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
“國學”是個寬泛的名詞,但是不論你如何分類,都會把儒家與道家列為重點。儒家的代表是孔子與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與莊子了。
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學家。哲學家的文章有三點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設(shè)定判準、建構(gòu)系統(tǒng)。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學生問“仁”,孟子多次說明“心之四端”,老子對“道”加以描述,莊子由各種角度形容“游”與“化”,這些概念都是他們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實本質(zhì)。
其次,為了設(shè)定判準,對于真?zhèn)?、善惡、美丑、是非,都必須反復檢驗,再提出一套合理的說詞,讓讀者在學習之后,可以明白人生應該何去何從。國學對現(xiàn)代人的意義,不是要歸結(jié)為“價值觀”的塑造與補強嗎?簡單說來,學習儒家與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沒有任何改變,那就不能算是學過了。
然后,最大的挑戰(zhàn)是建構(gòu)系統(tǒng)。譬如,孔子期許我們行善避惡,在必要時還應該殺身成仁。試問理由是什么?他的志向定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種人類歷史上不曾實現(xiàn)過的理想為什么會成為他的志向呢?他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又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那么“天”對孔子到底有何意義?把上述幾個問題合并思考,就知道孔子的“一貫之道”的大概內(nèi)容了。這一切構(gòu)成了一個系統(tǒng),而其動力來源則在于人的真誠。由真誠而覺悟內(nèi)在的力量,由此呈現(xiàn)人格的尊嚴。
孟子把孔子的“仁”推廣應用為“仁政”,但是他并未忽略具體生活的需求。他要強調(diào)的是“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人與動物的差異只有一點點,那就是“心”。心有四端,可以擴充為四善:仁、義、禮、智。教育使人明善,配合真誠的自覺,產(chǎn)生行動的力量。孟子認為:人性與善的關(guān)系,就像“火之始燃,泉之始達”,“獸之走曠”,亦即“人性是向善的”?!跋颉贝韯恿?,在真誠時自然由內(nèi)而發(fā),“善”則是“孝悌忠信”等德行,都是指涉“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guān)系之實現(xiàn)”。個人的成就與群體的改善是不可分離的。懦家的基本性格亦在于此。
再看老子,他在面對天下大亂時,為了化解虛無主義的危機,作了極深刻的思考,展示了深邃的智慧。試問:萬物在生滅變化的過程中,難道只是幻覺嗎?或者,萬物有一個來源與歸宿?老子認為應該是有的,它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無以名之,勉強稱之為“道”。換言之,道士究竟真實,是一切相對而無常的萬物之底基。若是離開了道,一切只是夢幻泡影。因此,人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悟道。
到了莊子手上,悟道之后還要與道同游?!耙缘烙^之,物無貴賤”,萬物平等,人也不妨敞開胸懷,進而欣賞萬物,這稱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處世態(tài)度上,則以“外化而內(nèi)不化”為原則。外表上順其自然,但是“順人而不失己”,內(nèi)心則從未脫離道,有如魚之相忘于江湖。
在這本書中,我把自己長期以來對于儒家和道家的研究心得,一點一滴地向讀者作了介紹。這種介紹不長,每一篇都是就《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這4本經(jīng)典中的一句話加以引申發(fā)揮。如何選擇材料,就成為挑戰(zhàn)的焦點了?,F(xiàn)在這些材料集結(jié)在一起,我再度細讀一遍時,可以肯定地說:我沒有錯過任何一段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