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8月,學生們暫時離開校園,投身到社會中去。他們或跟隨父母遠行度假,或到親戚朋友家小住,或走進社區(qū)參加各種活動,接觸的人變得更多了。因此,學習交往的藝術,對于暑期中的學生們來說,這是最好的機會。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與他人的相互理解、相互交流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心理需求。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是獲得安全感的需要;也是確立自我價值感的需要,是人生幸福的需要。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關鍵是學會心理換位,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尤其是在矛盾產生的時候,首先想一想,如果我是對方,我會如何處理。同時,學會尊重對方,尊重對方的習慣、思維、隱私,不要讓對方感到難堪。
美國人際關系學家金普琳先生,將社交中征服人心的奧秘概括為容納、承認、重視三大要素。他提出了人際交往的十條最佳準則:一是充滿自信,二是保持輕松的微笑,三是具有冷靜的態(tài)度,四是關心對方,五是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六是適當表現(xiàn)自己,七是學會傾聽,八是多向別人請教,九是學會說“謝謝”,十是學會暗示。我個人認為,在這些原則中,學會微笑著與別人打招呼,也許是最重要的交往技巧。在法國有一首非常流行的關于微笑的詩歌:
微笑一下并不費力,但它卻產生無窮的魅力。
受惠者變得富有,施與者并不會變得貧窮。
它轉瞬即逝,卻往往留下恒久的回憶。
富者雖富,卻無人肯拋棄;貧者雖貧,卻無人不能施與。
它帶來家庭之樂,是友誼絕妙的表示。
它可以使疲勞者解乏,又可給絕望者以勇氣。
如果偶爾遇到某個人,沒有給你應得的微笑,將你的微笑慷慨地給予他吧,因為沒有任何人比那不能施與別人微笑的人更需要它!
我曾經(jīng)說過,我們的學生越來越不會笑了,有各種各樣讓他們笑不起來的理由。但是,我希望參加“新教育實驗”的學生與教師們笑起來。其實,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會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會對你哭。所以,希望學生與教師們能夠主動地與見到的每一個人微笑著打招呼,微笑著面對生活;希望學生與教師們能夠在人際交往時說一聲“您好”,讓對方“看”得見你心靈的微笑;希望學生與教師們在家庭里對你的親人微笑,在學校里對你的同學或同事微笑。有那么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微笑改變了你的生活。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是從打招呼開始建立起來的。打招呼一般由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組成:一是看著你要問候的人的眼睛,二是真誠地微笑,三是問好。問好的時候如果知道對方的名字,叫名字或者尊稱也很重要,因為它使問候更有針對性;如果不知道對方的名字,點頭說一聲“您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8月的每月一事,也可以利用主題閱讀的方式進行。許多學校選擇了關于交往與朋友主題的詩歌散文,讓學生領會友誼的價值和意義。許多學校開展了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討論交往的技巧與原則。也有一些學校在不同年級設計并開展了不同的綜合實踐活動。如江蘇省海門市的一所學校,把小學低年級的實踐主題定為“我是小主人”。讓學生在家里當小主人,邀請一些同學或者親友的孩子到家里作客,學會待客禮儀。也可以進行“我是小客人”的活動,到別人家里作小客人,學會作客的禮儀與方法。把小學中年級的實踐主題定為“我是小天使”?;顒拥牧⒆泓c是愛家、愛生活。獨生子女的嬌縱現(xiàn)象,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都是這個階段學生需要思考的主題。讓學生學會主動地對父母和家人說“早上好”“晚安”,主動地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或者跟著父母到社區(qū)做義工,幫助弱勢人群,在助人中健康成長。把小學高年級的實踐主題定為“我是小記者”。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走進社區(qū),了解社會,通過采訪、調研等活動,在與陌生人的交往中樹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酷熱的8月,讓我們從一聲問候、一個微笑開始,架起與朋友、家人、師長間心靈溝通、交流的橋梁,為他人也為自己帶去一絲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