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立 徐銘應
【摘要】英語專業(yè)泛讀課是一門重要的語言實踐課,它的教學和其它教學活動一樣,是一種復雜的雙邊活動。采取交際法與傳統(tǒng)法相結合,強調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專業(yè)泛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以寫導讀的做法,是更好地完成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yè)閱讀的要求,有效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英語專業(yè) 泛讀教學 教學法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英語教學大綱》提出,泛讀課的任務在于著重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細微觀察語言、分析歸納、假設判斷、推理論證等邏輯思維能力并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提高閱讀速度,擴大學生認知詞匯量,增加學生文化背景知識。由于受傳統(tǒng)“知識型”課堂教學和各種考試形式的影響,高校一些教師在英語專業(yè)泛讀課的教學中,仍然采用“題海戰(zhàn)術”,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與應試能力,豈不知泛讀課不是閱讀課,它是一門集聽、說、讀、寫、譯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新的形勢急需我們充實泛讀教學內容,改進泛讀教學方法。
一、采取交際法與傳統(tǒng)法相結合的原則,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
傳統(tǒng)的泛讀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講解占去了課堂的主要時間,知識的傳授完全是單方面的灌輸,學生則被動地聽,由于沒有足夠的機會進行語言實踐,學習積極性和個性發(fā)展受到抑制,因而缺乏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應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充分激發(fā)他們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并組織起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注重啟發(fā)式引導學生。
一般認為,交際法教學只適合于精讀課或者口語課,而泛讀課由于受課時限制,采用此法并不適合。然而實踐證明,在閱讀課上貫穿交際法不僅有利于調節(jié)課堂氣氛,還能夠使同學們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彌補課堂上時間不足以及教師一人知識面局限的缺點。教師要積極地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引導學生參與到活生生的語言實踐中,使教與學有效地統(tǒng)一起來,做到課堂形式多種多樣,氣氛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及對泛讀課的興趣,減少他們用外語進行表達時所產生的恐懼或不安心理,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及論辯能力,從而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變一個“主體”為兩個“主體”。
二、文化與語言背景知識相結合的教學法
近年來,認知語言學理論的不斷完善使得人們越來越強調讀者的認知結構。所謂認知結構是指讀者的背景知識狀況,也就是讀者對文段所涉及的背景知識的了解程度。如果讀者不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就無法讀懂文章;如果背景知識不充分就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背景知識同輸入信息的錯誤會導致誤解,改善讀者的背景知識就能夠改善讀者的理解力(羅競1992)。再者,語言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兩者密不可分,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外語教學內容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閱讀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這樣才能更好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對閱讀材料的選擇應有一定的把握。語言材料的內容要寬泛,涉及各個知識領域。語言材料的體裁要多樣性,既有文學作品,又有記敘文、說明文等語言風格不同的各類文章。語言要地道并且有一定的難度。其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積極查找各種參考書籍,結合課文理解方面的難點,系統(tǒng)講解各個國家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前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上課時做陳述并展開討論。這種做法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擴大他們的視野,激發(fā)他們對閱讀的興趣。
三、專業(yè)泛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教學法
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二級要求課內閱讀量為25萬詞,課外閱讀量為50萬詞。四級要求課內閱讀量為37.5萬詞,課外閱讀量為62.5萬詞。”所以,廣大的閱讀任務應該是課外的自覺的活動。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泛讀訓練的延伸和補充。
課外閱讀材料的生詞率應低于教材。易,便于保持興趣,便于把注意力較多地轉向對語言結構,表達方式的掌握,便于圍繞所讀內容進行鞏固、加深的活動。量一定要大,量中求質,是另一條原則。從對學生心理上的影響看,讀教師編印的材料不如讀正式出版的成書,因后者易于誘發(fā)自豪感與信心、勇氣;讀大部頭的讀物不如薄本短篇,因后者易于使學生于短期內看到收獲。讀物題材應盡可能多樣。教師在每學期開始時應給學生列出必讀書目,以便系統(tǒng)指導學生閱讀。同時,定期要求學生提交讀書報告,教師對讀書報告進行具體指導,認真批閱,廣泛講評,在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外文資料室的圖書,獵取各方面的信息,擴大知識覆蓋面。
四、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的教學法
隨著心理語言學的發(fā)展,語言學家認為閱讀的過程不是單純的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意義的行為。通過寫作,學生可以把對一篇閱讀材料的所思所感表達出來,完成“創(chuàng)造意義”這種行為?!白x寫結合”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大量接觸語言材料。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語言的輸入靠聽讀,語言的輸出靠說寫。因此,讀寫結合的方法如果在泛讀課上能夠得到很好的應用,則不失為一種好的嘗試。教師應布置學生在課外閱讀有關讀物并寫出讀書報告。通過定期檢查,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量以及閱讀的用心程度。
實踐表明,泛讀教學中,教師布置寫作任務比布置口頭作業(yè)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廣泛而均衡地泛讀。首先,寫作任務不僅學生難以回避,教師便于導讀,而且能使學生普遍重視并圍繞設定的目標廣泛閱讀和積極思考。同時,由于課內時間有限,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時間參與口頭活動,寫作卻能使每個學生的閱讀技能都得以發(fā)展,從中受益。其次,書面作業(yè)可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針對相關問題自行廣泛選材研讀,對所得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和概括。這樣不僅增加了課外閱讀量,加深了對材料的理解,提高了課外閱讀效率,為課堂討論做好了準備,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思考和使用英語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英語泛讀課并不是簡單的“閱讀—練習—對答案”的教學。在泛讀課上,傳統(tǒng)教學法和交際法的使用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由主體—客體變?yōu)橥瑸橹黧w,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激發(fā)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課內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以寫導讀的教學法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也是教師檢測學生課外閱讀的一個有效手段。四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大綱對英語專業(yè)泛讀課的要求,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桂詩春.認知與外語學習.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3).
[2]桂詩春.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心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胡文仲.基礎英語教學論文集.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5.
[4]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