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向?qū)W生推介詩詞欣賞的入門技法,探究方式是一個恰切的選擇門徑,以李白的詩歌為觀照對象,鑒賞詩詞時抓意象、會意境、探情感,記手法、析詩詞、究情感,從而有助于豐富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開闊藝術藝術視野。
關鍵詞:詩詞 欣賞 技法 探究
由最初的填鴨式教學,到啟發(fā)式教學直到現(xiàn)在的探究式教學,課堂教學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民主,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同完成要解決的問題,給他們質(zhì)疑、探究的機會,學生之間看法、觀點的表達可以撞出思想的火花,從而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詩詞理解相對比較難,學生很難抓住詩人、詞人要表達的情感,通過學生之間的探究思想的碰撞,可以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由淺入深不斷深化升華進而總結(jié)詩詞鑒賞的方法。本文試以李白的詩詞為審美對象,借探究方式完成一次審美之旅,主要側(cè)重對學生進行了詩詞鑒賞的探究性訓練,和學生一道總結(jié)詩詞鑒賞的方法。
一、抓意象,會意境,探情感
詩詞鑒賞中意象—意境-情感是一條“流水線”,學生只有把握住這條線就才更好的體會詩詞的情感。 李白是一位寄情于山水,借詩詞中的意象抒發(fā)自己的情懷的詩人,尤其是開始漫游生活之后,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山水詩和送別詩,在這些詩歌中,有一種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韻味,那種灑脫自如無人能及,這種美在詩詞中感染者讀者。要想探究這種意境,首先要抓住詩詞選取的意象,如《峨眉山月歌》一詩,筆者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景物描寫,借詩中選取的半輪秋月,一江春水這些意象,通過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秋夜美景,這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詩詞的意境而且還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和寫作能力,在語言上會有很大的進步,詩詞的情感也就探究出來了;課本中選擇的《春夜洛城聞笛》是一道高考題,更適合學生進行意象意境的訓練,課堂上讓學生找出意象,學生只要抓住“折柳”這一意象,并且知道“折柳”這一意象的含義,詩句的情感問題也就解決了,簡潔而高效;比如《將進酒》,讓學生感受那排山倒海的氣勢,關鍵的詞語揭示了作者情感的變化:“悲—歡—樂—愁”,初讀的學生很難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于是筆者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分析、探究,有的學生說是“歡”,“人生得意須盡歡”,有的同學說是“樂”,“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就是歡樂,這時很多同學都躍躍欲試,作為老師的筆者又給予了適當?shù)狞c撥“我們不能只抓住作者要表達的表層意思,要透過表象抓住作者的內(nèi)心”,這時候有的同學就說了他們說的“歡樂”都是作者排遣內(nèi)心愁苦的一種形式,作者最終要表達的是“愁”啊,“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樣的探究讓學生印象深刻,最終情感的落點也就找到了。
學生通過李白的詩句掌握了分析意境—意象—情感的思路,總結(jié)答題的方法,學生學以致用去解決其他詩詞鑒賞中出現(xiàn)的問題。無論是分析意境還是探究情感都要從最根本的構成詩詞的意象入手,如分析意境的試題大致可以這樣提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或者“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當然也有很多變式,學生從意象入手,抓住意象構成的畫面用優(yōu)美的語言進行描繪,最終探究作者的情感,如教材中王維的《山居秋暝》就很適合這樣去做,“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笨丈?、新雨、秋、明月、清泉等意象構成了一幅山居圖畫,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展現(xiàn)了山居的幽靜,正體現(xiàn)了王維詩詞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這樣將課本的內(nèi)容和高考緊密相連,易于學生把握;比如在課外練習王磵的詞《浣溪沙·夢中作》的時候,詞的上闕重在寫景,并且運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讓學生在描繪景物中感受情感,“林樾人家急暮砧,夕陽人影入江深,倚闌疏快北風襟”,學生就這樣寫到:“濃密的樹蔭下掩映著幾個農(nóng)家,炊煙裊裊,江邊傳來村婦陣陣急切的搗衣聲;夕陽的余暉愁灑向江面,船漸漸遠去,人們歸家的影子倒影的江面,倚著欄干,任憑北風吹起了他的衣襟卻渾然不覺?!币徊糠謱W生就會提問“為什么風吹他竟然不知道”,“他想事情呢”“他想家鄉(xiāng)的情景呢”,學生之間互相質(zhì)疑,對詞的理解就更深入了;杜甫的《江村》是他的作品中少有的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有試題就提出問題“詩中是如何體現(xiàn)“幽”這一特點的?”實際上考查的就是就是詩清幽的意境。
二、記手法,析詩詞,究情感
詩詞鑒賞的藝術手法是詩詞鑒賞題的重中之重,學生更是要在背誦藝術手法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分析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表現(xiàn)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是考察的重點;表達方式中的抒情(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描寫(白描、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遠近結(jié)合),表現(xiàn)手法里的用典、對比、比興,修辭手法的夸張、排比、比喻、擬人,李白的詩詞更容易讓學生感受到這些藝術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膽的夸張、比興、象征、擬人等手法的有機結(jié)合盡顯李白詩的豪放,大膽的夸張進而可以體會李白的情感世界。如《將進酒》李白將自己的排比“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睔鈩莺〞?,一瀉千里,抒發(fā)了人生感慨?!氨薄皻g”—“樂”—“愁”,詩人的感情是跌宕起伏,其實,“盡歡”的狂放里,流淌著的是詩人滿腔的郁悶悲憤。末句“與爾同銷萬古愁”,回應篇首,戛然而止。真可謂悲到極點,痛到極點,也狂到極點,到極點的狂也看到作者內(nèi)心的苦悶與惆悵;《蜀道難》一課先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理解含義,分析他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學生分析到了他的反復詠嘆,讀到了他火山迸發(fā)式的感情,經(jīng)過老師的點撥意識到了反復手法與其奇特的想象和引用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并寫下了這些手法運用的妙處,“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驚嘆穿插在首中尾,形成了一詠三嘆的韻味,借古老的神話傳說表現(xiàn)蜀道的高險,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悲壯業(yè)績,又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寫“猿猱欲度愁攀援”,寫西游路途的險惡來強調(diào)蜀道的奇險,“連峰去天不盈尺,哭松倒掛倚絕壁”,夸張手法更是突出了雄奇險峻,虛實結(jié)合自然巧妙,“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一細節(jié)描寫更讓人體會到人物的心理,襯托出蜀道的險峻,分析這些藝術手法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探究體悟到作者的感情。
夸張、比喻、排比、虛實結(jié)合、細節(jié)描寫、白描、反襯等手法在李白的作品運用得比較成功,學生在他的作品中掌握了手法進行“移用”,解決其他作品中的問題。在文學史上李杜并稱,杜甫的作品中也可以體會到這樣的手法,比如《江村》一首中學生可以抓住細節(jié)描寫,“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頷聯(lián)頸聯(lián)細節(jié)描寫,梁間燕子, 時來時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鷗,忽遠忽近,相親相近。從詩人眼里看來,燕子也罷,鷗鳥也罷,不僅美好夏景讓人陶醉,家中的恬靜使詩人愜心快意: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癡情憨態(tài),望而可親;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覺可愛。讓學生體悟到作者那閑事的心境,進一步感悟作者的情感,感悟杜甫作品中少有的表現(xiàn)“小我”情感的作品。
學生喜愛李白,筆者正是抓住學生這個心理特點以李白詩詞作為突破口,探究總結(jié)詩詞鑒賞的基本方法,探究作者的情感。探究性詩詞教學讓學生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教師在指導點撥中傳授知識。探究是一種能力,更是在培養(yǎng)一種能力,探究讓學生的智慧之光閃耀,語文教學的課堂少不了探究,讓學生的理解在探究中升華。
(王秋冬 黑龍江大慶實驗中學語文組 16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