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云
2009年4月24日,耳熟能詳?shù)闹卫怼靶〗饚臁毙袆佑珠_始了。中紀委在《關于在黨政機關和事業(yè)單位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的實施辦法》中,鼓勵自查自糾、嚴懲頂風違紀,鼓勵舉報。對舉報有功的單位和個人,根據(jù)查出并已收繳入庫的“小金庫”資金、稅款和罰款的金額,給予3%至5%的獎勵,獎金最高額為10萬元。應當說,這是迄今為止中央對治理“小金庫”開出的最猛的一劑“藥方”。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就小金庫問題發(fā)文、整頓先后已達10余次,翻檢過去的那些“規(guī)定”、“禁令”乃至新聞報道,竟發(fā)現(xiàn)數(shù)次發(fā)文何等地相似!
請看1995年8月16日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小金庫”探秘》。報道開門見山:“何謂‘小金庫?來自權威部門的解釋是:凡違反國家財經法規(guī)及其它有關規(guī)定,侵占、截留國家和單位收入,未列入本單位財務會計部門帳內或未納入預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類資金均屬‘小金庫。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85年到1994年,全國共清查出‘小金庫資金20.16億元,取得了一定成效?!?/p>
重讀“舊聞”,不由得生出幾多感慨、幾多苦澀。把這些文字移作今日,不是照樣適用?而“令不行”“禁不止”,則導致了“小金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小金庫”大窟窿
2008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特約研究員王錫鋅在中央電視臺的《新聞1+1》欄目中披露,“社會上有個說法,中國行政開支,僅公款吃喝、公費出國考察、公車費就接近9000億元人民幣,占總行政開支的30%。”這是公款消費的全部嗎?不是,因為很大部分的公款消費是游離于國家財政、審計監(jiān)督之外的,并不記載于法定的、正規(guī)的帳冊,不僅難于查處,而且難于統(tǒng)計,這就是“小金庫”。
“小金庫”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違規(guī)收費、罰款及攤派;資產處置、出租收入;以會議費、勞務費、培訓費和咨詢費等名義套取資金;經營收入未納入規(guī)定賬簿核算;虛列支出轉出資金;以假發(fā)票等非法票據(jù)騙取資金;上下級單位之間相互轉移資金。
“小金庫”暴露了制度的漏洞。2008年,國家審計署通過對53個政府部門的審計,查出各類違規(guī)違紀資金達569億元。這些正反映出由于當下財務管理制度、社會監(jiān)督制度等方面的缺失,使得“小金庫”封不死,禁難絕。
“小金庫”隱藏著腐敗的黑洞。遼寧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原局長張樹森利用裝修辦公樓的機會侵吞“小金庫”公款30萬元。
“小金庫”是個“無底洞”。財務規(guī)章制度成為擺設,公務用車、通訊、業(yè)務招待、國外考察、住房等各種名目的職務消費越來越無法遏制,數(shù)目也越來越龐大。
“潛水鏡”下看在歷史
“小金庫”和過去的“火耗”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么,什么是火耗呢?明朝時是用銀子繳納賦稅的,而百姓使用的銀子往往是零散的,官府征收后上繳國庫前,要把零散的銀子鑄成銀錠,而這樣就會產生一些損耗。于是,官府在征收賦稅時,會按比例攤收一些火耗,攤收的火耗大于實際損耗的部分,就進入了官員們的腰包。
清朝沿用了這種征收方法。鑒于火耗游離于國家的財政監(jiān)控之外,雍正皇帝痛下決心,下令火耗歸公。然而火耗歸公,固定一定比例后,賦稅仍然是要鑄成銀錠的,于是“火耗的火耗”又產生,末了,火耗歸公的改革并未杜絕火耗,只是加大了正稅而已。
“小金庫”是一個單位的不合理的收入,不是個人的,不是官員的,而是一個部門的灰色收入。這里的利益集團有大的,有小的,更大的是當勢團體,在古漢語里叫做“官家”。官家可分三個層面:一是皇家;二是衙門;三是官員個人。官家由不同的群體構成,每層都有自己的獨立地位,每個主體都有自己的決策空間?;始伊⒎ā硎苤w支配地位,如修皇陵、建圓明園、建私家園林等;衙門——設立各種條條框框,設計符合自己利益、增加個人收入的規(guī)則及“吃空餉”等;官員個人——敲詐勒索,中飽私囊,其中火耗就是一種。在這里,衙門的收入可以轉成個人的,衙門灰色收入越多,個人收入也越多。
嘉慶十一年,直隸省司書(相當于會計)王麗南串通24個州縣官吏,自嘉慶元年開始,“于地丁耗羨雜稅項下,俱有虛收虛抵,重領冒支等弊”,共侵盜銀3l萬余兩。在軍隊中,綠營官兵待遇低下,糧餉不及八旗官兵的1/3,于是將官通過吃空額來補償,稱為“蔭糧”。大量冒濫吃缺,造成軍營實際人數(shù)嚴重不足,遇到上級檢閱,則臨時雇人充數(shù),騎兵臨時借馬,水師雇尋漁民,堪為奇觀。清朝大貪官和坤富可敵國,乾隆講排場講面子,完全不考慮國庫虛實,和坤為了能夠實現(xiàn)乾隆的愿望,需要大量錢財,只靠國庫完全不行,于是經商,多方斂財,從百官身上刮稅等等,其實乾隆對和坤的態(tài)度就是在玩潛規(guī)則。乾隆死后,嘉慶拿了和坤。拿和坤,一是為殺猴給雞看,二是為財,三是為自己的勢力。
對于現(xiàn)在的“小金庫”,也是代表著一級組織的即得利益,“小金庫”和這個單位的每個人利益緊密相連,“小金庫”增加,個人收入也就增加,除非發(fā)生內訌,外人很難明了內情。
呼喚財政透明
古時火耗,主要產生于征收賦稅的環(huán)節(jié),今日的“小金庫”卻不僅存在于企事業(yè)單位,而且廣布于國家機關。世間一切之事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一旦經歷史地辯證地觀察分析,便可從一事一物中窺知其奧秘和癥結所在?!靶〗饚臁敝詫医唤^,其實質是潛規(guī)則在和顯規(guī)則在對峙。如果說,中央治理“小金庫”是顯規(guī)則、是條地上之河的話,那潛規(guī)則就是我們看不到的地下之河。
中央下達治理“小金庫”的文件已經一個月余,但目前尚無任何自查自糾行動和統(tǒng)計數(shù)字出來。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剛一公布投資4萬億元時,各地幾乎聞風而動,剎時間各大部委門前人頭攢動,各省駐京辦更是忙得不矣樂乎,就連周邊的酒店、賓館的經濟都被拉動起來了。為什么一緩一速,反差如此之大?因為一是上邊往下?lián)苠X,一是讓往外掏錢,態(tài)度自然天差地別。兩種竭然不同的態(tài)度反映出,清查“小金庫”談何容易,囊中之物怎可輕易上交。
目前,對于財政透明并無明確的法律要求和操作規(guī)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也只是剛剛開始實施,對于官員何時不以“機密”為由拒絕透露財政資訊,目前亦無明確的可操作性規(guī)程。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有學者表示,不透明的財政預算,難免不讓人對這筆挽救經濟的4萬億資金能否用在刀刃上心存疑慮。
清理“小金庫”須讓公共支出信息公開、透明,這是防止腐敗、體現(xiàn)民眾知情權的必要手段。政府花錢,須向民眾交代,用在何處、怎樣用。這種透明的財政,才是民心所向,更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