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麗潔
在心理咨詢業(yè)尚處于初級階段的我國,很多讀者把媒體的情感傾訴當成了心理咨詢,因此,情感傾訴版記者在采訪中多多少少扮演著心理咨詢師的角色。
做《都市傾訴》版5年以來,我深切感到,情感傾訴版記者掌握一些心理咨詢方面的知識非常有必要。職業(yè)與社會的需要,迫使情感傾訴版記者有理由扮演好傾訴者心目中的理想角色,至少要做好半個心理咨詢師。如果記者在采訪中適當運用一些心理咨詢的方法與技術,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采訪當成是攝入性會談
攝入性會談是心理咨詢的一種基本會談方法,主要目的是收集資料,即通過會談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狀況、工作狀況和家庭狀況等。通過這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會談,咨詢師可以獲得求助者個人的背景資料、咨詢目的及對咨詢的期望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情感傾訴的采訪其實就是攝入性會談。二者都是獲得傾訴者(求助者)的個人資料和事件來龍去脈的過程,都要圍繞五個“W”(Who、What、When、Where、Why)和一個“H”(How)進行,只是攝入性會談多了一個“Which”(與哪些人相關),因為心理學更加注重個人成長環(huán)境與社會支持系統(tǒng)方面的因素。
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說過,了解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病比了解一個人生了什么樣的病更重要。這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從新聞的角度來說,恐怕得反過來,因為從重要性、趣味性等新聞價值的構成要素來分析,顯然后者的新聞價值更大一些。
由于二者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在采訪中可以借鑒攝入性會談的一些方法與技術和傾訴者溝通、互動,以達到較好的采訪效果,并為寫好稿子奠定基礎。
在采訪中,聽比說更重要
傾聽是心理咨詢的第一步,也是心理咨詢的一種參與性技術。在心理咨詢中,傾聽被認為是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基本要求。因為傾聽既可以表達對求助者的尊重,同時也能使對方在比較寬松和信任的氛圍下訴說自己的煩惱。
在情感傾訴的采訪中,傾聽對記者來說同樣重要。一方面他們希望向記者傾訴內心的煩惱,另一方面又擔心家丑外揚,或者覺得面對陌生人不好意思袒露自己的內心。許多傾訴者是帶著不安、緊張和猶豫而來的,他們常常會表現(xiàn)出拘謹、手足無措,這時,如果記者用采訪新聞事件的方法,不停地打斷對方的談話或加入責備性評價,就會使傾訴者覺得更加被動和不安,從而導致采訪難以順利地進行。
這時,傾聽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耐心細致地聽傾訴者敘述自己的故事,本身就是對他的一種安慰和鼓勵,只有很誠懇地、全神貫注地去聽,傾訴者才會在記者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講述自己的情感故事。況且,許多傾訴者的目的只是想傾訴一下內心的苦悶,并不指望解決什么實際問題,因此我認為,在做情感類采訪時,記者的聽甚至比說更加重要。
與傾訴者溝通時,多使用開放式提問
開放式提問與封閉式提問是心理咨詢的另外一種參與性技術。所謂開放式提問,就是允許求助者自由發(fā)揮的詢問,通常使用“什么”、“如何”、“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詞來發(fā)問,讓求助者就有關問題、思想、情感給予詳細的說明。所謂封閉式提問,就是事先對求助者的情況有一種固定假設,而期望得到的回答只是印證這種假設的正確與否,通常使用“是不是”、“對不對”、“要不要”、“有沒有”等詞發(fā)問,答案只能是“是”、“否”等簡單限定式答案。
一般情況下,在會談中應多采用開放式提問,少采用封閉式提問。在情感傾訴的采訪中也是如此。因為,如果過多地使用封閉式提問,就會使傾訴者陷入被動回答之中,其自我表達的愿望和積極性就會受到壓制,會使之沉默甚至有壓抑感和被訊問一樣的感覺。既然是傾訴,就應使傾訴者有機會充分地表達自己,而封閉式提問則剝奪了傾訴者的這種機會。因此,在情感傾訴的采訪中,記者不妨嘗試多使用開放式提問與傾訴者溝通,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運用多種寫作手法,講好一個故事
情感版講述的是小人物的情感世界,設置上多放在副刊。副刊的特點決定了它的性質:文學性大于新聞性。因此,在寫作時,要充分調用多種寫作手法,講好一個故事。在事實準確真實的基礎上,盡量提供給讀者一種心靈的觸動和美的享受。
采訪結束后,記者扮演的不只是“錄音機”的角色,每聞必錄,從傾訴者落座后的第一句話開始,一直“回放”到結束。這樣固然真實,文章卻往往不忍卒讀。由于在寫稿前缺乏設計和構思,在有限的文字里充斥了太多的雞毛蒜皮,文章就會沒有主次,就事論事,結果只是抖落了一地雞毛,讓人看后味同嚼蠟,好好的素材就這樣被輕易浪費了。
同樣一個素材,也會因寫作手法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迥異的風貌。比如,情感版里最常見的素材就是訴說愛人的背叛。這種事情具有很強的隱私性,有的記者卻用直白赤裸的語言把它寫得像地攤上的黃色小報,讓人看了很不舒服。其實對讀者來說,背叛的情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事人的感受。如果在采訪和寫作時注意捕捉并細化這一點,一定會更打動人。
情感版記者有個“雅號”是“情感垃圾桶”,很多人在對待情感版記者的態(tài)度上存在著一個誤區(qū),認為像這種沒有時效性和現(xiàn)場感的稿子誰都可以寫。的確,與新聞版記者跑現(xiàn)場的辛苦相比,情感版記者在體力上確實要輕松一些,這種版的稿子也確實誰都能寫,但要寫好卻很不容易。
與新聞版相比,情感版記者要更多地加強文學、藝術、美學修養(yǎng)。在下筆前先構思好稿件的結構和敘事手法,根據(jù)傾訴人的身份、特點,運用不同的語言風格,在寫作時注意適時制造閱讀懸念,注重細節(jié)的刻畫和雕琢,在真實的基礎上,把每一篇稿件都當作小小說來寫,這樣才能講好一個故事。
(作者單位:大河報社)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