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東云
摘要:當前,在學生作文中存在的普遍弊病是:平時不注意留心觀察生活、積累作文素材,作文時無話可寫,或東抄西湊,假話連篇;或“依葫蘆畫瓢”,毫無創(chuàng)新之意,要根治這種病癥就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事物人手,留心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為作文打好基礎。
關鍵詞:觀察能力 積累素材 寫作興趣 創(chuàng)新思維
作文教學作為教育教學的一分子,舊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許多教育工作者正探索、建構新的模式。我對作文入門教學做簡單介紹:
一、培養(yǎng)觀察能力,讓學生有話可說
中語大綱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周圍事物的能力,使他們用自己的話寫出觀察的結果和感受。”要培養(yǎng)學生“隨時收集、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作文素材來源于生活,那么,在生活中靠什么收集素材和積累材料作呢?靠觀察和閱讀,觀察和閱讀是寫作實踐中兩種重要的基本功,又是寫作材料來源的兩種渠道,在這里,我先只談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暫不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
要想寫出真切、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的文章,就必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大干世界,人、事、物、景、日常生活,這些都是學生寫作的基本素材。但是,由于學生平時沒有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再加上無意注意所起著的重要作用,所以,他們注意的穩(wěn)定性、持久性較差,觀察事物時,往往是走馬觀花,對細節(jié)注意不夠,結果是自己耳聞目睹的事,甚至是親身經(jīng)歷的事,卻仍然寫不出來。因此,教師首先要注意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注意發(fā)現(xiàn)身邊的新人新事新氣象,積極的感知這些生活現(xiàn)實,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素材,在寫作中喚起更多的聯(lián)想和想象,并能對所觀察的事物進行比較,從而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這些觀察到的素材寫下來,以備寫作時派上用場。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客觀事物在人頭腦中反映的產(chǎn)物,所以要教會學生如何細致地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的方法,使學生在五彩繽紛的生活中做有心人,激發(fā)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愛好和興趣,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多走走、多看看、多聽聽、多問問;培養(yǎng)學生自覺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像攝影機一樣,把遠景、近景、全景、特景全部拍攝下來,儲存在腦海里,寫在日記本上,這就是積累材料?!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材料就談不到寫好文章,只有認真觀察,才能更真實、更準確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多姿多彩的事物,為自己的寫作準備真實的、感人的素材。
當然,這里還有個觀察順序的問題。觀察,必須講究順序,不能隨心所欲,東看一眼,西看一眼。應引導學生選擇一個適當?shù)慕嵌冗M行觀察,作認真細致的信息攝取。事物是復雜的,觀察順序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抓住適當?shù)臅r機,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從最簡單的“由上到下、由遠及近”開始,再到“由外及內(nèi)、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可從一個固定點,從靜止的角度出發(fā)去看一個事物;也可移動觀察點,從運動的角度去觀察;可從正面觀察,也可從側面觀察。有一點值得強調,那就是在觀察事物時,要充分調動一切感官去感知事物,才能獲得細致而全面的信息。
要引導學生邊做邊觀察。如:有意識的布置學生用雙休日自己洗衣服,自己煮飯,自己去旅游(當然必須事先和父母說好,如有事及時給父母打電話)等等,然后把自己所從事的某一項活動說給家長或同學聽,讓人聽懂了,最后寫下來。
另外要引導學生寫觀察日記,有意儲存寫作素材、作文時才能有話可寫。
二、培養(yǎng)寫作興趣,讓學生想說、愛說、敢說
中語大綱不僅強調了“觀察”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說話訓練的特殊性。因為說是為書面寫作打基礎的,只有說的充分,寫的才能生動具體。葉圣陶先生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這句話強調了說與寫的辯證關系——說是用嘴巴來寫,寫是用筆來說,先說后寫為語文作文教學。
說是寫的基礎,心里話說不出就寫不出。說的明白具體,寫的才生動有趣,句順理清,言簡意賅。
怎樣才能使學生寫出內(nèi)容充實的好文章呢?首先;必須使學生對作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只要有了興趣,學生就想說愛說,敢說。那么激發(fā)學生作文興趣的是什么呢?首先在于學生是否有內(nèi)容來寫。呂叔湘先生說:“為了讓學生作有充實內(nèi)容的文章,教師可設法給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占有材料?!弊魑氖沁@樣,說話訓練也是這樣。
(一)在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上讓學生自己根據(jù)班中存在的問題,設計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主題班會。如:“二十一世紀的我”、“環(huán)保——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淺談中學生的道德行為”、“老師我想對你說”、“我能行”等等,這些主題班會學生自己主持,老師只是參與中的一員。經(jīng)過事前的精心組織,所以在發(fā)言中學生人人參與演講,雖說學生們說話內(nèi)容有長有短,但主題是明確的。這樣的主題班會經(jīng)過從初一到初三三年不間斷的進行,大大地鍛煉了學生膽量,提高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不僅提高了學生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日后生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另外規(guī)定每節(jié)語文課開始前進行5分鐘的說話訓練,讓學生匯報他們的所見所聞。
(三)同時還規(guī)定讓學生把他們在學校的見聞每天晚上清楚地講給自己的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員。
(四)每次作文前教師要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回顧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讓學生把自己經(jīng)歷中最感興趣、印象最深的場面講給大家聽,把自己深受教育、難忘的經(jīng)歷說給大家聽,或把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說出來,讓大家?guī)椭獯稹@樣做既激發(fā)了學生的作文積極性,使學生感到作文有內(nèi)容可寫,不枯燥無味,又可以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為書面表達打下基礎。從而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了從說到寫的好習慣,使學生掌握了表達方法與技巧,為將來走入社會,參與社交鋪平了道路。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和運用口頭表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我特意編成了順口溜,以便拋磚引玉啟發(fā)學生說話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經(jīng)過多次這樣的訓練,學生很快從中掌握了說話表達的基本方法,至此,教師要深入引導,每次訓練時要教給學生一種表達技巧,經(jīng)過三年的初中階段的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總之,“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為學生的寫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講演能力,為學生的文字表述鋪平了道路。學生作文時不僅占有了材料,而且又能準確地、具體地、有序地、帶有感情色彩地說出來,何愁在寫作時寫不出好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