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付英
摘 要 目的:觀察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病療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應用ELISA方法診斷急性輪狀病毒腹瀉病15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78例,對照組78例,分別給予治療組重組人干擾素α1b肌注,1次/日,對照組利巴韋林靜滴1次/日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2.3%,對照組53.8%,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輪狀病毒腹瀉病效果顯著,使用方便,治療中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
關鍵詞 嬰幼兒重組人干擾素α1b 輪狀病毒腹瀉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90
輪狀病毒屬于呼弧病毒科,是引起嬰幼兒秋季腹瀉的主要病原[1]。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00萬兒童患輪狀病毒性腸炎,約25%因嚴重的輪狀病毒感染而死亡[2]。我國嬰幼兒秋季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主要病原為輪狀病毒感染[3]。
資料與方法
本組156例為2005年10月~2008年10月住我院的秋季腹瀉病患兒。診斷標準:①年齡0.5~2歲;②病程<3天;③大便呈黃色稀水樣或蛋花湯樣,5次/日以上,無膿血及黏液便;④大便鏡檢正?;虬准毎?+)/HP以下,脂肪球(+~+++)/HP,大便培養(yǎng)陰性;⑤經(jīng)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陽性(ELISA)。156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即治療組78例,對照組78例,兩組的年齡,腹瀉次數(shù)脫水程度,營養(yǎng)狀況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重組干人擾素α1b注射液10μg/次,體重>10kg;5μg/次,體重<10kg;1次/日,肌注,連續(xù)3天為1療程;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10~15mg/(kg?日),加入葡萄糖液靜滴,1次/日,連續(xù)3天,同時兩組均依據(jù)脫水情況給予補液糾正脫水,調整酸堿平衡,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腸黏膜保護劑等治療。
療效評價標準:按1998年5月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討會組織委員會在北京制定的標準[4]。①臨床治愈:經(jīng)治療72小時內,臨床癥狀,體癥完全消失,每日大便次數(shù)<2次或恢復正常次數(shù),大便性狀恢復正常。②顯效:72小時內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性狀好轉,其它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減輕。③有效:72小時內大便次數(shù)減輕至治療前的1/2,性狀改善,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④無效:72小時內大便次數(shù)和性狀無好轉或加重,或雖有好轉但未達到有效標準。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結 果
治療組78例,總有效率92.3%,對照組78例,總有效率53.8%,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討 論
秋季腹瀉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0.5~2歲嬰幼兒發(fā)病率高,1歲以內約占半數(shù),是造成兒童營養(yǎng)不良生長發(fā)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80%為病毒感染引起,其中主要病原為輪狀病毒感染,不及時診治則可導致脫水,酸堿平衡失調,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而死亡。輪狀病毒為非結構蛋白4(NSP4)是具有多種功能的液體分泌誘導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發(fā)揮作用:作用于固有層細胞,激活ClA分泌和水的外流;改變上皮細胞的完整性,從而影響細胞膜的通透性;本身可能形成一個通道或是激活一種潛在的Ca2+激活通道,導致分泌增加;通過旁分泌效應作用于未感染的細胞,擴大了被感染黏膜上皮細胞的感染效應;直接作用于腸道神經(jīng)系統(tǒng)(ENS),產(chǎn)生類似于霍亂毒素引起的腹瀉[5]。目前,對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缺乏特效的藥物治療方法,多數(shù)采取對癥治療的方法。如口服蒙脫石散、中藥、肌注利巴韋林針,甚至靜脈用利巴韋林等,效果均不夠理想。干擾素具有強有力的抗病毒作用,IFN分子與其受體結合時,2-5'寡聚A合成酶與蛋白酶被活化,最終阻礙病毒蛋白質的轉錄,防止病毒的增殖,同時活化巨噬細胞,嗜中性粒細胞、NK細胞以及CTL細胞、調節(jié)CD3、CD4數(shù)目以及CD4/CD8比值[6]。當病毒感染后,肌體產(chǎn)生干擾素的能力下降,加用外源性干擾素可增強機體抗病毒能力,又刺激免疫活性細胞產(chǎn)生大量干擾素。因此,輪狀病毒性腹瀉急性期可采用藥物干預,阻止病毒的增殖,并誘導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和調節(jié)細胞免疫,進而促進腸黏膜和全身特異性抗體產(chǎn)生,加快病毒的消除,促進疾病的恢復。從本研究資料看,重組人干擾素α1b(ZNF-α1b)治療輪狀病毒性腹瀉病療效顯著優(yōu)于利巴韋林,治療組總有效率92.30%,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53.80%,差異有顯著性,且治療過程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使用方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847,1294.
2 Nyguist AC.Rotavirus Vaccine.Pediatr Annals,1999,28(8):533-539.
3 沈曉明,王衛(wèi)平.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47.
4 董宗祈,方鶴松,胡皓夫,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4.
5 沈曉明,王衛(wèi)平.兒科學.第7版.2008:248.
6 李明敏,編譯.干擾素受體在抗病毒感染中的意義.國外醫(yī)學?免疫學會冊,1996,1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