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蕾蕾
摘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禮”是“仁”和“中庸”思想的支撐和體現(xiàn),是治理國家,成就個人事業(yè)的基準,孔子集成了西周以來把理做為治國經(jīng)緯的思想,形成了以禮樂教化治國安邦的總體思路。也正是這樣思想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秩序,本文就孔子思想體系中的“禮”的思想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做出討論。
關鍵詞孔子思想禮治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308-02
一、對周禮的繼承與發(fā)揚
周朝的代表人物,是封地于魯?shù)闹芄?到了春秋末期孔子生活的時代,周朝的劉鶚制度遭到破壞,表現(xiàn)為各諸侯對懦弱無力的周天子不敬,諸侯國中權臣越位人愛之權力爭斗引發(fā)權臣殺君,連向禮基礎最好的路過,也頻頻發(fā)生違禮之事。鑒于當時路過發(fā)生的大夫季孫氏”八佾舞于庭”嚴重違反了周禮,孔子表示極大的分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推崇周禮,來自對歷代禮制的考察與認識。子曰:“夏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睋?jù)研究表明,西周社會建立后,周公將從遠古到因傷的原始禮儀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整理和規(guī)范,形成了“吉”、“兇”、“軍”、“賓”、“嘉”五禮,也就是較完備的周禮。由此可見,孔子并非完完全全的擁護舊的制度,而是在對周禮的客觀評價和肯定??鬃訌闹芏Y,是繼承了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在周禮的基礎上對其又有所發(fā)展和改進,也正是孔子在周禮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損益和變革,使之更能為民眾和統(tǒng)治者所接受,而更易推行其主張。即任何一種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變革,都不能脫離實際,不能離開優(yōu)秀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支撐。
孔子對周禮的改革思想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一,周禮規(guī)定,“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然而孔子提倡“道之以教,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正是把禮下到庶人身上的政治主張,告誡人們把禮作為德行的最高標準;二,周禮重視祭祀鬼神,而孔子回答弟子樊遲時主張:“各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弊勇穯柺鹿砩竦膯栴},孔子明確表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見孔子思想比較現(xiàn)實重人事而輕鬼神;三,周禮規(guī)定學在官府,但是孔子打破這種局面,創(chuàng)辦私學,實行“有教無類”,打開了向民間傳播文化之門。
孔子對周禮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即提出了“仁”的思想,要求人們不要只是一味的注重形式,而應該注重精神和內(nèi)心的實質(zhì),用“仁”的精神改造人的思想,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作為一種反映社會成員之間,階級、組織之間的關系準則,禮一旦確立下來,就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必須遵守修己的同時治人,完善人倫道德,實現(xiàn)社會的安定良好秩序。
二、孔子思想中的禮治的含義
(一)遵循形式的同時更注重實質(zhì)
對于里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孔子給與了明確的表示:“人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即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就不會正確對待和實行禮樂,也就是更加強調(diào)了“仁”是禮的內(nèi)容和本質(zhì)。相對于禮,仁是一種內(nèi)容,是人內(nèi)在的品性,是一種特殊的內(nèi)涵作為先秦儒學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建立的是一個以“仁”為價值核心,以“禮”為規(guī)范表達,仁禮合一,喻仁于禮,的政治思想??鬃訉?zhí)政者乃至全體社會成員提出“克己”的要求,因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倍思旱姆绞椒謩e是“約與”自戒”。所謂“約”,即自我約束不放縱,“夫子循循然善誘.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由此可見,“約”也就是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而“自戒”體現(xiàn)于”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也衰,戒之在得。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p>
(二)推行禮治“為國以禮”
孔子重視德治,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而體現(xiàn)于形式上則是禮,因此孔子推崇禮作為治國的工具和手段.在推行禮治的過程中,孔子主張用禮樂和到的去教化和約束人們的言行,而不應用刑法去懲罰人民,也即待人以仁,在夏朝和商朝,統(tǒng)治者制定了大量的刑罰維護其統(tǒng)治秩序,其中大多數(shù)刑法較殘酷,剝奪生命的刑罰也多種多樣,周初的統(tǒng)治者汲取殷商滅亡的教訓,提倡“明德慎刑”,孔子也反對濫用更殘酷的刑法解決社會的問題,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一就有道,何如?”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斌w現(xiàn)了孔子重禮輕罰的思想。但君主欲做到禮治,孔子提出“正名”是首要前提,子路問:“為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辈⑶覍χ芪渫踝髁嗽u價“武王正其身以正其國,正其國以正天下,伐無道,刑有道,一動而天下正,其事正矣!”可見正名之重要,落實在政治上就是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君臣關系上要以禮相待“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而在其他關系上則遵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三、建立”禮治”的秩序
孔子推崇禮而反對法,他所謂的發(fā),其實是中國古代的刑律,他認為,刑法雖然可以使人畏懼而不敢與爭,但是不能夠消除欲爭之心,禮治與法治的不同不在于字面,而在為維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孔子所推崇的禮治社會,我們可以將之看作為一個無法的社會,它并不是一個混亂的社會,而是一種秩序,這種秩序是長時間在德之教化中養(yǎng)成的個人的敬畏之感?!狈蓮耐獠肯芍嗣娌渴胤ǖ南聢鲎匀皇菍⑿谭ɑ驊土P加之與人身,在中國古代及使用摧殘肉體的酷刑使人記住應該怎樣做,而禮的作用效果便大為不同,在孔子認為,禮是道德的外化,道德是人類良好的風俗傳承,違反道德便會遭人唾棄,在良心上受到譴責,并被視之無恥。如果整個社會不需要指定嚴酷的刑罰來維持秩序,那么就達到了儒家所推崇的貴賤,長幼,尊卑,親疏有別,無爭的理想社會秩序了。
孔子對禮樂,道德的闡述和理解,再后來儒家思想中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指出:“禮出于法”,以至于中國古代立法者在制定法律中也遵循了禮治的原則。儒家思想以倫常為中心,講究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所謂“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義也,尊賢為大?!敝刃虻木S持當然需要禮的調(diào)整.五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禮治中的內(nèi)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均不能超出五種關系之外,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必須遵循各種關系之禮,做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碑斎晃覀儜吹?孔子的反對非禮的僭越行為和禮本身就承認等級特權之實質(zhì),對于維護封建君主登記制度找到了有力和體面的證據(jù),因此,禮治思想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封建統(tǒng)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
四、“禮”影響的中國古代的“法”
首先,應對于中國古代的禮與法治關系做出理解。在古代,上至國家立法司法,下至百姓婚喪嫁娶,都是禮作指導。禮實際上就是立法司法的最高根據(jù),它起著和現(xiàn)代法律一樣的作用,左傳中記述“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禮外無法,法在禮中,但是禮也包含了道德規(guī)范,不存在禮之外的道德,這種道德是以宗法倫常為核心的血緣人倫道德。禮分為法律治理和道德治理,在國家制度,(下轉第310頁)(上接第308頁)君主權力,刑事,民事中的婚姻家庭財產(chǎn)的領域為法律之禮;在個人修養(yǎng),一般理解方面屬道德之禮,失禮則要受到譴責,一般不入刑。因此,禮的外延大于法,禮外無法.孔子所推的禮治,其含義可作詞理解。
在漢武帝之前,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中國法律思想是法家之“一賞一刑”,法家反對有別,認為親親愛私則亂,所以以統(tǒng)一行為規(guī)范的法為治理國家的工具,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守,不因人而異。自漢武帝標榜儒術后,儒家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以來,便未被動搖除了儒家學派在推動“以禮入法”的長期斗爭外,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儒家思想中的禮治在維護貴賤尊卑的差別的身份,堅持禮無處不在,大至國家廟堂之上,小至家庭瑣事,禮治思想作為統(tǒng)治者的工具,顯然更有利于維系其統(tǒng)治地位。
“法律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社會制度之一,是社會規(guī)范之一,它與風俗習慣有密切的關系,它維護顯存的制度和道德、倫理,等價值觀,它反映某一時期、某一社會結構,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極為密切?!敝袊糯傻闹饕卣鞅憩F(xiàn)為家族和階級,二者也是儒家思想的差序的核心,是法律所維護的制度和秩序。禮的思想體現(xiàn)在立法上,則主要在宗族發(fā)與婚姻,繼承上:貫穿于中國古代法的兩個主要原則是“親親”和“尊尊”。以家族為本位,強調(diào)“親親”和“忠”,孝體現(xiàn)了“親親”這一宗法的原則,例如父母對子女有愛,子女對父母有孝,法律在家庭成員犯罪的情況下,規(guī)定其他成員應相為容隱,提倡提倡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載入中國社會關系是無論,所以復仇的責任也以五倫為范圍,明清律中,擅殺父母只仇人杖刑,登時殺死,且可無罪,而如果是與仇人私和,則為法律所不容,按律至私和罪滿徒了。由此可看,法律雖不鼓勵人民復仇,但仍擺脫不了禮經(jīng)上復仇主義的影響。而“忠”體現(xiàn)了“尊尊”這一等級制度,統(tǒng)治者主要依靠宗法來推行它內(nèi)部關系,所以最終宗法,就是“親親”;以等差為基礎強調(diào)別貴賤,“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則突出強調(diào)了等級,維護了貴族特權??鬃雨P于君子小人及貴賤上下的理論一直為社會的中心思想,習俗和法律移植承認他們之間的優(yōu)越與卑劣關系之對立,承認他們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社會地位和賦予特權階級們的法律上經(jīng)濟上政治上的種種特權,所謂“雖有賢身貴體,毋其爵不敢服其服,雖有富家多資,無其祿用其財”人的社會地位從外表上便一目了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評論中國的政體是寫到:“中國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風俗、利益都混在一起。所有這些東西都是道德。所有這些都是品德。這四者的箴規(guī),就是所謂的禮教。中國統(tǒng)治者就是因為嚴格遵守了這種禮教而獲得了成功?!闭缌菏樗^的“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
五、孔子的禮治思想于現(xiàn)代社會的借鑒意義
孔子的禮治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我們不應因看到其維護久的腐朽的封建等級他特權制度所起的消極作用而將之全盤否定,孔子所推崇的重視禮儀道德,具體而言,在處理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之關系,家庭生活中長輩和子女之間的關系所應遵循的“克己立本”和“孝悌”應被我們所發(fā)揚和繼承。
我們在新時期應賦予“禮”新的含義,從構建現(xiàn)代社會新型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的角度講,禮的文化傳統(tǒng)就蘊藏著豐富的潛在價值,如和諧精神,”禮”既是內(nèi)在的一是道德,又是外在的帶有強制性,約束性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心理與行為兩者和諧,群體的和諧和社會的和諧。在調(diào)整社會秩序上,“禮”要求我們不僅要依法治國,還要注重以德治國,作為法律之外,調(diào)整人們內(nèi)心和精神的工具,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的道德實踐去履行個人職責與社會道義,是個人價值促進社會道德,體現(xiàn)真正的孔子“禮”的實質(zhì),在道德教化中不斷自省自責,真正發(fā)掘民族文化的精神,營造更加和諧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