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哭的娃娃有食吃?
家庭聚餐時,3歲多的婷婷看到鄰桌的客人在吃冰淇淋,她吵著也要吃,媽媽不答應,“你的飯還沒吃完呢!”旁邊的姑姑也說:“不可以哦!冰淇淋是甜點,要先吃飯、吃菜,最后才能吃甜點?!辨面靡娺_不到目的,居然毫不顧忌地大哭起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婷婷這里。此時,爺爺發(fā)話了:“算啦,破一次例吧!”奶奶更是遞上冰淇淋了事。婷婷媽媽內心并不認同這種做法,但無可否認,當時確實是如釋重負。
和婷婷相比,彤彤的情緒管理技巧要成熟得多。一次,媽媽帶彤彤去餐廳吃飯,她的味噌湯剛端上來,很燙,媽媽說了一句“等湯涼一點再喝”,就自顧自地吃自己的餐點。彤彤指著媽媽面前的蒸蛋,輕聲問:“蒸蛋燙嗎?”媽媽說:“不燙?!蓖謫柫艘淮巍罢舻盃C嗎”,媽媽這才發(fā)現(xiàn)彤彤想吃媽媽的蒸蛋,趕緊拿給她:“你餓了,趕快吃。媽媽疏忽了,你都沒有吵,真是乖寶寶!”
飲食是人的第一生理需求。寶寶餓了就要吃,不給就要哭,給遲了就要鬧。彤彤為什么能做到不哭又不鬧呢?原來,剛滿周歲時,爸爸就開始耐心地教彤彤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對于彤彤的要求,爸爸媽媽也不是很快滿足和全部滿足。初期的“拉鋸戰(zhàn)”,雙方打得都很辛苦,但堅持一段時間之后,彤彤漸漸知道言行的尺度,對爸媽的“延遲滿足”策略適應得不錯了。
專 業(yè) 點 評
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大多與口腔觸覺有關。俗語說,“吃飯皇帝大!”意思是,吃飯是件大事情。仔細觀察我們的小寶寶,肚子餓了他會哭,而當媽媽沖奶粉的時候,他就會停止哭泣,期待溫暖奶瓶的到來??梢?嬰兒多多少少已具備“延遲滿足需要”的能力。
“延遲滿足需要”,對寶寶的成長究竟有何重要意義呢?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教授及其同事對此進行了一項長期的追蹤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
● 面對很想要又暫時拿不到的東西時,有的嬰幼兒會克制不住拿的沖動,甚至會采用哇哇大哭的方式,有的則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實現(xiàn)自我控制。
● 幼年時自我控制和約束能力強的孩子,他們上學后的表現(xiàn)要比同齡人好,其意志力(堅持度)、專注力以及智力(認知與邏輯測驗的得分)都比較高。
● 到青春期以后,自我約束力強的孩子相比抗拒不了誘惑的孩子,其處理壓力的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會更強。
寶寶的需要有層次
馬斯洛(Abraham Maslow)是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重要代表,他在五十多年前就發(fā)表了“需要層次論”,指出人的基本需求有5種,它們像階梯一樣,從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遞升。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嬰幼兒。
朝夕相處的日子里,父母僅僅關注寶寶低層次的生理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了解他們的情緒發(fā)展、變化,甚至更高層次的需要。
No.1生理需要:
吃飽、喝足、穿暖、睡好是寶寶的第一需要。父母要滿足寶寶的口、腹之欲,注意身體保暖,讓他舒適地休息、睡眠,健康成長。
需要延遲滿足的狀況:
當孩子對生理需要的索求過度(如:貪吃、偏食)時,可能對他的發(fā)展不利,此時,父母有必要采取延遲滿足或拒絕的措施。
No.2安全需要:
熟悉的、安全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是寶寶快樂成長的第二項基本需要。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要教他學習辨別生活中哪些物體、哪種情形是危險的,安全的狀態(tài)應該是怎樣的,進而學會趨吉避兇的生存之道。
需要延遲滿足的狀況:
當孩子過多依賴大人的寵溺和保護時(如:明明自己可以走一段,可還要大人抱),需要適當拒絕其要求,直至去掉這一保護。
No.3愛與歸屬感的需要:
精神層面上,孩子需要愛,需要被接納為家庭和其他團體成員的歸屬感。真心愛孩子,并讓他感受得到,這是父母的使命。
需要特別留意的狀況:
當孩子在集體中表現(xiàn)不佳時,父母要用愛的擁抱、講道理的方式規(guī)勸他,教他學會在乎他人的看法,以此奠定培養(yǎng)同理心的基礎。
No.4尊重的需要:
常人都有被他人承認的需要,孩子也一樣,需要父母和別人對自己的認同。
需要特別留意的狀況:
如果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過強,那么,他的自尊心可能尤為脆弱,特別容易因受挫而受傷。
No.5求知欲與成就感:
在認知層面,隨著智能漸增,孩子開始渴望探索新事物,內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理解知識、學會技能,建立起成就感。
需要特別留意的狀況:
如果孩子一直不肯聽話、拒絕學習、能力不見增長,父母恐怕要反省一下,是否過度寵愛孩子?另外,也可能是孩子存在學習障礙、心理障礙等問題。
延遲滿足需求的訓練法
大腦控制情緒沖動的部位在額葉,其完全發(fā)育成熟要到成年以后。在這段較長的發(fā)育過程中,如果父母放任孩子隨心所欲,不去訓練、幫助他控制情緒,不引導他注意自己的負面情緒可能對別人造成的影響,那么,即使這個孩子長大成人了,仍可能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情緒行為沖動的人,他的人緣不會好,未來的發(fā)展也會受到限制。
以下訓練“延遲滿足需求”的方法,可供參考。
A.正確認知
既然第一層的生理需求大多與口腔觸覺有關,那么,我們可以有計劃地和孩子一起閱讀有關營養(yǎng)的繪本,灌輸并讓他認同故事里主人公的態(tài)度和行為——只有每天吃有營養(yǎng)的、品種豐富的食物,才能健康地長大、長高,變得漂亮、聰明。
如果你的孩子特別愛吃巧克力,家里就要少放巧克力。記得經(jīng)常告訴孩子,巧克力吃多了身體的營養(yǎng)會不均衡,時間長了就會生病;飯后可以偶而吃一兩粒,但是吃完要記得刷牙。
B.分散注意力
面前放著誘人的甜點、巧克力,暫時不能吃,大人都很難抵擋,更何況孩子。怎么辦呢?設法分散注意力是個好方法。米歇爾教授的“棉花糖實驗”中,一些孩子通過捂住眼睛、玩捉迷藏或唱歌等,暫時忘記對棉花糖的渴望。
面對好吃卻又暫時不能吃的巧克力,我們可以這么做:
● 將不同顏色的巧克力按顏色分類,紅色的放一起,黃色的放一起。
● 將一粒粒的巧克力排隊,像小朋友排隊一樣,接著,大家來點數(shù),學習數(shù)量的概念。
● 拿巧克力當模特,照著它畫一幅畫。
如果孩子對這些游戲感興趣,他就不會一直沉溺在最低層次需要的即刻滿足上。
結語
馬斯洛在解釋“需要層次論”時說,人在不同的時期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后,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
寶寶的成長過程中,隨著腦部的發(fā)育,視知覺、聽知覺等將逐漸得到發(fā)展,其需要的層次也將逐級上升,父母應抓住發(fā)展的良機,從小培養(yǎng)孩子“延遲滿足”的自我控制力,用米歇爾教授的話說,等他長大了,將積攢更多的養(yǎng)老金,而不僅僅是棉花糖。
專家簡介:
高麗芷,嬰幼兒感覺統(tǒng)合專家。臺灣大學醫(yī)學院復健醫(yī)學系畢業(yè),美國德州女子大學(Texas Womans University)職能治療碩士,國際感覺統(tǒng)合組織合格治療師和美國合格職能治療師。
三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嬰幼兒感覺統(tǒng)合的推廣,現(xiàn)任高麗芷感覺統(tǒng)合潛能開發(fā)學苑執(zhí)行長、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講師、信誼基金會顧問等,已出版著作有《感覺統(tǒng)合》(上中下冊)、《兒童情緒障礙與情緒管理》、《嬰兒按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