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雁飛
我家果果2歲多,有個睡前聽故事的習慣。
可是,前些日子我出差不在家,晚上為講故事竟然鬧了一場風波。那天晚上,果果邊打哈欠邊對爸爸說:“我想睡覺了!”他于是自己爬到小床上,大叫:“媽媽,來給我講故事!”
果果爸絲毫不敢怠慢,跑到書架前,隨便拿了一本書跑過來:“好的,我來給你講故事。”然而果果剛聽了一句,就說:“你的聲音一點兒也不像媽媽!”爸爸于是尖起噪子讀了兩句,果果又鬧:“一點兒也不像!”
奶奶趕緊過來:“我來講故事。我的聲音像媽媽?!?/p>
“不像,不像。我要媽媽給講故事!”果果開始坐起來大哭,任憑怎么哄都不聽。
爸爸很無奈,揚起巴掌假裝要打,奶奶趕緊護著,可果果仍然邊哭邊叫:“我要媽媽講故事!”
果果怎么對聲音那么敏感?他為什么一定要盯著我一個人講故事呢?
一點就通
1孩子要睡覺的時候特別需要安全感。孩子與母親之間由懷孕就開始建立起來的血肉相連的情感,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舒適感和安全需要。
22~4歲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孩子對秩序的堅持往往達到固執(zhí)的程度,并非他們不聽話或存心作對,而是他們以為世界就是以不變的秩序存在的。這是由他們簡單的“直線式思維”決定的。
3不僅僅是媽媽的聲音,媽媽的氣息、體溫,甚至習慣動作,都是讓孩子感覺安全的不可更改的秩序。
父母智慧
1利用秩序敏感期的特點,讓孩子建立起有條不紊的生活規(guī)律,如吃飯和睡覺定時、定點、定量等,培養(yǎng)孩子有條理的生活習慣。
2通過培養(yǎng)孩子有條不紊的做事方式,使孩子建立起對環(huán)境的控制感和自信心。
3在4歲前后,有序的生活習慣已經鞏固,此時可以偶爾做適當變通。讓孩子開始認識千變萬化的世界。
特別提醒
1來自母親的安全感是孩子建立對人和對外界信任感的基礎,同時也是建構孩子自我意識的基礎。所以,至少在孩子4歲前,母親一定要盡可能多地親自撫養(yǎng)孩子,陪伴孩子。
2孩子通過日常熟悉和掌握生活秩序來認識事物,熟悉環(huán)境,有秩序的生活讓孩子安心。孩子的天性是要求有秩序的。違反了正常秩序,孩子就會焦慮不安,甚至要求當即按秩序重來一遍。
3孩子對秩序的敏感常表現在對時間順序、行為順序和物品空間位置等方面。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經歷,會成為日后思想和行為的基礎。如果父母未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huán)境,孩子在認識各種事物的關系時就顯得混亂和盲目,處理應知應會的日常事務也會比較困難,原因就是在他的頭腦里沒能構建一個基本框架來輔助他們的認識和行為。
所以,父母的責任不僅僅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還要悉心理解孩子的一言一行,給孩子建立有序的生活時空,幫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