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斌
受到的是緊張的節(jié)奏或許還有那種躁一夜細(xì)風(fēng)兼雨,晨來黃葉滿地。在樹下佇立,貼在濕地上的葉子,一片一片又一片,已經(jīng)難以數(shù)清。雖添加了衣裳,還是感覺到絲絲的寒意。想起孟山人“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的名句,隨口吟出“夜來風(fēng)雨聲,葉落知多少”的句子來。
孟山人就是孟浩然,因為是愛自然而隱居鹿門山,故得了這個雅號。他的《春曉》對于很多人來說,具有啟蒙的意義;對于許多讀書人來說,又是引領(lǐng)他們步入文字領(lǐng)域的一條迷人的小徑。詩中的這兩句寫盡暮春之景,一個“花落知多少”透露出多少留戀和惋惜。我仿寫的這兩句,是想表現(xiàn)暮秋的疏離凄切,乃是“寂寞的秋的清愁”。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是指夏日已逝,秋日來臨;葉落知多少,則是指秋天打上句號,冬天開始登場。
自然,在歷經(jīng)花紅葉綠果碩之后,在體驗成長打拚輝煌之后,人生需要一段沉寂,以便回味和反省,猶如河水澄清而見底;或為新一輪搏擊蓄勢,以期獲得更大收益。然而人的一生畢竟短暫,它是經(jīng)不起反反復(fù)復(fù)的折騰和損耗的。如果說春天之后還有夏秋冬,還有四分之三的征途,還可以有所激動有所作為;那么秋天之后只剩一個冬了,只剩生命中的四分之一,我們還能做什么呢?
讀古詩,覺得古代詩人對這一點感受最深。“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目光渺遠(yuǎn)而蒼茫,那是一種透徹骨髓的感傷;“秋月照層嶺,寒風(fēng)掃高木”,吳均抬眼望天,月冷嶺寒落木蕭瑟,那是一種流年盡失的無奈?!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中國五千來最痛苦的詩人的最痛苦的嘆息。人生一株樹,葉子一片片的飄落,生命一寸寸的割舍,等到滿樹的枝椏直刺蒼穹,你還有什么!毛澤東說“一年一度秋風(fēng)勁,不是春光,勝似春光”,我理解偉人的胸懷和豪情,可是實事求是地說,秋風(fēng)如何比得了春光呢?
聞一多認(rèn)為中國文人多在儒道兩極躑躅,時而向儒時而向道。這種說法其實并不準(zhǔn)確。除卻屈原、司馬遷、杜甫、范仲淹、陸游、辛棄疾、魯迅等等“堅定的戰(zhàn)士”,但說流連山水田園吟唱牧歌的莊子、陶淵明、李白、蘇軾,他們原本都是懷瑾握玉欲濟蒼生的,可是有志難伸,報國無路。就說孟浩然吧,他曾到長安,經(jīng)王維引薦,求仕于唐玄宗,可是話不投機而未見用。后來他想走韓朝宗的門路,求個一官半職,也未成功。四十歲以后,才徹底絕望、無意仕途而在乎山水了??傮w而言,文人受儒家的影響是滲透到靈魂之中的,盡管命途多舛舉步維艱,盡管他們總是孤獨痛苦,但是他們道德文章是中國人的集體營養(yǎng),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他們改變了和改變著中國人的集體命運。每每念及此處,常常淚眼婆娑。而勞作是需要時間的,而時光是短暫的。士人悲秋,就是這個道理。
現(xiàn)在已近歲杪年首,時光之腳即將跨入新的一年,落葉會帶給人更多思索和遐想。有一道作文題,叫做生命的長度和寬度,意思是壽數(shù)有限,但可以讓人生發(fā)揮更大作用,就像提高工作效率似的提高生命的效率。這話有道理。其實不僅一個人擁有的時間有限,而除去成長和養(yǎng)老的時間,真正能夠做點事情的時間更有限。懂得這一層,我們就能夠理解“黃葉知多少”的憂傷,就能夠把有限的時間用到該做的事情上去了。
責(zé)任編輯︱?qū)O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