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艷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成為知識的接受器,這樣的教學是不能全面發(fā)展學生的。初中學生由于年齡的特征,好奇、好動,教師應因勢利導。因此,在生物課堂上開展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開展“活動”的重大意義
1.將初中生物教學活動化是課改形勢的需要。
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教師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是教學的必然。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培養(yǎng)人才的模式,努力設計好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知識,將有效的“活動”引進初中的生物課堂。
2.生物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教學的活動化。
生物和物理、化學一樣,它也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科學。在生物學中,有很多的觀察、實驗、探索活動等內容,這就決定了教師必須讓學生動手、動腦。如果教師忽視“活動”,在黑板上講實驗、講活動,即使教師再辛苦,也都是無效的教學。因此,在生物教學中,開展多種活動,將生物知識融于活動之中,不僅符合學生掌握知識的規(guī)律,而且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使教學更具有效率。
二、開展生物課堂教學活動的策略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活動”是指課外,在課堂上開展活動會影響進度,不能很好地保證學生考出好成績。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教師不但要讓學生“動起來”,而且應該設法使活動具有科學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思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那么教師該如何設計好生物課堂活動,從哪些方面尋找“活動”呢?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摸索,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尋找突破口。
1.營造讓學生活動的教學情境。
教師要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的意識,這是有效開展生物教學活動的關鍵。有了學習生物興趣之后,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在教學的開始階段,教師就要重視學生對學習生物興趣的培養(yǎng),努力創(chuàng)造各種適當的氣氛,營造各種生物教學活動的情境,讓學生樂于參與活動,并養(yǎng)成善于動手、動腦的學習品質。為了營造適宜的教學情景,筆者總是向學生介紹社會的熱點問題,比如克隆技術、吸煙的危害、N1H1型流感等有關知識。知識若作空洞的講解是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師如果能以動畫的形式播放給學生,就能提高教學的效率。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選擇的情境要有針對性,能與相關的教學活動進行有效的穿插,否則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2.聯系生活實際,尋找“動”的素材。
生物學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系非常緊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了一些生活現象和知識,因此,教師開展各種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知識相聯系,不能開展與學生的生活毫不相關的活動,要有利于學生在熟悉的事物中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使活動更具教學效果。比如,大多數學生喜歡玩紙飛機,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做紙飛機比賽,看誰的紙飛機能飛得更高、更遠。然后教師分析那些飛機能飛得更高、更遠的原因。當學生知道飛得高、飛得遠的原因后,教師再把它與鳥能適應飛行的原理聯系起來。學生在活動中就能自然地掌握了鳥能飛行的原理。這方面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如何解決家養(yǎng)動物的大小便問題?很多學生能從條件反射的知識方面作出正確的回答。
在生物教學中,有效地開展學生活動,目的在于更好地、更全面地發(fā)展學生。那么,教師怎樣在具體的教學中設計好學習的活動呢?
(1)利用游戲開展生物活動
人們對從游戲中了解的知識掌握得比較快。初中學生更喜歡各種游戲,他們對游戲會表現出更大的興趣。教師如果能把生物知識融合到游戲中去,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游戲能使很多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也能使學生在非常愉快的活動中掌握生物知識,并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比如,學生在學習人體的結構知識時,如果教師單純地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背得很枯燥,效果也會不好。而教師利用拼圖,開展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人體結構拼圖的游戲比賽,學生就能很快在興高采烈的氣氛中掌握相關知識。再如,在學習物質營養(yǎng)有關知識時,筆者請一位學生裝病人,敘述因為缺了某一營養(yǎng)而出現的病狀,讓其他學生當醫(yī)生進行診斷,提出“治療”方案,學生的學習氣氛空前高漲,教學活動的效果非常明顯。
(2)開展各種小制作活動
在生物課堂上開展多種活動,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學生會在動手中動腦,在動腦中動手。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動手對發(fā)展學生智慧的作用。在具體的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塑料泡沫等簡易材料制作各種模型,比如人體的骨骼、細胞等。
三、開展探究生物知識的活動
在生物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是生物教師追求的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是培養(yǎng)學生探索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不能為探究而探究,要緊扣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探索能力,設計適合初中學生探索的課題,不能要求過高,目的在于讓學生體驗科學家研究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比如,在講授魚鰭作用的生物知識時,教師可以對教材上的實驗器材、教學流程作改動,讓學生在不傷害魚的前提下,進行自主實驗、自主探究。學生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最后進行交流總結。這種開放式的探究活動,能給予學生更大的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觀察、思考,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總之,在生物教學中,教師開展活動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當然,教師也要防止在活動中“跑堂”,要有效地控制好活動的節(jié)奏,努力提高生物課堂“活動化”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