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忠
改革開放以來開展的所有整黨活動及教育,無一不是以自律為主,以他律為輔,對不合格黨員的清理,其30年出黨面的總和也不過黨員總數的1%~2%。
優(yōu)良作風是政黨具有強大力量的源泉。當前執(zhí)政黨作風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缺乏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之一的批評和自我批評。
要真正了解并切實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對執(zhí)政60年的黨的作風情況有一個科學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和建議,才能通過反腐敗斗爭推動黨風好轉。
經驗與教訓
建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黨執(zhí)政后可能增加脫離群眾的危險有著清醒的認識。
1950年初,全黨范圍內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整風運動。同年冬,整風運動基本結束,全黨作風大為改善。在此基礎上,1951年下半年又開始了為期3年的整黨建黨運動,到1954年春,“經教育審察,黨內約有不到10%的人不符合黨員標準。據統計,1953年底,已有32.8萬多人離開黨組織。其中23.8萬余人完全喪失黨員條件被開除黨籍,9萬多人被勸告退黨?!迸c此同時,開展了確保黨員質量和黨組織純潔性的建黨工作?!敖刂?953年6月,全國新發(fā)展黨員107萬人?!苯▏跗陂_展的整風運動和整黨建黨運動,為防止執(zhí)政黨變質積累了經驗。
1957年4月26日,周恩來與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副主席拉希多夫等人,就關于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反對官僚主義等問題進行了交談。
周總理說:“北京的城墻高,容易把領導同群眾隔離開來?!崩6喾蜷_玩笑地說:“城墻高也有個好處,使官僚主義不會播散開來?!?/p>
周總理笑著說:“另有一個好處,要是群眾反對官僚主義,城墻還可以擋一陣。不過,這還是不保險的。城墻是可以沖破的。近40年前,我們北京學生就曾沖進過北京古城,反對過當時的官僚和軍閥?!彼钢鴥蓚€向拉希多夫同志和尤金大使獻花的小朋友說,“假如我們的官僚主義不改,他們將來就會沖進城墻的?!?/p>
周總理說:“人總是這樣,稍有成績,就會驕傲。共產黨人也不例外,特別是在勝利的時候,以為我們有了缺點,人民也會原諒我們的?!庇冉鸫笫拐f:“是啊,人們總以為,既有人民的擁護,他們就不會有官僚主義?!崩6喾虿逶捳f:“悲劇也就在這里。人們往往有了官僚主義,而自己還不能察覺到。現在中國進行這個工作是具有重大意義的。”(詳見記者劉時平在1957年4月26日《人民日報》上的報道)
在黨內恢復批評和自我批評優(yōu)良作風歷程中,需要濃墨重書的是1978年11月9日至12月15日的中央工作會議。在這次會上,許多老一輩革命家“挺身而出,仗義執(zhí)言”,“把原定要單純討論經濟工作的會議,變成了一次撥亂反正的提出新的指導方針的重要會議?!薄皩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鄧小平關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打破了長期以來黨內缺乏民主、缺乏批評和自我批評、黨內政治生活不正常的僵局。自此,黨內批評和自我批評作風開始恢復,黨內正常的政治生活開始重建。
回顧改革開放30年黨的作風建設歷程,筆者認為,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黨風建設特別是中央領導層的作風建設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是,黨風建設的進步速度,特別是相當多的地方和部門黨風進步速度,還慢于問題的滋生蔓延速度。正如十七大報告所指出,“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干部作風不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比較突出,奢侈浪費、消極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
理由有三:其一,根據十五大報告,到2010年,才能“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此期間,既是黨內不正之風的易發(fā)多發(fā)期,也是腐敗的高發(fā)突發(fā)期;其二,黨的作風建設的加強和推進,有待于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性推進;其三,全黨特別是地方和部門黨組織,對黨的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才剛剛認識,而通過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去推進黨的作風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作風背后是制度
前30年每隔三五年就搞一次運動,甚至把它提到“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理論高度來認識。隔三岔五的政治運動,雖然在當時對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教育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這絕不是治黨治國的良策。而且這種“運動式的教育”和“運動式的反腐”的負面作用隨著運動頻率的加快而愈益顯現。
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痛定思痛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的決定,并毅然決然地摒棄了政治運動這種形式。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最先想通過三年半整黨把包括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內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恢復和發(fā)揚起來,以實現三個根本好轉,但以自律為主、興師動眾的三年半整黨。群眾對其的評價——以洗了個溫水澡而結束,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叭v”教育,雖然采用了上級下派巡視組和背靠背提意見等措施,但教育的主要形式還是一種自律式的教育,缺乏他律的促進。群眾認為其效果并不令人十分滿意。反腐敗斗爭中的三項工作,群眾意見最大,見效最少的還是領導干部廉潔自律。
實踐證明,批評與自我批評絕不是靠號召就能興起,也不是憑決心就能推動,當然也不是靠自律就能實施。1951~1953年的整黨建黨運動,對打天下時和政權初創(chuàng)時的不合格黨員的清理,以自律為輔,以他律為主,出黨面達6%,效果卻相當不錯;而改革開放以來開展的所有整黨活動及教育,無一不是以自律為主,以他律為輔,對不合格黨員的清理,其30年出黨面的總和也不過黨員總數的1%~2%。
實踐證明,只有菩薩心腸,而無霹靂手段,從嚴治黨則只會停在嘴上。沒有強有力的他律為后盾,僅僅依靠說教式的教育去希望實現自律,其結果,所謂的自律與不律無異。
俄國“十月革命”奪取政權時,只有20多萬黨員;衛(wèi)國戰(zhàn)爭打敗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時,黨員也不過300多萬;1991年8月戈爾巴喬夫宣布解散蘇共時,雖然曾一度擁有近2000萬黨員的大黨(包括劇變前,已退黨的420萬黨員)卻沒有誰站出來表示反對意見。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蘇共,失去了實質性的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的蘇共中央,喪失黨心和民心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鄧小平同志在1980年8月18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作了迄今為止堪稱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扛鼎之作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講話第一次認真總結分析了前蘇聯和我們黨執(zhí)政后因忽視制度建設而存在的問題,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p>
在這里,僅舉200多年前一個典型事例來說明真正好的制度比人更重要的道理。為了開發(fā)澳洲,英國將判了刑的罪犯大規(guī)模移民。私人船為了獲取暴利,盡可能地多裝犯人,
減少給養(yǎng),降低衛(wèi)生條件。據記載,1790至1792年,私人船主用26艘船運送4082名犯人到澳洲,死亡498人,平均死亡率為12%,其中一艘叫“海神號”的船,犯人死亡率高達37%。
英國媒體對此進行披露和抨擊。當時解決的方法有三:一是教育船主,使其良心發(fā)現,能夠自律;二是強化監(jiān)督,派員上船制約,使船主不敢虐待;三是改革運送罪犯的給付制度。由于媒體的介入和問題的公開,使英國政府也聰明起來。最后,他們選擇的是——不按上船時運送的罪犯人頭付費,而按下船時實際到達澳洲的罪犯人數給錢。1793年,第一次按新規(guī)則付費的三艘運送罪犯的船到達澳洲,結果,422人中只有1人死于途中。
此例在充分說明改革體制機制制度重要性的同時,也更好地印證了鄧小平同志29年前的一句名言:“制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口”胡錦濤總書記在2007年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設同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一起確定為黨的建設的基本任務,這是從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保持和發(fā)展黨的先進性的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
1994年11月,人民日報的《理論動態(tài)》刊登了筆者《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黨的根本建設》一文。筆者期待把制度建設作為黨的根本建設的那一天。
兩個“最重要”的轉變
原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曾引用一句很有哲理的話——“權力應當成為一種負擔。當它是負擔時就會穩(wěn)如泰山。而當權力變成一種樂趣時,那么一切也就完了。”
那么多瘋狂于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甚至騙官殺官的人,那么多舍錢、舍色、舍人格、舍性命地追逐于權力的案例足以證明,在現行的體制機制和制度下,權力早已不是負擔,而是一種可以方便地謀私、謀利的樂趣。當戰(zhàn)爭遠去,運動不再的今天,保持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作風特別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要在以教育為先導的同時,必須以制度為載體,必須以制度建設為根本,舍此,黨的優(yōu)良作風則難以保持,也絕無發(fā)展。
抓作風問題離不開監(jiān)督。誰來監(jiān)督,怎樣監(jiān)督,其探索過程就是理論與實踐并進的過程。鄧小平同志對此問題的認識,也是隨著執(zhí)政實踐的發(fā)展,逐步完善并深化的。
1962年,執(zhí)政的第13年,鄧小平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對領導人最重要的監(jiān)督來自黨委會本身?!边@第一個“最重要”,是認識的第一階段——由“黨委會”來批評和監(jiān)督。
18年后,通過臺上臺下不同角度的觀察思索,長于戰(zhàn)略思維的他,總結出一條對黨的長遠建設有著關鍵意義的結論性意見,提出“最重要的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jiān)督檢查”。
這第二個“最重要”,是認識的升華階段——由專門的機構來監(jiān)督,才可能做到“鐵面無私”。總之,有效的批評要解決好主題、客體和方式的適應問題。批評也同樣如此。強化黨內的批評與監(jiān)督,必須盡快完成從第一個“最重要”到第二個“最重要”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