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蓮
[摘要] 當前,學生害怕、討厭作文在語文教育中相當普遍。作文難,難在制約作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多變性和神秘性。積極地探索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是很多教師、學者、家長的共同心愿。要想求徹底解決當下學生作文現(xiàn)狀,必須遵循寫作自身的規(guī)律,同時從系統(tǒng)的層面,多角度去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使學生面對作文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文可寫,最終愛寫作文,并能樂此不疲,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guān)鍵詞] 懼厭作文 學生 應對策略
學生害怕、討厭作文,是當前語文教育中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作文難,難在作文是寫作主體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難在作文過程中寫作主體的內(nèi)部心理由“物”到“意”到“物”(指文章成品)轉(zhuǎn)化機制的復雜性……換句話說,制約作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因為它本身不是孤立的狀態(tài),綜合性、復雜性導致它的多變性和神秘性,從而讓人覺得作文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
針對學生害怕作文、討厭作文的現(xiàn)象,許多學者和一線教師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研究。筆者通過對文獻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多是對作文教學進行各種方法的探索,如快樂作文法、感悟作文法、快速作文法、合作作文法等,往往過于微觀,局限于具體的做法,缺乏整體的把握,這對解決作文教學中某些問題有一定的作用,但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方法,想求徹底解決當下學生作文現(xiàn)狀,無疑是一廂情愿。正因為此,本人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試著從更廣泛、更深入、系統(tǒng)的層面,多角度去積極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讓學生面對作文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文可寫,最終愛寫作文,并能樂此不疲,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完善人、發(fā)展人為寫作的旨歸
21世紀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個體成為他自己,使個體日臻完善,同時善于表達自己,而語文素養(yǎng)是基礎(chǔ)。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chǔ),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chǔ)。而傾聽和表達是語文素養(yǎng)兩大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語文課程內(nèi)容重要組成部分的寫作,它有自身的特點,即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情感和見解,同時認識自我,認識世界。從兒童到青少年到成年,人的生理將發(fā)生巨大變化,伴隨著生理的成熟,個性心理也在風風雨雨中逐漸成熟。個體在與外界的接觸與他人交往過程中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寫作,抒寫自我成長的歷程,能慢慢指引著個體走向自我實現(xiàn)的人生價值之路??梢哉f,作文的發(fā)展就是人的發(fā)展,從學生的文字歷史記錄中能夠清晰可辨?zhèn)€體的生命成長和發(fā)展的軌跡。
1.為了學生的明天
有人說,我們的學校正變得:“只有生活,沒有生命;只有內(nèi)容,沒有外容(指只有教科書);只有今天,沒有明天?!边@其中也包括作文教學。中小學生寫作文,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應付考試——中考與高考。筆者曾對高中段學生進行了調(diào)查,416人中,有125人明確表示寫作文是為了應付考試的,占到調(diào)查總?cè)藬?shù)的30.05%。高校、用人單位的反饋則表明學生作文能力低下,中看不中用,或行之無文,或文理不通。是應試教育使學生變成為了社會工作的低能兒。同時,也扼殺了學生作文的主體意識,即學生自覺的寫作意識、作文行為、強烈的寫作欲望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期待心理。學生對作文變得麻木不仁,無所謂愛,也無所謂怕,或是寫作欲望低下,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期望心理低下。調(diào)查卷中顯示,好多學生對作文沒有任何感覺。
開展作文教學,應該本著為了學生的明天的成功教育作為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是:“提供了有助于終身繼續(xù)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學習的動力和基礎(chǔ)”的教育。作文教學側(cè)重于激發(fā)學生寫作傾吐的欲望,抒寫自己心靈成長的歷程,與社會接軌,多寫實用文,促進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做事。
2.研究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作文本身規(guī)律,制定作文教學序列,編寫作文教材
學生各個年齡段生理、心理(尤其是思維)發(fā)展是不同的,作文本身也是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過程。這就要求作文教學在遵循寫作本身規(guī)律的同時,必須結(jié)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對學生進行難易適中的有序的作文訓練。目前,中小學作文缺乏一套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要求,又能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獨立的、系統(tǒng)的教材。一直以來,作文依附于閱讀教學,依附于語文文字教學,教師無憑可依,學生無據(jù)可查,只能是東一拳,西一腳,湊個“熱鬧”而已。
近幾年,中小學語文課本有所改變,但量實在太少,而且自成體系的作文教材還沒看到過。申繼亮等人在《中學語文教學心理學》指出寫作能力培養(yǎng)大體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口述階段(準備階段)——過渡階段——獨立寫作階段。小學生低年級是口述階段,三年級開始進入過渡階段,中學生是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發(fā)展并逐步獨立時期。小學四年級,初中二年級是兩個轉(zhuǎn)折點,高中二年級初趨定型。這與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成熟期,思維能力發(fā)展是一致、同步的。故在制定作文訓練計劃或序列、編寫教材時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與他們的思維發(fā)展同步。
3.創(chuàng)造開放、自由的寫作環(huán)境,放飛學生的心靈、思維和想象力
德國教學理論研究者克賴夫特(kreft)認為:“個體在他的發(fā)展中能否達到某種階段和水平,取決于社會結(jié)構(gòu),取決于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發(fā)展水平,取決于個體在生產(chǎn)過程中的地位,就是說取決于他的階級和階層屬性,與此相關(guān)聯(lián),取決于社會文化傳統(tǒng)?!?/p>
在我國文化傳統(tǒng)中,文章一直擔負著重要的社會重任“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世?!被蚴峭ㄟ^自我批評以完善個體人格,如收入初中語文課本的魯迅的《一件小事》、楊朔的《荔枝蜜》等是最好的代表。但學生的個體心靈發(fā)展卻隱藏在冠冕堂皇的文字的背后,學生的真情實感不見了。假如說,小學生還能從作文中看出其怒喜哀樂的淡淡的痕跡外,初高中學生的作文則是作文歸作文,思想歸思想了。而實際上,13~18歲的學生,本該是最為關(guān)注自身發(fā)展的時期,學生的思想中多的是問號或是感嘆號,在他們看來,感嘆號就好像是一個人提高嗓子在說話,借以引起人注意。但常常因為老師說:“標點符號不能這樣用。年紀輕輕,怎么能有這種想法呢?應胸懷大志?!薄笆恰?學生在回答中,下次作文就學乖了。其實,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心中怎么可能沒有困惑,沒有憂愁呢?所以作為教師,要讓學生在作文中盡情抒寫自己的思想、困惑和煩惱。只有真實的表現(xiàn),教師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思想,并與之對話,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讓學生盡情地說,盡情地寫,這樣,教師就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加以引導,讓學生在說中思考,在寫中成長。讓學生從“我想說”→“讓我說”→“我高興說”→“我高興寫”,從而破除怕作文的心理,激活思維和想象。
二、提高學生作文素質(zhì),強“魄”破“怕”
總地來說,喜歡作文的學生,一般不害怕寫作文,而害怕寫作文的學生,則往往對作文是既喜歡又不喜歡。在筆者看來,只有破“怕”,才能讓學生樂寫作文,一旦產(chǎn)生興趣,就有可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破“怕”,首先,得找到學生“怕”的根源,同時重在學生作文素質(zhì)的提高上,著手強“魄”破“怕”。作文素質(zhì)的高低,取決于個體的立德、閱讀、技法、閱歷四個方面。
1.潛移默化,熏陶感染
社會的進步,現(xiàn)代傳媒技術(shù)的發(fā)展,學生面對瞬息萬變的事物倍感興趣,而對于傳統(tǒng)文化十分冷淡?!吧鐣h(huán)境的熏染,應試教育的慣性,道德教育的弱化,致使學生作文遠離真誠,迷失自我,文品和人品嚴重背離,已成為作文教學的一大痼疾。”加上受外來文化及社會功利主義驅(qū)使,學生把本國文化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思想遺忘甚至拋棄,攀比、享樂、自私、功利等不良思想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助人為樂、吃苦耐勞被視為“大傻”,謙讓、克己奉公被當作是“做表面文章”。
另外,社會、家庭與學校教育觀點不一致,導致教育失效或使學生的思想發(fā)生混亂。學校教育學生要有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講奉獻,而學生在家里,父母的教育觀卻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庇腥藝@為這是“5+2=0”或是“6+1=0”,學生道德意識越來越弱。思想對作文很重要,宋朝李希聲在《李希聲詩話》指出:“有道之士胸中過人,落筆便選妙處。彼淺陋之人,雕琢肺肝,不過僅然嘲風弄月而已?!绷⒌率菍懞梦恼碌母?思想境界不高,就不可能寫出耐看雅趣高境界的好文章來。
2.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走學科綜合化的道路
從調(diào)查的結(jié)果來看,學生還是比較喜歡看書的,其中最為喜歡的是心理學方面的書,文學排在第二位。作文是自然生活、社會生活、日常生活、寫作知識等方面的合力,缺少任何一個領(lǐng)域的知識,都會讓文章失衡、失重。打開古今外文學家的傳記,發(fā)現(xiàn)很少是屬于純粹的文學家,大多數(shù)是在其它領(lǐng)域都有涉足的,如屈原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學家;魯迅是學醫(yī)的,后來棄醫(yī)從文;又如,豐子愷是國畫大師,但在文學領(lǐng)域也占著一席之地;徐志摩,原來是學經(jīng)濟的,卻成為詩人;朱光潛先生是搞美學的……其實,他們給我們以很好的啟示:作文不能就文論文,它必須是語文與其它學科相交融,作文也不應該僅僅是語文課的事。作文中有自然,有歷史,有地理,有數(shù)學,有物理,有化學,同樣地,物理課中有作文(觀察日記、實驗報告等),化學課里有作文(實驗計劃、總結(jié)等),自然課里有作文(如螞蟻是怎樣搬家,小蜜蜂是如何辨別方向等)……閱讀其它學科的書,不僅可以擴大知識面,而且可以充實自己的生活。知識的最高境界是無界限,即知識是相通的。作文課的內(nèi)容只有涵蓋其它學科的知識,內(nèi)容才會豐富多彩,才會有血有肉。
另外,隨著學生閱讀量增多,接觸面增廣,知識易產(chǎn)生交互作用,觸動也多,有感有想必有所發(fā),此時就不需要強迫學生去寫,而是學生主動要寫了。此時的寫作是完完全全的主動寫作,有感而發(fā)。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給學生開個書單,不要只局限于文學范圍,什么都要有,就像吃菜,菜的道數(shù)多了,學生選擇的機會就多,每道菜都吃一點,肚子容易飽,營養(yǎng)也全面。對于小學生,可以讓他們看些自然科學和童話故事、傳奇等方面的書,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到了初中,增加些讓人思考的書,如有關(guān)社會學、名人傳記等方面的書,到高中,則以學科課程研究或介紹或評論為主。當學生閱讀量一大,可寫、能寫、會寫的東西一多,自然就會“情動而辭發(fā)”。
3.感悟技法——文中體會,寫中提升
如何審題,如何選材、組材,如何表現(xiàn),還有哪一種用法最會讓文章生色等等都屬于寫作技法(或者說是技巧)范疇。寫作技法,是很難傳授的。許多學生都會有一種感覺:老師講了很多遍的寫作技巧,自己對它也爛熟于心,可一到寫時卻又早已拋之于九天云霄之外,照樣不會審題、立意、選材、組材或是表達。這是為什么呢?
古人說:“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得多,技法自然明之于胸。真的是“寫作的根本不在于章句,而在于明理,修養(yǎng)到家了,水到渠成,原積薄發(fā),自然會寫文章;如刻意于詞章,則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是絕不可能寫好文章的。”而要達到巧妙的地步,則不能只靠技巧,非自己努力鍛煉不可。就像學游泳的人,不是只讀幾本書就能成為游泳健將,學習演講的人,不是只聽別人講幾次便會,作文更是如此,只知道作文法是不能寫出好文章的??傊?一切技術(shù)大體都是相同的,缺乏必要的習練,是絕不可能達到純熟而巧妙的境地。只有揣摩優(yōu)秀作品,才能悟技法,也只有自己動筆去寫,才能使寫作技巧得以實現(xiàn)。
4.行萬里路——體驗生活,增廣閱歷
好文章必須來自生活,寫文章必須要有真切的感受。生活是創(chuàng)作源泉,離開了生活,創(chuàng)作就無從談起。葉老說:“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論到根本,除了不間斷地向著求充實的路走去,更沒有可靠的預備方法。”“空虛的生活是個干涸的泉源,也可說不成泉源,哪里會流出詩的泉來?因為它雖名為生活,而順著它的消極的傾向,幾乎退入于不生活了。惟有充實的生活是汩汩無盡的泉源。有了源,就有泉水了。所有充實的生活就是詩……生活充實,除非不寫,寫出來沒有不真切的,決沒有虛偽浮淺的弊病。豐盈澄澈的泉源自然流出來清泉?!睂W生因為整天被關(guān)在“籠子”里,沒有了充實的生活,寫作的泉源變得干涸,所以就寫不出來東西來。現(xiàn)代教育家陶行知有一言志聯(lián):“以宇宙為教室,奉自然作宗師”,認為要把大自然和社會作為學生的世界,空間擴大了,才能各學所需,同時擴大了空間,才能各教所知;擴大了空間,才能各盡所能。由于應試,學生的生活空間不是在擴大,而是在縮小,寫作文時只能關(guān)起門來生編硬造,結(jié)果只會像作家丁玲風趣地批評的那樣,“像一個連對象也沒有的姑娘,在憑空‘生孩子。”自古到今,很少發(fā)現(xiàn)有整天坐在家里而成為文學大家的。
“行萬里路”開啟了學生的慧眼,觀察世界,關(guān)心人生,關(guān)注社會,同時,更能有所體悟,一景一事的觸發(fā),都可為寫作積累材料。看得多,感受也多,情感自然會豐盈起來,一方面,易于理解或是與作品中的人物產(chǎn)生共鳴;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使學生思如泉涌,情動而辭發(fā),寫作就成為自然之事,就談不上“怕”作文了。
三、挖渠清源,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作文殿堂
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古人說:“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靠自身?!钡處熓紫鹊糜小邦I(lǐng)”的本事,就如“導游”,要做導游,須知旅游景點各異的風景特色,時令的影響,除了熟悉各處風景外,還需了解游客心理,因年齡、職業(yè)、性別等差異帶來游客的不同旅游目的,不同游客有不同的要求和愛好。導游要能抓住游客心理,讓游客既能玩得盡興,又能配合好自己的工作。所以,作文教學中的教師就如導游,需要有嫻熟、靈活的“導”的本領(lǐng)和藝術(shù)。如何“導”,主要做到三點:
1.清源——提高閱讀量,力求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學素養(yǎng),消除社會偏見,提高教師的人格魅力。
2.激發(fā)學生寫作欲望,使學生敢寫、會寫、樂寫。
3.師生對話,個別輔導,促使學生作文心理健康發(fā)展
總之,對于害怕、討厭作文的學生,要卸下其心理包袱,從基礎(chǔ)入手,在立德、讀書、技法、閱歷等方面抓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回歸生活,回歸大自然,讓他們自己觀察、自己體驗、自己感受、自己作文,走學科綜合的道路,在作文教學中有學科的題材,在學科教學中有寫作訓練。最終達到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讓學生愛上作文,樂于作文。
參考文獻:
[1]傅建明.教育學原理[Z].2003.2.
[2]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78.
[3]馮亞琳.關(guān)于個體的自我經(jīng)驗一中德學生作文價值取向比較之一[J].四川外語學院報,1995,(3).
[4]何克抗.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1998.
[5]宋影萍.寫作教學,找回你的誠信[J].寫作,2001, (12).
[6]潘新和.中國現(xiàn)代寫作教育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34.
[7]葉圣陶.作文論?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363.
[8]樂齊,郁華.葉圣陶散文[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