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程
如果有一個人冷不防對你說“你有病”,中國人的第一反應(yīng)會是:“什么,我有病?我看你才有病呢!”
我們的反應(yīng)是由民族的歷史文化基因決定的。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蔡國的蔡桓公就遇到了這樣的尷尬事。他正在宮殿里坐得好好的,來訪的齊國醫(yī)生扁鵲在一邊觀察了一會兒對他說:“主君,你有病?!?/p>
不等蔡桓公反應(yīng)過來,扁鵲繼續(xù)說:“你的病現(xiàn)在還在皮膚表面,但如果不及時治療,恐怕會深入體內(nèi)?!辈袒腹粵]有感覺到身體不適,二來覺得在大庭廣眾之下、臣屬奴仆面前被醫(yī)生指責(zé)有病,是特沒面子的事,于是趕緊搖頭說:“我沒有病?!?/p>
見蔡桓公矢口否認,扁鵲便告辭出去了。蔡桓公看著扁鵲的背影,對左右說:“醫(y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看病,好顯擺醫(yī)術(shù),顯示自己多么未卜先知。”
過了十天,蔡桓公第二次被扁鵲指出有病。這次扁鵲說:“你的病已在肌膚里了,如果不治恐怕會再深人體內(nèi)。”蔡桓公仍舊沒理他。又過了十天,扁鵲第三次指出蔡桓公有?。骸澳愕牟∫呀?jīng)蔓延到腸胃了,再不治恐怕就危險了?!辈袒腹@幾天的胃口的確不好,覺得也許是得病了,可內(nèi)心卻拒絕接受。他毅然決然地不理扁鵲,堅持說自己沒病。
再過了十天,蔡桓公出巡時碰到了扁鵲。他感到身體難受,卻又說不出哪里難受,正想找扁鵲問問,不想扁鵲望見蔡桓公,拔腿就避開了。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為什么要回避。扁鵲說:“現(xiàn)在桓公病入膏肓,我實在無能為力,所以一見面就趕緊跑開,實在是怕被叫去救治?!辈袒腹犃嘶貓?,心理很排斥,但依然置之不理。
五天后,身體的疼痛終于讓蔡桓公忍受不了了,他趕緊派人去找扁鵲,不料扁鵲已經(jīng)逃往秦國去了。結(jié)果蔡桓公一命嗚呼。
蔡桓公的死很大程度上是咎由自取。他的病在體內(nèi)蔓延了一個多月時間,雖然在最初的時候身心自若,但后期卻身體不適。然而,明知有病,且神醫(yī)就在眼前,但他卻極為排斥自己病情越來越嚴(yán)重的現(xiàn)實,放任病情惡化,直到臨終之際才想到找醫(yī)生看病,只可惜為時已晚。
卻說扁鵲來到秦國,也遭遇了同樣諱疾忌醫(yī)的主兒。
秦武王生病了,把扁鵲請去看病。在此之前,左右大臣曾對秦武王說:“國君的病在耳朵之前,眼睛下面(可能是長了瘤子)。醫(yī)生去摘除它,手術(shù)不一定成功,反而有耳朵失聰、眼睛失明的危險?!彼郧匚渫跣睦锛认脶t(yī)病,又擔(dān)心有危險,便把大臣們的話告訴了扁鵲,意思是讓扁鵲找個輕松的治療方法。不摘除就有生命危險,要摘除秦武王又不讓,扁鵲來了脾氣,憤怒地把針石摔在地上,說:“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泰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意思是說,君王和精通醫(yī)術(shù)的人商量治病,又和不懂醫(yī)術(shù)的人干擾治療,透過這點就可以知道秦國的內(nèi)政,也一定是瞻前顧后,隨時有亡國的危險。
表面上看,秦武王是想治病的,并沒有諱疾忌醫(yī)。但是他既想治病,又不想吃苦,也不想冒險,更不愿意讓扁鵲用針石動大手術(shù),而是聽信左右外行人的意見干擾醫(yī)生治療,這也算是諱疾忌醫(yī)。
中國是一個對疾病或者自身缺點有著天然缺陷的民族,蔡桓公這樣的例子也許不多,但像秦武王這種隱蔽的諱疾忌醫(yī)者卻不在少數(shù)。從這個弱點出發(fā),我們看到歷史上的許多時候,中國人都是得過且過,危難時自欺欺人,不愿正視現(xiàn)實,更不可能奮發(fā)進取。國泰民安時一切都還好;一旦有了天災(zāi)人禍或外力刺激,隱藏在虛假平安之下的問題就都涌現(xiàn)了出來,使之付出巨大的代價。
最典型的歷史教訓(xùn)就是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明明已經(jīng)在保守、僵化的制度下虛弱不堪,中西方實力對比的天平早就傾斜向西方列強了,可朝廷上下還沉迷于“天朝上國”的幻夢中,大江南北保持一片和睦、平靜的景象,統(tǒng)治階層飲酒作詩、攜伴出游,朝堂之上朝臣們黨同伐異,遍行沽名釣譽之舉。當(dāng)英國人的大炮轟破天朝上國的迷夢之后,被歷史大勢越拋越遠的危險已真真切切地擺在了國人面前,但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仍舊躲藏在泱泱大國的虛榮中,指斥西方文明是“奇技淫巧”不足法。
晚清外交家曾紀(jì)澤將晚清那些崇尚清談流譽的士大夫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焉者,自守之士……中焉者,好名之士……下焉者,視洋務(wù)為終南捷徑,鉆營不得,則從而詆毀之。以娼嫉之心,發(fā)為刻毒之詞,此其下矣?!眳卿猎炝藥资镩L的鐵路,被士大夫和地主們花錢買下,拆了;郭嵩燾出使英國,揭開中國近代外交序幕,被人士指責(zé)為崇洋媚外、有傷風(fēng)化,召回國內(nèi)閑置不用……結(jié)果,中國陷入“遭受打擊——屈辱妥協(xié)——再受打擊”的惡性循環(huán),在黑暗落后的深淵中越陷越深。這其中多少有著咎由自取的蔡桓公的影子,也可以視之為中國歷史上的“鴕鳥政策”。
什么是“鴕鳥政策”?1891年英國《樸爾摩爾新聞》首創(chuàng)了“鴕鳥政策”一詞,并解釋說:“鴕鳥遇到危急,把頭鉆到沙堆里,以為就會平安無事?!薄傍r鳥政策”被各國、各學(xué)科采用,諷刺那些不愿正視現(xiàn)實、自欺欺人的人和事。許多中國人就是奉行該項政策的“鴕鳥”,明明飛不了,明明出現(xiàn)了危險,但就是不采取積極措施,任由危險加劇,悲劇發(fā)生。
鴕鳥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鳥,但因為太消極面對外界,慵懶無為一生,久而久之,飛行能力竟然慢慢退化,最后連飛翔的基本技能都喪失了,更不用說臨危反抗,這種心態(tài),被稱為“鴕鳥心態(tài)”。
遺憾的是,“鴕鳥心態(tài)”在中國人心中普遍存在。
君不見,上自老太太,下自小伙子,寧愿從街欄縫隙穿過車來車往的大街,也不愿意走幾步之遙的過街天橋;許多人在單位里混日子,“遇食頸如鶴,遇事頭如鱉”,相信“天塌下來有高個兒頂”;中國的衙門常被人批評效率低下,擁有“鴕鳥心態(tài)”;政府官員們明哲保身,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對新情況、新問題眼不見為凈,少有擔(dān)當(dāng)精神,更不用奢望奮進精神。
套用魯迅先生的話,“鴕鳥心態(tài)”的蔓延讓中國多有看客,少有沖刺的選手。
編輯/石用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