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晶 譚玉龍
“懷舊”的英文單詞是nostalgia,最早源于希臘語的nostos和algia,前者有“返回家園”之意,后者表示一種痛苦的狀態(tài)。顧名思義,就是指渴望回家之痛苦。作為一個病理學用語,“懷舊”最初指的是“思鄉(xiāng)病”,包含沮喪、抑郁甚至傾向自毀等情緒的疾病。后來,“懷舊”這個詞逐漸遠離醫(yī)學范疇,慢慢融入了社會,其內(nèi)涵也有了擴展和延伸,指向個人的意識和社會文化趨勢,被當做。某種人類疏離的基本狀況來談論。
在今天,“懷舊”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正常的人類反應和一種社會學現(xiàn)象,既帶有濃烈的個人特征,也具有社會的普遍意義。
懷舊的社會成因
懷舊并沒有特定的人群和年齡,它可以發(fā)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以發(fā)生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是一種穩(wěn)定的個人心理傾向。只是最容易發(fā)生在中年和退休之后,并且在過渡階段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機體逐漸老化,新陳代謝及內(nèi)分泌功能不斷減弱,思維,記憶,理解等各種能力均有降低,但閱歷豐富的大腦貯存的往日信息卻根深蒂固,遇到某種刺激極易觸景生情,往事在腦海中不斷涌現(xiàn)。因此,當個體面臨離職退休這樣一些扳機性事件時,對自我能力衰退的恐懼,對外界掌控力下降的恐懼,對退休之后完全未知的生活的焦慮,很容易觸發(fā)懷舊情緒,以期能獲得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
也有些人在人生早期階段就開始產(chǎn)生懷舊情緒。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新浪網(wǎng)發(fā)起了一項調查,題目是:你認為“80后”開始懷舊了嗎?有89.7%的參與調查者為“80后”。結果顯示,高達43%的人表示自己有時懷舊,37%的人經(jīng)常懷舊,而從不懷舊的只有1.5%,71.5%的人表示懷舊不分年齡,年輕人懷舊無可厚非。
懷舊是尋找一種安慰。所以,尤其是在危機之下或社會動蕩的時代,懷舊能給人以舒適,親切等正性情感,成為人內(nèi)心的庇護所。因為對于未來,我們總有著各種各樣無法預期的焦慮,只有對于過去,我們能自由而單純地在腦海里為之加工,進行評價分析,解讀重構,甚至進行功能性的利用。
懷舊可以喚起共同興趣社團成員間的親密感并獲得群體性的認同。從社會學角度看,在人生經(jīng)歷重大轉變的時刻,人們需要用懷舊來保持身份,而對過去的感知可以喚起過去的自我,清晰地認識、定義自己,因此懷舊是自我感知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懷舊的心理起因
有學者認為,早在公元前6世紀的孔子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懷舊文學,主要體現(xiàn)在鄉(xiāng)愁以及感嘆時光飛逝的主題。于是,我們聽到了孔子感嘆“逝者如斯夫”,聽到了曹操慨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聽到了李白慨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聽到了蘇武慨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梢哉f,懷舊是人類傳統(tǒng)社會的常見現(xiàn)象和人類文學的突出主題。
懷舊首先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從上文可以看出,比較多地表現(xiàn)為美化故鄉(xiāng),感嘆夸大過往的人和事,呈現(xiàn)出想象勝于實際的特點。一般的懷舊總是甜蜜的溫罄的,甚至都有點不自覺的幻想成分。或許這也是人們喜歡懷舊的一個原因,如果懷舊總是噩夢,相信就沒人喜歡懷舊了。
從更深的心理學層面分析,懷舊隱含著人的“退行”心理,這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當我們面臨矛盾和沖突的時候,我們就會通過懷舊,通過對過去的回憶,來尋求安全保護。
一般來看,懷舊更多的是情感記憶,而不是認知記憶,這種記憶是有選擇的,所包含的情感結構比較復雜。但總體而言,懷舊情感多是正面的,是通過過濾掉不愉快的因素來保持或強化個人的自我認同。
作為一種記憶功能和心理安慰的手段,懷舊產(chǎn)生的滿足感能使人生更加充實。但是對于不懂得善待懷舊情結的人來說,如果懷舊發(fā)展到令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則可能變成沉重的精神羈絆,就要加以重視了。
(摘自2009年第6期《環(huán)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