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曉嵐
尚不完善的中國資本市場,經不起華爾街那樣的大折騰。因此,我們亟需明確并且建立一套適用于中國的上市公司薪酬體系,以避免資本市場問題的集中爆發(fā)。
當人們還在為金融危機何時見底這個話題疑慮擔憂時,一些上市企業(yè)2008年高管薪酬的披露,又引發(fā)了一場新的爭議和討論:在金融危機時代,那些高管們拿的報酬是否過高了?!
高是相對的。當前高管薪酬引發(fā)爭議,焦點有兩個:一是高管薪酬和企業(yè)經營業(yè)績之間的關系,二是高管薪酬的分配機制。這兩個問題成為公眾最關心的話題。
畢竟,與非公眾公司的薪酬體系不同,上市公司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一直以來都被神秘的面紗籠罩著。
一升一降的秘密
2008年,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分文不取。此事的轟動效應,不亞于馬明哲2007年稅前薪酬6616.1萬元的反響。然而這僅僅是個案,在國內外,都不乏被投資者口水淹沒的高薪高管。
美國國際集團(AIG)2008年下半年獲得美聯儲850億美元緊急貸款后,今年3月份向部分在職或計劃聘用人員發(fā)放高達1.65億美元的留任獎金,引來上至總統(tǒng)下至平民的一片聲討。同時,雖然不少華爾街機構去年巨額虧損,部分知名企業(yè)倒閉,政府更推出龐大救市方案,但紐約審計處資料顯示:華爾街金融機構職員2008年共獲184億美元花紅,是史上第六多的一年。再看我國內地,已公布的上市公司2008年年報顯示:在金融危機沖擊下,上市公司經營業(yè)績普遍下降,截至4月13日,946家披露年報的公司去年共實現凈利潤6841.52億元,同比下降8.89%,這些公司的高管年度薪酬總金額為32.67億元,同比增長16.25%。
已經公布的2008年年報顯示:高層薪酬合計超千萬元的公司達到五十多家,其中中國石油以9783萬元的總報酬位居榜首,成為對高管最“慷慨”的上市公司。危機之下,這樣的薪酬結構開始被人們不斷質疑。
難道高管收入真的與公司業(yè)績無關?上市公司的高管們腰包,憑什么在現在這樣的逆市中絲毫不受影響?
暗箱操作?
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體系中,股票期權的運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對稱性,其中的玄機輕易不為人所知。
業(yè)內人士認為:要想避免下一次金融危機,華爾街就勢必要在兩大方面——高管薪酬和股票期權的運用上,進行根本性變革。在此方面,要遵循的原則其實很簡單:讓銀行家的激勵方案真正符合激勵機制,讓他們真正為自己的行為埋單——而非無辜的納稅人。簡單地說,就是消除免費期權的不對稱性的反激勵——讓企業(yè)家因實現盈利獲得獎勵,同時也要因虧損而受到懲罰。而當前華爾街普遍實行的激勵方案顯然更傾向于鼓勵風險隱藏和延遲崩盤,這與真正的“激勵”機制是背道而馳的。
尚不完善的中國資本市場,顯然經不起華爾街那樣的大折騰。因此我們亟需明確并且建立一套適用于中國的上市公司薪酬體系,以避免資本市場問題的集中爆發(fā)。早年問題頻頻因為信息披露問題而引發(fā)的上市公司違規(guī)或造假案件,很大程度上與企業(yè)職工股以及期權解禁前后的逐利行為有關。雖然這種行為近年來因為證監(jiān)會的嚴查而略有收斂,但卻依然沒有成熟的市場體系予以規(guī)范。
中國的上市公司高管們,如何才能夠讓自己的薪酬不再成為挨罵的對象?
責任編輯: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