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磊
貞觀盛世,一半是文治,一半是武功。武功里,起碼一多半得歸到李靖名下。
他是一個傳奇。
從水里打到陸上,從內(nèi)亂打到外患,從突厥打到吐谷渾,一直打到65歲,讓四夷八方那些大大小小的政權(quán),都心甘情愿地臣服在李世民的腳下,他才脫了戰(zhàn)袍,進了朝堂。成為李世民的宰相。
歷朝歷代,都有戰(zhàn)無不勝的大將,惟獨李靖成就了傳奇——沒有“不許將軍見白頭”,沒有“狡兔死、走狗烹”,名將們的悲劇他全部避免了。李世民對他的信任簡直令歷代將軍們嫉妒。
最后,年近80歲的李靖老邁而終時,悲傷過度的李世民,模仿衛(wèi)青墓的“陰山”和霍去病墓的“祁連山”,一口氣把突厥鐵山和吐谷渾積石山,雙雙“搬”到了李靖的陵墓上。讓它們永遠屹立在自己的昭陵里,向后人講述他心愛的戰(zhàn)神的故事……
你一定能坐上宰相位子
李靖的武藝,是有家學(xué)淵源的。
隋末的隴西李家,聲名赫赫。李靖在祖、父兩輩的影響下,從小文武雙修。但最嚴格的教練,是他的舅舅——活捉陳后主、名滿天下的韓擒虎。舅舅的操練方法很有創(chuàng)意:往自己兩只耳朵上掛上小鐵環(huán),光頭上放一枚銅錢,要李靖跑馬而來、槍挑雙環(huán)、回馬刺錢。
如果槍挑不準呢?
那當(dāng)然是要了舅舅的命。
小李靖不敢怠慢,苦練3個月,操槍躍馬,閃電之間,已經(jīng)連出三槍,挑下了雙環(huán)和銅錢。韓擒虎大喜,“將來可與我討論孫子兵法的人,惟有李靖了。”從此,李靖年紀雖輕,卻已名聲在外。就連隋煬帝的權(quán)臣、當(dāng)朝宰相楊素,都指著自己的座位對李靖說:“閣下他年必能坐上我的位子。”
李靖果然“坐”到了。只不過,那已經(jīng)不是隋朝宰相的寶座,而是唐朝尚書左仆射的位子。而他和唐朝的緣分竟是從刑場上開始的——
隋煬帝統(tǒng)治下的第十二年,李靖以而立之年,駐守馬邑。無巧不成歷史,他正是太原留守李淵的下級。精于軍事的李靖,自然嗅到了空氣里不尋常的味道,他打算回江都,向隋煬帝告發(fā)李淵。后來不知何故,他滯留在長安。李淵攻下長安,便欲殺他而后快。危急之時,李靖坦然大呼:“明公不想成就大業(yè)嗎?為什么斬殺壯士!”
這句話,是李靖為唐朝效力的表白。
在李世民的求情下,李淵刀下留人。他可能沒有想到,此舉為唐朝留下了萬里前程。4年以后,當(dāng)遼闊的北方平原成為二公子李世民馳騁的天地,南方的水鄉(xiāng)澤國就是李靖一個人奇光綻放的舞臺。
起于中原地區(qū)的李唐政權(quán),要想完成統(tǒng)一,勢必南下作戰(zhàn)。當(dāng)時,蕭銑以梁朝皇族后裔的身份,趁著隋末亂世,已經(jīng)控制了長江流域大片土地,定都江陵,仗著水勢與李淵對抗。
誰說北人就不擅水戰(zhàn)?滅蕭銑之戰(zhàn)就是李靖獻給唐朝的見面禮,也是最有趣的一次戰(zhàn)爭,步步兵行妙棋。
第一步,李靖將巴蜀酋長的子弟都招來做官,形同人質(zhì),在蕭銑的后方釜底抽薪;第二步,力排眾議,在長江汛期發(fā)兵,水勢洶涌,突襲江陵,打?qū)Ψ揭粋€措手不及;第三步,他將繳獲的艦船全部“扔”到長江中,使蕭銑的援軍誤認為江陵已破,在長江上遲疑觀望,是為攻心之戰(zhàn);第四步,拿下江陵之后,他嚴令唐軍不許劫掠,收攏民心。一個月之內(nèi),李靖就兵不血刃地控制了蕭銑政權(quán)的全部領(lǐng)地。
喜訊傳來,李淵對李靖又封又賞,全不是當(dāng)年要殺他時的態(tài)度了。
讓李世民擁有異族聯(lián)軍
從李世民刑場求情的那一刻起,李靖就注定要和李世民的雄心聯(lián)系在一起。李世民登基后,國家的注意力由內(nèi)轉(zhuǎn)向外,首當(dāng)其沖的便是不時來找麻煩的草原民族——突厥。
貞觀四年(600年)正月,一個天寒地凍的日子,兵部尚書李靖,帶著3000精騎,奔進了孤寂的蒼穹里。出馬邑,襲定襄,夜攻東突厥頡利可汗的大帳……殲滅東突厥的序幕拉開了。
慌亂中的頡利,簡直是自己嚇唬自己。他以為李靖出動了傾國之兵,于是倉皇北逃。等他逃得夠遠了,又自作聰明地玩起了“請降”之計,以求喘息時間。
于是,遠隔千里,一個在宮廷、一個在塞外的君臣,開始了一次默契的戰(zhàn)略配合。李世民派來了議和的使者唐儉,也暗中派來了他所率領(lǐng)的主力部隊。就在唐儉和頡利握手言歡之時,李靖抓住了突厥人一瞬間的松懈,鐵山之側(cè),突然出襲,不可一世的東突厥汗國滅亡了。
一月出征,四月凱旋,仗就這樣結(jié)束了,迅速得驚人,又讓人激動得無法自持。還有什么可以慶祝貞觀朝的大喜呢?凌煙閣里燈火通明,太上皇李淵親自彈起了琵琶,皇帝李世民站了起來,當(dāng)著同樣沉浸在歡樂之中的群臣貴戚的面,在父親的琴聲中,翩然起舞……
這是李世民時代一次登峰造極的勝利。就是從那個絢麗的夜晚開始,李世民被推舉為四夷臣服的“天可汗”。這不只是個虛榮的頭銜,而是宣告著,大唐可以組建“天可汗”聯(lián)軍了。
李靖,理所當(dāng)然是第一位“天可汗”聯(lián)軍統(tǒng)帥。
貞觀八年,他受命率領(lǐng)由漢族、突厥、契丹等各族將士組建而成的軍隊,出兵攻打吐谷渾。李靖迎來一生中最為艱難的一次行軍。吐谷渾盤踞在青藏高原的東端,仗著天時地利,曾經(jīng)三次令唐朝軍隊無功而返。
李靖的策略是:不做正面進攻。
幾十萬唐軍,硬是從青海甘肅交界的狹窄小路上穿越過去,在吐谷渾身后發(fā)起了進攻。半年的時間里,李靖橫行青藏高原五六千里,最終在積石山惡戰(zhàn)一場,吐谷渾可汗被殺,其國士盡歸唐朝。
李靖創(chuàng)下了貞觀時期唐軍“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的神話,也為自己的出征畫上了完美的句號。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馳騁疆場的主帥,已是65歲的老人了……
回想盛年時的長江之戰(zhàn),令人感嘆:還有哪一種環(huán)境、哪一種戰(zhàn)術(shù),是李靖所不能的?!
“李天王”進了封神榜
對于李世民來說,李靖不僅僅是一個戰(zhàn)神。
當(dāng)年,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水火不容時,李靖正手握重兵,駐防邊塞。李世民派人去征求他的意見,想在兄弟之爭中得到他的支持。李靖只是無言。他不愿卷入政治斗爭中,面對有恩于己的李世民,他選擇了中立。正是這個姿態(tài),贏得了李世民對李靖政治操守的信任——畢竟大臣當(dāng)以朝廷安穩(wěn)為重,這也體現(xiàn)了李靖政治上持重的一面。
大勝突厥后,御史大夫彈劾李靖治軍不嚴、縱兵擄掠、私占珍寶,李靖沒有辯解,只心平氣和地聽著。李世民知道李靖的委屈,親自向他道歉。大勝吐谷渾,又有人誣告李靖擁兵謀反,李世民把肇事者流放了。最后,當(dāng)跟著李靖學(xué)兵法的侯君集抱怨他不肯教最高深的兵法、是對朝廷有造反之心時,李靖總算回敬了一句:“這是因為侯君集自己想謀反?!辈痪?,侯君集果然卷入了太子李承乾的奪位之事,成為貞觀朝一個不和諧的音符。
李靖就是這樣坐在宰相位子上,為后人留下了一個沉穩(wěn)、謹慎的口碑。年近八旬的時候,他老邁的身體終于不能再為貞觀朝操勞了。退休之后,皇帝的書信頻頻捎來:“可有日夜照顧你的老看護?你的生活起居都怎么樣了?”一個手握兵權(quán)、功高震主的名將,能獲得如此真摯的君臣情誼,在歷史上何等罕見。
不過,才貌雙全的衛(wèi)國公李靖,到了民間故事里,便是另一種傳奇了。神話中的托塔天王,不知何時與李靖掛上了鉤,也不知經(jīng)過怎樣的演化,硬是把李天王弄到了陳塘關(guān),成了《封神榜》里的將軍不說,還有了個名叫“哪吒”的兒子。就像尉遲敬德和秦瓊慢慢變成了門神一樣,幾百年后,李靖也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戰(zhàn)神。
直到1300多年后的今天,在成陽的唐太宗昭陵里,李靖的陵墓依然那么顯眼。那是鐵山和積石山的身影,在風(fēng)霜雪雨中,講述著屬于李靖的驕傲一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p>
(選摘自《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