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德泰
《風箏》一文寫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魯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作者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后,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本文意蘊豐富,選編此文,無非是因為此文為我們提出了如何進行兒童教育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的問題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這些恰恰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由于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一定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問題是很重要的。 那么如何進行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語言內(nèi)部,汲取文本語言的養(yǎng)分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初淺的看法。
一、從散文的線索入手設計提綱挈領的問題,促使學生整體把握文本
在寫作中,用一根線把事件按一定順序連起來,讓這些材料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根“線”就是敘事的線索。線索是在文章中起連貫作用的,讀課文抓住了線索,就容易掌握段落結構,領會中心思想。本文課題“風箏”就是貫穿文章的線索。所以在指導學生充分預習后,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
從脈絡的梳理中,使學生發(fā)現(xiàn)隱藏于物后的人的情感變化。促使學生產(chǎn)生疑問,從而激起探究下一個問題的興趣。
二、抓住關鍵句設計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品味兄弟之情
問題設計:
“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
根據(jù)這一主問題,可以設計相關的問題:
1.小兄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哪些字句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從哪幾方面刻劃描寫?對小兄弟形象的勾勒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2.“我”做了什么?找出描寫“我”行為的動詞。你讀出作者對文章中的“我”流露出怎樣的情感?
3.“我”置小兄弟于怎樣的處境?
4.“我”為什么會這樣做?
5.為什么二十年前的“我”會把放風箏看成是沒出息的孩子做的事?“我”認為怎樣才算有出息?
6.從這次的沖突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從二十年后作者對這一事件的評價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所謂層次性,就是先后的問題,條理性的問題。如問題1:第一問是在初步感知課文之后篩選、提煉、概括文章表層核心信息的問題,難度較低;第二問是對寫作方法歸納,是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由易到難;第三個問題透過文字觸摸作者的情感脈搏,有一定難度。這六個問題中1~4屬于文本的探究,5~6屬于文本相關知識的延伸。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由人物形象的分析引領到對寫作背景的分析、文章主題的挖掘、個人的學習體驗,使學生認識到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家人沖突的深處,往往包含著深刻的社會和時代內(nèi)容。
這樣抓住關鍵句,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設計一個提挈文章的主問題。問題設計突出精、少、實、活的特點,有效地簡化教學頭緒,使教學內(nèi)容于單純之中表現(xiàn)出豐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細膩。
三、針對文本中能引起思辯的內(nèi)容設計問題,體會魯迅的精神高度
文本主題豐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針對初一學生,筆者認為放在對魯迅先生自我解剖精神的理解和學習上更符合學生的特點。因而就此設計問題:
魯迅先生曾說:我的確時時在解剖別人,但我常常更無情的解剖自己。你能結合文章內(nèi)容分析魯迅先生所說的兩個解剖嗎?
問題從“對自己的解剖”和“對別人的解剖”引導學生思考。站在高處回視文本,激發(fā)學生跳出舊的思維軌跡,另辟蹊徑,換一個角度看文本,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思維,將教師要傳授的學習內(nèi)容轉化為學生想學習的內(nèi)容,調(diào)動和拓展學生的思維。思維始于問題,思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提問,不斷解答不斷追問,不斷明朗的過程。蕭伯納曾言: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一下,就有兩個甚至多于兩個的思想。所以應從過去的包辦的講析提問,轉化為設計學生的多種活動,加強他們之間的交流,鼓勵他們相互爭辯。
四、設計開放性問題,適度拓展學以致用
針對能推動教學過程的文本內(nèi)容設計開放的問題有利于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
設置問題如下:
“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濒斞笇⒃诋敃r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下所犯的錯誤,稱為“精神的虐殺”,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爸爸媽媽和老師卻不準我們上網(wǎng)吧玩游戲,難道他們也是在對我們進行精神的虐殺嗎?
模擬中央電視臺“大家看法”節(jié)目,請學生針對這一事件,談談對爸爸媽媽及老師的做法的看法,對游戲的看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游戲,把握好游戲的“度”;學會理解家長與老師的“愛之深,望之切”。這種以問題為引導的局部開放形式,已在許多語文課堂上得以實施,而且常常涌現(xiàn)出動人的情景。這種設計,在推動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推進教學流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就在于發(fā)揮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們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藝術地設計問題是教師精細閱讀課文與精心思考教學的結果,是打開閱讀教學的一把金鑰匙。它不僅能夠讓學生探求的眼光進入課文的每一個角落,達到引導學生細細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而且挖掘了學生的潛能,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腦力勞動中獲得了由衷的喜悅。真正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放到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