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齊英 蔣綠英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27
斑禿是最常見皮膚病之一,約占皮膚科門診病例的2%。斑禿是一種可突然發(fā)生于身體任何長毛部位的局限性斑狀脫發(fā),局部皮膚正常(包括全禿、普禿)。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涉及到患者的遺傳因素,特應性、非特異性免疫及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反應和情緒應激。主要需鑒別的疾病為:休止期脫發(fā)、拔毛癖、頭癬、假性斑禿。
本病的西醫(yī)治療方法:多采用免疫抑制劑、非特異性刺激劑及一些作用不明的藥物。治療的周期長,不良反應多,易反復等缺點。本病屬中醫(yī)“油風脫發(fā)”的范疇。民間稱“鬼剃頭”。中醫(yī)認為:腎藏精,其華在發(fā);肝藏血,發(fā)為血之余。精虧、血虛或血瘀均可致發(fā)失所養(yǎng)而發(fā)病。風邪襲入肌膚,風盛血燥,發(fā)失所養(yǎng),或因情志郁結,過度勞累,內傷心脾,氣血生化之源受損,毛發(fā)失養(yǎng)而發(fā)病。
筆者臨床20余載,遇此疾患不計其數(shù),經(jīng)多年診治,收效甚豐,并屢驗屢效,且未見復發(fā)?;痉剿幦缦拢菏斓?0g,當歸30g,川芎24g,首烏30g,羌活24g,天麻20g,杭菊30g,桑葉30g,旱蓮草24g,菟絲子30g,黑芝麻100g,柴胡15g,茯苓皮20g,白術30g,女貞子30g。臨床隨癥加減。上方研粉,1次6g,配1個核桃仁,1日早晚2次沖服。并配合外治療法:用鮮生姜片反復擦禿發(fā)部位。本方以補益肝腎,養(yǎng)血祛風為法,配以益氣健脾、理氣活血之品。方中熟地、首烏、旱蓮草、莵絲子、黑芝麻、女貞子歸肝腎經(jīng),均有補益肝腎的作用;當歸、川芎歸肝心經(jīng),有補血活血行氣的作用;天麻歸肝經(jīng),有熄風平肝的作用,為治肝風內動之要藥;杭菊、桑葉入肺肝經(jīng),均有疏風清熱、涼血明目、治頭風的作用;羌活歸膀胱、腎經(jīng),氣濃香,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柴胡歸心包、肝、三焦、膽經(jīng),有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的作用;茯苓皮、白術歸脾經(jīng),有健脾利水的作用;核桃仁歸肺腎大腸經(jīng),有補腎助陽、補肺斂肺、潤腸通便的作用。諸藥合用,收效頗佳。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3歲,2007年3月3日初診。滿頭多個邊界清楚的圓形如豌豆大小的脫發(fā)區(qū),大小不一,患處頭皮正常,毛孔可見?;純耗冈V發(fā)病1年左右,始發(fā)一二個脫發(fā)區(qū),未曾在意,逐漸增加為多個,故來求診。患兒精神好,納可,夜寐安,二便調,舌淡紅,苔剝,脈弦細。予以本方補益肝腎,養(yǎng)血祛風,健脾益氣。1次3g,1日2次口服。并囑患兒母親每日不定時用鮮姜片擦患處皮膚。患兒不間斷口服1個月左右,即長出細軟色淺的絨毛,堅持服用2個療程,繼之長出黑色的終毛。隨訪1年,未見復發(fā)。
例2:患者,女,26歲,1996年7月5日初診,3天前發(fā)現(xiàn)頭后部有大豆大小脫發(fā)區(qū),皮膚正常,無炎癥,無萎縮,基本無自覺癥狀。追問患者有偏食的不良習慣。查舌質淡紅,剝苔,脈細微弦。治療以本方補益肝腎,養(yǎng)血祛風,益氣健脾,理氣活血。1次6g,每日2次口服。并用鮮姜擦患處。并囑患者補充營養(yǎng),多食含維生素豐富的果蔬,糾正偏食的不良習慣。服用1周即見毛發(fā)長出?;颊咭娒l(fā)已長出,即刻停藥。1年后復發(fā),又來求診,囑患者堅持服用2個療程,時至今日,1年有余,未見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