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淵
從核試驗到權力重組,朝鮮最近掀起的風暴中,軍方鷹派更多的是扮演執(zhí)行人角色,風暴眼恰恰就是金正日本人。
繼朝鮮5月25日再度拋出核試驗這張“威嚇牌”后,有關朝鮮還將在6月16日美韓華盛頓峰會前后試射中程或洲際彈道導彈的消息已是滿天飛。但這一切都比不過韓國國家情報院確認的一條消息的爆炸性:金正日三子金正云被確立為接班人。
金正云繼承說由來已久,有才華卻不那么忠誠的金正日妹夫張成澤去年的復出,就被視為是作為“托孤老臣”而受重用。6月7日金正日長子金正男在接受日媒采訪時,也提到父親曾提名弟弟為接班人。相比起1998年的惶惶無計,眼下有了核彈保駕,金家人的腰板都明顯硬朗了許多,頗有些“千秋又萬世,金甌滿無缺”的得意和張揚。
誰在搞事?
從4月火箭試射到5月核試驗,又到近日艦艇侵入朝韓爭議海域,包括撕毀協(xié)議威脅韓國,朝鮮涉外事務主導權似乎一夜之間全歸軍方。進行地下核爆時,就連鄰近的中國境內(nèi)都有震感;或許是出于保密需要,朝鮮事前也未疏散居民。如此手法,倒很符合軍方鷹派以前隨意封鐵路、扣押工業(yè)園韓方人員的一貫行事作風。有媒體認為,這似乎顯示金正日因病重而對政權放松控制,令軍方坐大??墒?,凡事皆有重點。這一連串眼花繚亂的動作中最具分量的當屬核試驗,余者只能算華麗的點綴。而核試驗的指令,從朝鮮的核決策、開發(fā)及日常管理體制看,只能是來自最高政治層的領導,也就是金正日。
朝鮮自1960年代初由留蘇專家建立寧邊原子能研究所,至1980年代已經(jīng)擁有相當數(shù)量的核資源。1970年代,韓國的樸正熙政權也想發(fā)展核武器,甚至從法國和加拿大引進過核材料和技術,結果因美國施壓而擱淺。蘇聯(lián)老大哥雖然也逼著朝鮮加入了《核不擴散條約》,但朝鮮一直拒絕接受核查,這就為朝鮮保留了重要的核發(fā)展空間。
朝鮮的軍工體系一向遵循“軍方提要求,政府備材料,黨負責研制”的分工原則,所以核領域從決策、開發(fā)再到日常管理都不掌握在軍方手上。具體地說,核項目的策劃由國防委員會“秘書室”負責。這個機構直屬于金正日,是他的幕僚機關,除了室長姜尚春曾被逃北人士證實為軍人出身外,余者都未在公眾前露面,連姓名也沒公開。一旦有涉核事務,先由秘書室策劃,制訂具體方案,再交給金正日本人決定。一旦通過,方案將移交給軍需工業(yè)部執(zhí)行,由黨中央下屬的第二經(jīng)濟委員會負責監(jiān)管。雖然第二經(jīng)委會下設第五局也研究核及生化武器,但真正主導核開發(fā)的還是軍需工業(yè)部。在新一屆國防委名單中,軍工部的全炳浩和朱奎昌與第二經(jīng)委會委員長白世峰并列為委員,足見其地位之高。
不過,軍工部是直屬黨中央,而非金正日擔任委員長的國防委,其業(yè)務范圍與軍方交匯處甚多,所以不可能像秘書室那樣為金正日一手掌控。這樣一來,本屬軍工部管轄的核設施的主導權就成了金正日勢在必得的東西。據(jù)韓國情報機關透露,負責核設施建設及相關情報搜集的軍工部屬下的“131指導局”,有可能被劃撥到國防委名下。
另外,國防委最近新設了“偵察總局”。這個新部門旗下有三個分局都是從別處搬來,且皆為強力部門:一局和五局的前身是黨中央旗下的作戰(zhàn)部和對外調(diào)查部(35室),分別負責對韓和對海外(半島外的第三國)的間諜工作。作戰(zhàn)部的部長就是現(xiàn)任國防委副委員長,金的鐵桿親信吳克烈大將;二局來自軍隊,負責對韓滲透、暗殺等“粗活”。三者合并可謂強強聯(lián)合,夠韓國喝上一壺了。然而,拋開職能上的強化,從權力重組的角度看,三者的合并實際上是黨和軍隊在情治領域的權力向金正日個人集中的過程。
從核試驗到權力重組,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68歲的金正日。朝鮮最近掀起的風暴中,軍方鷹派更多的是扮演執(zhí)行人角色,風暴眼恰恰就是金正日本人。
1993年的輪回
16年前,當時尚在核大門外徘徊的朝鮮也曾像今天這樣挑釁國際社會。而在朝鮮國內(nèi),金日成老邁、金正日初登大位與今日金正日、金正云父子的情形是何等的相似。
金正日被內(nèi)定為接班人,是在1974年的勞動黨五大八中全會上。當時他當選黨中央政治委員。自1964年大學畢業(yè)起,金正日一直在黨中央擔任職務,還負責過情報工作。1978年轟動世界的崔銀姬、申相玉綁架事件就是金正日和35室的杰作。作為第二代,未參加過革命的金正日不可能擁有父親那樣的政治權威,所以只能在實務上下功夫。盡管如此,父子權力傳襲仍缺乏足夠的合法性,光在黨內(nèi)就通不過,更別說金未有貢獻的軍隊。
不過,金正日在父親安排下,走了一條“先軍后黨”的曲線升職道路。他在金日成1994年去世前開始強化軍務經(jīng)驗——1991年任最高司令官,1992年授元帥軍銜。為此,朝鮮特意修改憲法,把中人委(相當于我國的全國人大)下屬的“國防委員會”,提升為國家主權的最高軍事機關,從而將本屬國家主席的軍事統(tǒng)率權移至國防委委員長名下以往接受黨中央軍委和中人委雙重領導的國防委反倒爬到前兩者頭上,而以往一直接受黨中央軍委統(tǒng)率的人民軍也轉(zhuǎn)由國防委領導。當時金正日任國防委副長,這么做明顯是在為他鋪路。
地位得到提升的軍方自然歡迎金正日,無后顧之憂的金轉(zhuǎn)而壓制黨內(nèi)的不滿。1993年3月8日,借助核危機的緊張氣氛,以美韓軍演為借口,朝鮮宣布進入“準戰(zhàn)時狀態(tài)”,從征兵到日常管制,再到3月12日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努力制造戰(zhàn)爭空氣,盡管前線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通過這種危機事態(tài),金正日攫取了軍令權。而在人人自危的背景下,金正日于同年4月正式當選國防委委員長,基本控制了軍內(nèi)大局,進而建立起自己的政權。
金正日掌權后,朝鮮歷經(jīng)為期數(shù)年的自然災害和大饑荒,國民經(jīng)濟瀕臨崩潰,政權受到質(zhì)疑,迫使他靠制造1998年導彈危機混過這一關。現(xiàn)在到了2009年,金本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缺乏足夠的體力來應付政局,遑論按部就班地培養(yǎng)和鍛煉下一代接班人。尤其金正云太年輕,要資歷沒資歷,要政績沒政績,除了有個軍銜勉強算具備軍方背景,比金正日當年差得遠。如要突破三代傳襲的瓶頸,朝鮮必須有大動作,核爆就是其中之一??墒?,當一個政權的命運全部押在一兩顆實戰(zhàn)核彈上,引發(fā)國際制裁導致經(jīng)濟凋敝的悲劇就很難避免。匈奴王阿提拉曾經(jīng)依靠武力訛詐從羅馬那里獲得過許多,但最終,他玩過頭了。
軍人干政的弊端
金正日是依靠軍隊上位,自然少不得投桃報李:1995年視察部隊時首倡“先軍政治”的口號,在經(jīng)濟上也優(yōu)先照顧軍隊,譬如饑荒期間糧食優(yōu)先配給軍隊。然而,若因此認為金正日百分百地依賴軍隊,信任軍隊就大錯特錯了口
首先,金正日黨務出身,倚重軍隊純粹就是政權需要。換言之,是一種權宜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政權尚未穩(wěn)固,自然對軍
人大加籠絡。一旦政局穩(wěn)定,則極力遏止軍人。譬如在金日成去世后,為了獲取那些叔伯輩軍方元老的支持,大力提升他們在政權中的排位。兩年后,這些元老的排位又恢復了原狀。說到底,是因為繼承權力的合法性受到黨政界質(zhì)疑才尋求軍人的支持。
其次,軍隊可以維護體制,但要證明體制的合理性必須通過經(jīng)濟復興來實現(xiàn)。這顯然不是軍隊的強項。自1998年局勢稍安,韓國陽光政策出臺后,朝鮮也有過藉由有限變革來挽救經(jīng)濟的意向。那段時間朝鮮的專業(yè)技術官僚群體在政壇上嶄露頭角,被認為是朝鮮致力于改革的標志??蛇@樣一來,軍隊又感到地位受到?jīng)_擊,轉(zhuǎn)而排斥革新,從而構成政權內(nèi)部軍人與行政官僚的矛盾。在兩者發(fā)生矛盾時,金正日只能倒向軍隊。否則,維護體制的力量可能會轉(zhuǎn)而顛覆體制。顯然。這不是長久之計。
第三,軍方權力過大,地位太超脫。當初金日成為了金正日順利上位,不惜打破“黨指揮槍”的原則,使得一直忠于黨的軍隊脫離了黨的控制。這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因為金正日再有手腕也無法一人掌控百萬大軍。在構成軍黨矛盾同時,軍隊權力也急劇擴張,漸成尾大不掉之勢。
最后,權力擴張導致軍隊腐化,從根本說,不利于體制的維護。根據(jù)逃北人士透露,經(jīng)濟困難時期人民軍也找門路創(chuàng)收牟利,四處搜集經(jīng)濟資源,利用職權斂財?shù)默F(xiàn)象在軍中越來越多。
對于軍隊,金正日可謂又愛又恨。而軍人干政的弊端,他也不是不清楚。他需要的是一支足以維護體制,卻又不至于太囂張跋扈的武裝力量。為了這個目標,他多管齊下:一方面利用黨政人士制衡軍人,一方面在軍中安插親信,以加強控制。金正日還從制度下手,通過權力重組,分割軍權。此外,金正日于去年開始拔高人民保安(警察),以此來降低軍隊的政治地位。相比軍隊,警察更適合體制的維護,同時也溫存得多。
然而,這一切只做到一半,金正日就收手了。最近的種種事態(tài),說為接班人積累資本也好,構筑防護網(wǎng)也罷,總之,都不足以保護金正云。姑且不論世襲的合法性,僅金正日留下的權力就猶如一堆厚實的鎧甲和鋒利的兵器,以金正云還顯稚嫩的肩膀則太過沉重了,稍有不慎就會自傷,而且誰也不敢保證親信們是否會將之據(jù)為己有。畢竟,在缺乏制衡的權力架構下,對老子效忠不一定對兒子效忠,否則以趙匡胤和周世宗的交情又怎會發(fā)生陳橋兵變呢?之前被金正日壓制的老將如吳振宇輩者,在戰(zhàn)爭年代又何嘗不是金日成的親密戰(zhàn)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