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 子 孫 珊
西餐吃什么?我們早已不陌生。然而,西餐怎么吃才健康?我們著實有些迷惘。
是從頭盤到餐后甜點的依盤畫葫蘆?還是看著老外的西餐食譜COPY不走樣?這樣做出西餐固然純正,但從健康角度而言,未必能和我們中國人的身體對上號。
所以,對于西餐,我們不能無條件得愛,選其優(yōu)、去其弊,才能愛出健康體魄。
不愛“繁花似錦”的面包
西式飯菜里,首要主食,不用講,自然是面包。如今面包對于中國人亦是親切不過的家常便飯,有一種說法道:中國人吃面包,遠遠多過洋人吃米飯。不過面包跑到亞洲,例如日本,例如中國臺灣、上海,竟變得面目全非,本土化得驚人。
比如說,上海開了很多臺式面包鋪,賣各種花樣面包,加肉松,加紅豆,加豬扒,加咖喱,加火腿腸,加了眼花繚亂的很多輔料,如同我們中國人的米飯被加進去很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吃起來非驢非馬不再有米飯的醇香。
其實,如此改良版的面包,一是口味太不地道,二是比較不健康。
在西方,和中國人民現(xiàn)在熱衷于吃糙米飯、五谷粥一樣,西式面包也善打健康牌,德國雜糧面包、農夫面包、黑麥長棍、全麥核桃面包等等,這才是如今的西方人真正熱衷的主食。
燉煮菜葷蔬互補更健康
西方飲食里,很多燉煮菜,英文稱作stew,手法集合了我們中國烹調的燜和燉。西式燉煮菜,大多選擇牛肉羊肉兔子肉,加入大量的香料和根莖類蔬菜,以漫長燉功,將多種滋味調和于一鼎,營養(yǎng)是極好的,口味也大多極好。
西式的這種燉煮菜,非??扇〉氖?,他們用上大量的洋蔥、土豆、胡蘿卜、紅菜頭、番茄、南瓜和各種豆類、菌類,經過悠長燉煮,吸融了牛羊兔肉的油脂和精華,健康美味,無論伴飯,還是伴面包,都是無上美食。相比來說,中國人的紅燒肉、鹵牛肉、白切羊肉這類,缺少了蔬菜的營養(yǎng),跟西式手法兩種路子。日常飲食里,經常借用一下西式手段來燉煮肉類,其實也是一種蠻好的花樣翻新。
喝湯喜溫要學習
跟千錘百煉的中國湯相比,西式的湯,除了個別作品之外,大多清湯寡水,幾乎不堪一吃。到西餐館子坐下吃飯,除了名聲極好的館子,一般的館子里,最大的冒險,就是點湯。
中國人尤其是廣東人特別愛飲湯,且湯的烹制上有煲、燉、滾、羹等多種形式,材料上除果蔬、禽肉、海河鮮、干貨還有特有的中藥材甚至野菜,無論對佐餐、養(yǎng)生、輔助治療疾病都十分有助。
這樣一比較,很明顯,西式的湯水在口味、賣相、營養(yǎng)成分上都失分不少。但是,有一點絕對可以打高分,那就是“溫度”。大多數中國人喜歡喝很燙很燙的熱湯,感覺很“爽”,而這一快感的背后可能付出的代價是——對食堂及胃黏膜刺激很大,容易誘發(fā)食道癌和胃癌。而美國人喜歡都喝口感溫熱的湯,從健康的角度來說,這點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生菜色拉加點料
西式蔬菜,多走生吃路線。生菜色拉清爽淡泊,口感脆嫩多汁,營養(yǎng)自然亦是沒有話講的,吃得慣的話,真是一種不錯的清補。
不過西式生菜色拉,大多配合煙熏火燎的大魚大肉而來,而中式飲食里,比較沒有那么多的火氣,所以,生菜色拉如果吃得過多,感覺會比較寒,對中國脾胃不是那么合適。如果實在愛死這一口,建議可在色拉的調料里,可以大膽創(chuàng)新,調進去一點新鮮姜汁,既醒胃,又養(yǎng)生,多吃亦無妨。
西式生菜色拉如今也有很多東方風味的調料不斷誕生,比較起來,這些新一代的色拉調料,比如,泰式的、日式的、中式的,大都少油少鹽少糖多醋,比傳統(tǒng)的西式調料,更加健康。
煎蛋流黃不可取
外國人的雞蛋,最動人的,都是拿油煎的。他們喜歡煎嫩蛋,只要一面煎,把雞蛋清煎到剛好凝固,蛋黃還是稀的。這個習慣其實不可取,因為國際衛(wèi)生組織曾有過警示:由于生雞蛋帶有足以致命的沙門氏菌及大腸桿菌,一旦忽略,可能會因吃了半生不熟的雞蛋而致命。此外,經常吃煎雞蛋,容易油脂攝入過量,誘發(fā)高血脂和脂肪肝。所以,對于雞蛋,還是中國人的烹飪方法比較合理,大多是蒸蛋羹、煮雞蛋、水臥蛋。而這些方法能比較完整地保存雞蛋的營養(yǎng)元素。
少鹽無精多健康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優(yōu)秀,四大菜系各具特色,中式餐飲口味多變、誘人可口,但往往都有一個問題:放鹽較多。攝鹽太多可引發(fā)種種疾病,比如高血壓、心腦血管及腎臟疾病。而西餐中用鹽較少,有的甚至完全不放鹽,這一點十分可取。此外,中餐中喜歡用來調味的味精對健康也是不好的。味精含鈉,過量攝入不但有損健康,而且影響幼兒神經系統(tǒng)和骨骼的發(fā)育。再看西餐,見到味精、雞精都SAY:“NO!”
甜品未必是“甜”的
甜品,西方人飲食的一大特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冰淇淋、奶酪、水果等等。然而,值得警惕的是,這種“肉類+甜品”的高熱量不符合東方人的生理特點,易導致肥胖、高血脂、糖尿病,且目前已有研究認為這種飲食方式可能會增加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因此,我們還是不要盲目跟風,喜滋滋地把甜品列入每日菜單的最后一項,小心到最后要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