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麗
一、學生“習得性無助”現(xiàn)象解析
學生的“習得性無助”是指學生對自己的不良學習習慣、行為表現(xiàn)有了一種無可奈何的信念,放棄了一切努力,消極等待不良結果的到來,而不是他們真的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根據(jù)學生的日常表現(xiàn),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習得”:一是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二是思維定勢問題,認定自己在什么情況下也不能解決問題,不能改變現(xiàn)狀,因此對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無動于衷?!盁o助”只是當事人的一種感覺,并不是真的沒有幫助,而是他們不接受幫助,同時還認為沒有得到幫助。因此,具有“習得性無助”的學生,是非觀念模糊或顛倒,紀律觀念薄弱,在學習生活中的表現(xiàn)是行為上履次犯同一個錯誤,無視紀律的要求,如把擾亂課堂秩序當成“英雄行為”,把敢打群架視作“勇敢”;缺乏正確的學習觀念、意志薄弱,不能戰(zhàn)勝自己不合理的需要產(chǎn)生的欲望,常以“聽不會”為由不聽講,以“不會寫”為由不完成作業(yè),以“背不過來”為由不背單詞、課文,對落后的學習狀態(tài)無動于衷,根本不想改變;與集體關系不正常,不善于與人交往;性格上具有執(zhí)拗、任性等缺陷。
為了了解學生“習得性無助”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筆者在校內從班主任、任課教師、學生三個層面做了訪談。
二、學生“習得性無助”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
1.社會原因。
(1)考試。我國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的以考試選拔人材的機制,到現(xiàn)在仍然要以考檢查學習效果,以考決定命運,因此分數(shù)就成了社會衡量學生好中差的唯一量化的標準,致使學習處于困境的學生無立足之地,在學校、家庭乃至親朋間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2)評價。自建國以來,在“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引導下,“三好學生”成了學校評價學生的標準,在“三好”的評選過程中,一小部分學生脫穎而出,其余的學生默默地“享受”著平庸。長期不能得到積極的肯定,使學生逐漸喪失了對美好希望的追求,產(chǎn)生無所謂的念頭,形成“習得性無助”。
(3)制度。制度本來應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個底線,所以制度要求不能太高,不能成為完美的標準。然而,所有學校都會在《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基礎上自行制定“一日常規(guī)”等約束學生,本來學生由于家庭環(huán)境不同養(yǎng)成的習慣不同,遵守基本的守則或許盡力能做到,但目前學校制定的一些制度卻明顯的瑣碎,標準高,使一部分學生感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這樣,違紀學生在千百次的“錘煉”后放棄了努力,成了“習得性無助”的學生。
2.教師因素。
(1)消極否定評價。教師、家長、同學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所謂“重要他人”一詞是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提出的概念,專指對個體的社會化過程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的具體人物),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的養(yǎng)成有重要的影響,其中教師的作用又顯得尤其重要。一是教師是學生成長中接觸最多的相對學生來說占有強勢的人,學生特別在意教師的對事物的評價、對自己看法;二是教師的言行還會影響到班內學生看法,使問題學生在班內沒有地位,得不到同學的認可。如果經(jīng)常得到教師否定的評價,學生就會逐漸懷疑自身能力,形成自我的消極否定評價,失去自我激勵、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習得性無助”。
(2)學法指導不力,有一種很普遍的現(xiàn)象,學生雖然努力但成績提高的慢,原因就是沒有學習方法,只滿足于老師讓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學習效率低。究其原因,除了學生不善于總結歸納外,教師原因不可忽略:教師只注重傳授了知識,沒有傳授學習方法。如老師可能留作業(yè)——把哪部分預習一下,但每天都有這樣的作業(yè),怎樣預習呢,聽話的翻翻書,大多數(shù)學生會把這樣的作業(yè)當做不用完成的作業(yè)對待。再如,老師會經(jīng)常說上課要專心聽講,但怎樣才算專心,學生都不得而知。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由于教師指導不到位,學生只是做表面現(xiàn)象,當然效果差,致使一大批學生漫無目的的努力而收獲微薄,最終失去學習興趣,產(chǎn)生厭學情緒(“習得性無助”的具體表現(xiàn)),甚至流失。
3.家庭因素。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表面看是說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兩個關鍵期,實際上是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農(nóng)村孩子七歲上學,七歲前都是家庭教育在起作用,而看大、看老說明孩子的性格、思想已經(jīng)在上學以前形成了,上學后教師除了培養(yǎng)學習習慣外,還要改造學生的認識、行為習慣。因此,如果學生存在“習得性無助問題”,那么他們的家庭教育一定存在問題。
現(xiàn)在一部分中學生的家長,在上學期間也曾經(jīng)是學困生或雙差生,在教育孩子上,他們除了供吃穿外,不能對孩子的成長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不能以身作則,但對孩子要求卻很高,希望他們實現(xiàn)自己當年未能實現(xiàn)的夢想。這種雙重標準導致學生不能正確的進行自我教育,更容易產(chǎn)生挫折感,形成“習得性無助”。
4.個人因素。不正確的歸因,研究表明,努力、能力、任務難度、運氣和心境是學生常用來解釋學習成敗的主要原因。而“習得性無助”的學生,一般把自己的學習成績不良歸因于自己缺乏能力,常常避開以成就定向的活動,或者在這種活動中不愿努力;或把成功歸因于外部原因,如考試容易或運氣好等,他們在成功之后找不到進一步努力的方向。這些消極的歸因模式使他們放棄了對自己的鞭策,在個人成長上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中學生正處在成長中的逆反期,對老師、家長的教育不能正確接受,所以會不斷出現(xiàn)“習得性無助”的學生,且不容易轉變。
三、解決學生“習得性無助”問題的策略
1.教師讀書洗腦策略。“生本教育”專家郭思樂教授說:“產(chǎn)生德育問題的一個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學不當而造成的學生厭學,受壓抑無心向學。反之,當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意氣風發(fā)、努力向上時,德育工作就有了一個十分良好的基礎”??梢姡處煵划?shù)慕虒W方式也是學生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問題的重要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應從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開始,而要轉變教學觀念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讀書。通過讀書可以樹立新的教學思想,結合先進的教學方法,重新審視自己的的教學行為,以教師的改變促進學生的進步,為從根本上解救他們做好了鋪墊。
2.學法指導策略。“習得性無助”學生在接受學習方法時會困難重重,因此在進行學法指導時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共性與個性問題。學習方法要面向班內全體“習得性無助”學生,解決他們共性問題,如怎樣聽講問題,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會照著老師指導的去做,而且每個學生不能認真聽講的原因可能不同,因此老師要單獨指導、訓練。
(2)接受反復,不追求立竿見影。教師之所以不遺余力的幫助他們,是因為教師有顆博大的心、相信學生有成為好學生的愿望。但“習得性無助”學生本來就是問題多多的孩子,要解決問題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教師要有耐心,注意啟發(fā)誘導,保護其自尊心期待他們的進步。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歸因。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的情感影響學生的歸因,學生測驗成績不良,老師生氣這意味著教師相信學生未做充分努力。同樣,教師對學生的不良成績表示同情,意味著他相信學生缺乏能力。教師把學生失敗歸因于學生缺乏努力且表示憤怒,會造成學生內疚感。這種內疚感常常是一種積極的激勵力量。因此,老師在工作中不要對學生完成容易的任務大肆表揚,不要對未完成任務的學生給予原諒,不要給予他們過多的不必要的幫助等等,否則就像老師的同情一樣使學生越來越不能正確歸因,越來越?jīng)]有自信。
(4)學習方法指導要具體。如指導聽講,要告訴學生怎么聽,聽到什么程度才是會聽講,告訴他們“聽講時要盯著老師,要思考老師為什么這么說,為什么自己沒有想到,或者老師這樣講的解題思路,是否還有其他方法”等。對“習得性無助”學生的作業(yè)規(guī)定要從其實際出發(fā),注意督促其完成作業(yè),適當降低對他們的學業(yè)期望值,強化每一分努力,多獎少懲,并請家長配合,安排固定時間,供其求助、咨詢和給予個別指導。對于懶惰者,可通過個別談心,建立“師生合約”規(guī)定其學習任務量及獎罰要求。
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會發(fā)現(xiàn)學習與玩兒是不矛盾的,學習方法越好,越有自己的時間,越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就不那么討厭學習了。
3.合作學習策略。沒有人甘于落后,已經(jīng)落后的只是缺少進步的梯子。而“習得性無助”的學生要想進步更需要梯子,甚至是多架梯子。因此,單憑老師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通過合作實現(xiàn)眾人幫一人才是最優(yōu)策略。
教育家阿希姆·福爾丁斯說:“任何事情只聽到或者讀到一次,一個月內就會逃出記憶,如果把它教給別人,它便變成身上的一部分,除了死亡不會被奪走。一個學生要想獲得進步,就應該把他正在學習的學科天天去教別人,即使被教者需要雇來也得去教?!币D變“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就要給他們創(chuàng)造“教”、“說”的機會,最佳的策略就是使用小組。
小組最好是兩人一小組,他的互助伙伴不要是班內的最優(yōu)生,只要是班內成績在前一半就行,這樣的小組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其增強安全感,不怕露怯,敢于發(fā)言,有利于幫助他的同學找到突破口。組內人少,問題學生的發(fā)言機會就多,避免成為聽眾。評價時只評小組不評價個人,使“習得性無助”的學生有了利益共同體,好壞不再只是自己的事,同時由于小組人少,每個人的行為都會直接影響到小組評價結果,凸顯出每個人都是最重要的,使問題學生能更多的受到關注,錯誤能被及時糾正,進步及時得到表揚,從而逐漸樹立自信,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用積極的、正面的信念消除負面的、消極的思想,從而擺脫“習得性無助”。對個體成績評定要多看重自我比較,兼顧其努力和成果,對不肯努力者,適當剝奪其自由活動的時間。
生生合作有師生合作不能替代的優(yōu)點,如學生在一起交流會感覺更平等,學生在講解過程中思路更貼近學生,表達的雖然不一定多么符合邏輯,但同學接受會更容易。所以,生生合作的學習策略可有效轉變“習得性無助”學生。
4.家校共建策略?!傲暤眯詿o助”學生一般與家長關系不和諧,教師又不好直接插手,這時可從兩個途徑促進家庭教育的改進。
(1)開辦班級簡報,傳達學生的正面信息,指導家庭教育。簡報每周一期,刊登學生在學校的好的表現(xiàn)及老師、同學的評價。由于簡報發(fā)給每位家長,所以對學生進步的宣傳范圍廣,使他們得到關注,找到成功的感覺;每期簡報刊登的家教方法,是針對班內學生表現(xiàn)確定的,也是急需家長幫助解決的,及時性和針對性強。這樣家長與教師教育同步了,教育效果當然好了。
(2)親子共讀,改變學生與家長無話可說現(xiàn)象。教師選擇合適的文章,要求學生與家長共同閱讀,然后交流看法。因為談論的不是自己,學生不會太抵觸,會積極配合。這樣就為家長、學生搭建了一座橋,使他們之間有共同語言,互相接受不同觀點,逐漸使學生能接受家長的教導,使家庭教育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學生的“習得性無助”問題在一定時期內將長期存在,但是只要教師在工作中能牢記學習是學生的事,做“撥火者”,就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燃燒得更旺、更燦爛多彩,教師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會越來越開闊,學生的“習得性無助”問題就會越來越少。
參考文獻:
[1]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朱慧新.班級內學生地位分化及對策探究[J].教學與管理,2008,(9): 25.
[3]張素蘭,李景龍.合學教育:打造教學動車組[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8.
[4]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