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云路
一次偶然的火車旅途中,我結識了一位在司法界工作的張姓朋友,姑且稱他為張君吧。
他說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看過我寫的《新星》,并曾為之熱血沸騰,和不止一個同學立志以后要效法李向南從政,做廉政為民的改革家。
但接下來他話題一轉,談到時下的司法腐敗。說這和醫(yī)療界、教育界的腐敗一樣最容易毒化大眾的道德信仰,因為這三個領域原本都該是最神圣的。他講到一個概念,“良心的價格”,引起我注意。
包廂里只有我們兩人,我問:“怎么講?”
張君說:“年輕時選擇當法官的大多是正義感比較強的人,最初誰也沒想到以后要腐敗受賄。但這年頭金錢無孔不入,你判案,常常會有金錢的力量加進來想影響判案方向。很多人第一次知法犯法收錢時,內心是很沖突的。一個當然是利害考慮,怕以后事發(fā)了,自己栽進去。二是良心上不安。職業(yè)操守,道德觀念,過去怎么也是有一定基礎的?!?/p>
我問:“那么,是怕出事的利害考慮制約大,還是良心不安制約大?”
張君說:“這個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迸鲁鍪碌睦紤]人人都會有,良心上的不安肯定也人人都有,但是張君說,他講一個純粹良心不安的例子,還說明良心是有價格的。
他認識一位后來栽了的法官,第一次收錢時,良心很不安。有理的一方是父女倆,很窮很冤,值得同情。無理的一方則很有錢。這無理的一方就把錢想方設法送過來了,十萬。這位法官頭一次拒絕了,但錢加到二十萬、三十萬時,他內心沖突起來。那個案子基本掌握在這位法官手里,有理的父女倆連律師都請不起,更沒有任何社會資源背景,絕無反水的可能,案子怎么判都沒什么風險。但是,法官良心上不安,特別是那個老頭長得有點像他父親,他尤其下不了狠心??勺詈?,錢加到了五十萬時,他良心崩潰了??粗概畟z在宣判后抱頭痛哭,這位法官事后說,他覺得自己的良心賣了五十萬。你看,這不是良心的價格嗎?
張君又說,良心一旦開賣了,會越賣越便宜。當然,偶爾又會賣得貴。
我問:“越賣越便宜怎么講?”
張君說:“這和小偷偷東西一樣,誰也不是天生的小偷。第一次、第二次偷東西,偷了肯定不安。以后越偷越慣了,到最后就沒什么不安了?!?/p>
我問:“偶爾又會賣貴怎么講?”
張君說:“這是觸景生情的事?!?/p>
他提起一個我不久前也在報紙上讀到過的真實故事。
有一天,一個小偷偷了一個女大學生的錢包,因為看見她口袋里還有手機,于是仍舊跟在后面想逮機會。沒想到女大學生看見另外一個賊偷人,于是喊著上去抓賊主持正義,被賊砍得鮮血淋淋,女大學生就是不松手。跟蹤的小偷看到一個女孩能這樣,懺悔了,決定重新做人。張君說:“這種事貪贓枉法的法官也會遇到,哪次良心發(fā)現(xiàn)了,也會有升值的情況。”
我當時望著車窗外掠過的田野,頗思忖了一下這個話題。
良心有價格,這在商品世界或許符合經濟學的某種原理。時下很多東西都可以賣錢,知名度可以賣錢,權力可以賣錢,各種批件可以賣錢,人情可以賣錢,良心自然也不例外。
要防止腐敗,道德教育是需要的,使執(zhí)法者的良心價格升高,可以增加行賄者“行賄的成本”。法官良心值五十萬,行賄的人有一些;值五百萬時,行賄的人可能就少得多了。當良心無價時,就有楷模人物出現(xiàn)。
另一個,僅靠道德規(guī)范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加強制度的監(jiān)管。制約知法犯法,良心不安總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是“怕事發(fā)”、“栽了”的利害考慮,也就是怕監(jiān)管制度下的制裁。這就是要加大執(zhí)法者“受賄的成本”。
一切領域的反腐大概都需要這樣雙管齊下。
摘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