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軒 楊燕輝
豇豆疫病是土傳性病害,僅為害豇豆。植株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fā)病,以生長后期為重,主要為害莖蔓和葉片,有時也能為害豆莢。露地栽培病害流行期為6~7月,保護地栽培為3~5月,輕者減產10%左右,重者達20%以上。
1. 識別要點
①莖蔓受害。一般發(fā)生在近地面的節(jié)部和節(jié)部附近,開始出現(xiàn)水漬狀暗綠色不定形病斑,后來病斑擴展環(huán)繞莖部1周,病部縊縮呈灰褐色、褐色或紅褐色,從病處倒折,發(fā)病部位以上葉片萎蔫,最后病秧枯死。天氣潮濕時,皮層腐爛后表面長有稀疏的白霉。
②葉片受害。起初產生水漬狀暗綠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后擴展成圓形或近圓形淺褐色斑,濕度大時表面生有稀疏的白霉,嚴重時引起葉片腐爛,晴天干燥后病處呈青白色、易破碎。
③葉柄、花梗受害。癥狀與莖蔓受害相同。葉柄受害后,其上著生的葉片轉為黃綠色萎垂而死亡。
④豆莢受害。初期出現(xiàn)水漬狀淺綠色斑點,后擴展成不規(guī)則的暗色病斑,潮濕時病部組織呈軟腐狀,病部表面也長有稀疏的白霉,很快致全莢軟腐。天氣干燥時病處失水變細,且呈不規(guī)則彎曲。
2. 發(fā)生規(guī)律
該病由鞭毛菌亞門的豇豆疫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從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主要靠風雨和流水傳播,病土、移栽的帶病土菜苗、被污染的農具及人畜活動等也可傳播病菌。
病菌生長發(fā)育溫度13~35℃,最適溫度25~28℃。相對濕度95%以上有利于病菌生長發(fā)育和侵染。夏季雨多,特別是雨后乍晴,疫病發(fā)展快。病地重茬,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澆水過多過勤,田間積水,種植過密,施用未腐熟帶病殘體的有機肥,播種帶菌種子,病秧、病殘體未經高溫處理施入菜田,則發(fā)病重。秋季多雨、多霧、重露或寒流來早時易發(fā)病。大棚栽培未及時放風排濕,濕度過大時易發(fā)病。
3. 防治技術
①農業(yè)防治。選用耐病品種,與其他蔬菜輪作2年以上。施用充分腐熟有機肥,高畦深溝或壟作栽培,并鋪蓋地膜;種植密度適宜,保持行間通風透光;澆水時防止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水;發(fā)現(xiàn)病葉、病莢、病秧及時摘除,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給病穴施藥或生石灰。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閑期給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然后閉棚幾日,利用高溫滅菌。
不能輪作的重病地,可在三夏高溫期間進行處理。拉秧后,每畝施石灰100千克加碎稻草500千克,均勻施在地表上。深翻土壤40~50厘米,起高壟30厘米,壟溝里灌水,要求處理期間溝里始終裝滿水,然后覆蓋地膜,四周用土壓緊,保持10~15天。
②化學防治。病害剛發(fā)生時,可選用80%疫霜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70%乙磷鋁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等噴霧防治;發(fā)病較多時,可選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8%金雷水分散粒劑600~800倍液,25%阿米西達(嘧菌脂)懸浮劑1000~2000倍液等噴霧,隔6~7天噴1次,連續(xù)噴3~4次,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除噴葉、莢外,重點噴莖蔓部。
(作者聯(lián)系地址: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qū)蔬菜局 郵編:4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