學與研究的脫節(jié),對教師的發(fā)展和教學的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它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所蘊涵的新理念、新方法及新課程實施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要求教師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審視和分析,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guī)律性的認識,比如在處理教材時,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選定教學內容,即把握好這一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多少。另外,分析所教內容的編排意圖及在這一節(jié)知識中的重要作用,還要注意所教內容與前后知識的關系及學科之間的聯系,把握好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難易度。通過這樣的研究探索,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另外,教師應成為課程的開發(fā)者。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zhí)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為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點和消極被動執(zhí)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鍛煉并形成課程開發(fā)者的能力,培養(yǎng)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積極投身于校本教研的活動中來,實現課程與教學的整合。
總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進行,改革除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由被動接受學習方式向主動探究學習方式轉變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角色在各方面發(fā)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