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敏 張 申
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疇,仁學的人道精神與人格理想、重視現(xiàn)實、經(jīng)世致用的理性態(tài)度,樂觀進取、舍我其誰的實踐精神等等都曾在中國歷史上起到積極的作用?!叭蕦W”的思想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我們應該充分的參考和借鑒這份珍貴的遺產(chǎn),把它們運用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去。
關鍵詞孔子思想體系君子愛人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220-01
仁的人生哲學思想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儒家學說得以確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主要根據(jù)??鬃幼约赫f過“仁者人也”,孟子也說過“仁也者人也”,二人異口同聲,所說一致。意思就是說明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因而孟子把仁和人二者連接起來說“合而言之,道也。”這個道,就是為人之道,就是人生之道,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學。
一、仁的出處和含義
仁既然是孔子思想體系的哲學概括,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學本身,首先應弄清楚“仁”這個字的出處和含義。在殷代和西周的甲骨文中,至今還未發(fā)現(xiàn)“仁”這個字,在《尚書》和《詩經(jīng)》中也很少出現(xiàn)這個字。直到春秋時代才較多的被人提起,基本的含義都是愛人。自從孔子把仁作為自己哲學思想核心和標志以后,仁除了愛人這個含義外,還具有其它的意義。
例一、泛指道德和有道德的人。如“(樊遲)問仁,(孔子)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边@里第一個仁者就是泛指有道德的人,第二個仁字就是泛指道德。
例二、泛指樂觀而有高尚情操的人。如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例三、泛指真理。如孔子說:“當仁不讓于師”
以上三例,可以充分證明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字的多種含義了,盡管可以引申多種意思,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和仁作為愛人這個意思都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
二、“愛人”是仁的出發(fā)點
孔子哲學思想的形成,是吸收了當時已經(jīng)提出、但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以愛人為主旨的仁加以充實、提高,逐步完善起來的。不論如何發(fā)展仁的含義,它都緊緊圍繞愛人作為出發(fā)點。
孔子的愛人是從現(xiàn)實社會需要與可能出發(fā),含有實事求是的理性的內(nèi)容。不帶有虛無主義的幻想和宗教色彩。
孔子是維護宗法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他從等級制的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雖然也提出了“泛愛眾,而親仁”,但是孔子提出的愛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墨子不同意孔子的主張,他提出了“兼愛”的主張,他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笨鬃訍廴说乃枷敕袭敃r封建社會的實際需要,所以更容易在社會習俗和風尚中遺留下來。
雖然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但同時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就說明孔子的愛人不是不分善惡是非,除了愛有等差之外,還有愛與惡的區(qū)別在內(nèi)。
孔子認為愛人要從大處、高處著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而達人”。
以上四個特點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孔子把愛人作為仁的出發(fā)點的意義。孔子以愛人作為仁的人生哲學思想的出發(fā)點雖然有消極因素,但積極的因素更為突出,正是這些積極因素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嚴于律己、樂于助人、積極進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三、仁的實事求是精神
第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精神。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 :“子路,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孔子認為,對于文化知識和其它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努力,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1.存而不論 孔子是一個非常注重實際的人,在實際生活中還無法驗證的事情,他常常采取既不輕易肯定、也不輕易否定的態(tài)度。
2.言必又中 孔子畢生精力都用于研究“人道”的問題,他對于人之所以為人、如何為人、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治國平天下等方面的見解,可以毫不夸大地說,在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下,已經(jīng)達到博古通今、繼往開來的地步。
第二、“三為”的區(qū)別和統(tǒng)一的知行一致精神。根據(jù)孔子散見各處的言論,通常可以把他的觀點分為三大類,即為學,為人,為政。
1.關于為學,孔子把學習完全是當作一種興趣,一種樂趣來對待??鬃拥膶W習也很刻苦,有時還達到癡迷的程度?!鞍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就是他學習、教學生活的真實寫照。
2.關于為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內(nèi)省不疚,不憂不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上五條可以表現(xiàn)出在孔子心目中為人的道德風貌和品德情操是如此的開朗和高尚。他自己在生活中做人的標準也一直按照上面的五條一貫身體力行的。
3.關于為政。針對春秋時期普遍存在的暴力傾向和人民痛疾的現(xiàn)實,孔子提出了以德治國的理念: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苯y(tǒng)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這是孔子學說中較有價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國的基本原則是德治,而非嚴刑峻法。
以上關于孔子的為學、為人和為政的三個問題,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二者相互滲透,彼此統(tǒng)一。它們統(tǒng)一的核心就是仁。是體現(xiàn)高尚的道德學問和完整的人格的仁,是體現(xiàn)真理、人生觀、世界觀的仁。
把仁的思想全部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看,無疑這是我國歷史上一種偉大的思想。它的人道主義精神,它的忘我的、無私的積極奮發(fā)的表現(xiàn),它的自強不息的現(xiàn)實態(tài)度,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愛護人民的主張,可以說都是孔子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
我們應該剔除孔子思想中封建的糟粕,吸收其民主的精華,把這些寶貴的歷史財富加以整理、充實和提高,來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