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宇
有一家銀行,要求廣告公司做出一個與眾不同、別具匠心的大型旅行支票廣告。廣告公司主管召集同事們說:“這個旅行支票的廣告,客戶要求我們必須拿出不同凡響的東西來。打個比方,這個旅行支票廣告一面世,就要像麥當(dāng)娜上街一樣引人注目,產(chǎn)生‘麥當(dāng)娜效應(yīng)”。
大家聽后,個個感到擔(dān)子很重,要找到如此吸引人的好創(chuàng)意談何容易!
一天中午,幾位同事一起出去吃完午餐后四處閑逛。忽然,他們看到前方一陣騷亂。于是都跑上前去看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原來是警察抓到了一個扒手,不少行人都圍過去看熱鬧,連遠(yuǎn)去的行人也頻頻回頭。
“這不就跟麥當(dāng)娜上街一樣引人注目嗎?”一位同事突然情不自禁地喊出聲來。
幾天之后,這家廣告公司為銀行推出了一個不但在報紙、雜志上刊登,而且在車站等公共場所也廣泛張貼的告:
圖:一個扒手正將手伸入旅客的口袋。
文:你將親眼目睹一宗罪行。
黑體字:使用我們的旅行支票可以預(yù)防這種罪行。
這個廣告很快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為旅行支票的廣泛使用起到了鳴鑼開道的作用。廣告公司主管要求的“麥當(dāng)娜效應(yīng)”實現(xiàn)了。
無獨有偶。紐約有位年輕人摩斯,在紐約的一個鬧市區(qū)租了一家店鋪,滿懷希望地?fù)窳藗€吉日做起了保險柜的買賣。然而,生意十分慘淡,雖然店里形形色色的保險柜排得整整齊齊,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從他的店鋪前走過,卻很少有人購買。
看著店外川流不息的人群,摩斯思來想去,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他從警察局借來通緝犯的照片,并把照片放大好幾倍,然后貼在店鋪的玻璃上,照片下面附了一張緝拿罪犯的說明。
照片貼出來以后,來來去去的行人都被照片吸引,紛紛駐足觀看。人們看到了逃犯的照片,產(chǎn)生了一種恐懼心理,本來不想買保險柜的人,此時都想買一個。因此,摩斯的保險柜一下子熱銷起來,第一個月賣出了48個,第二個月賣出了72個,此后每月都能穩(wěn)定地賣出七八十個。
不僅如此,因為他貼出了逃犯的照片,使警察局得到了有價值的線索,順利地緝拿了逃犯。他還因此領(lǐng)到了警察局的獎狀,報紙也做了大量報道。他也毫不客氣地把獎狀連同報紙一并貼在玻璃窗上。從此,他的生意更加紅火。
編輯/孟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