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圖通過對成語中的古漢語語法的分析,看漢語發(fā)展的繼承性,探究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分別從詞類活用、古漢語語序、特殊助詞、成分省略、判斷句和被動句等方面進(jìn)行討論。希望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加深對成語和古漢語的理解和認(rèn)識。
關(guān)鍵詞:古漢語 語法 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文化都有著民族傳承性。古今漢語一脈相承,現(xiàn)代漢語是從古漢語發(fā)展演變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無法割斷。古漢語中的語法要素自然也會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所表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集中體現(xiàn)在含古語素的現(xiàn)代漢語的沿用及常用的成語之中。無論從理解、運用成語方面考慮,還是從學(xué)習(xí)和掌握古漢語方面考慮,都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成語中所保留的古漢語語法的特點。
一、詞類活用
某個詞屬于某一詞類是比較固定的,而且各類詞在句中充當(dāng)什么成分也有比較明確的分工,這是古今漢語相同的。然而,在古漢語中,一些詞可以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的語法功能,這種現(xiàn)象叫詞類活用。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沒有的。古漢語這種獨有現(xiàn)象也反映在成語中。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形容詞、不及物動詞、名詞用如使動
所謂使動用法,就是指謂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施行的,而是主語使賓語施行的,主語對賓語含有“使它怎樣”的意思。
1.形容詞用如使動:小國寡民、完璧歸趙等。
“小國寡民”,是形容詞用如使動,即“使國小”的意思;“完璧歸趙”,這條成語是從《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摘取的[2]?!巴辍?,形容詞,本是完整的意思,在這里帶了賓語“璧”,就活用作動詞的使動用法,“完璧”,就是使璧完整無缺的意思[3]。類似還有:豐衣足食、強(qiáng)干弱枝、深溝高壘、良藥苦口、富國強(qiáng)兵、賞心悅目、明火執(zhí)杖、破釜沉舟、堅壁清野、正本清源、嚴(yán)陣以待、息事寧人等。
2.不及物動詞用如使動:勞民傷財、降龍伏虎等。
“勞民傷財”,“勞”是不及物動詞用如使動,即“使民勞苦”的意思;“降龍伏虎”,是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降”“伏”都是不及物動詞,這兩個動作都是使賓語施行的,意為“使龍降,使虎伏”,即“使龍虎都降服”。像這樣的成語還有:騰蛟起鳳、痛心疾首、降志辱身、動心忍性、驚天動地、驚心動魄等。
3.名詞用如使動:生死肉骨、汗牛充棟等。
“生死肉骨”中的“肉”是名詞用如使動,帶賓語,即“使骨生肉”的意思;“汗牛充棟”,出自《唐故事中皇太子侍讀文通先生墓表》,原文為:“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4]”這是夸張書籍很多,收藏時塞滿屋子,搬運時使牛馬累出了汗。還有:兵不血刃、汗馬功勞、禍國殃民、恩澤萬世等。
(二)形容詞、名詞用如意動
1.形容詞用如意動,如:是古非今、厚今薄古、不恥下問等。
“是古非今”,就是“以古為是,以今為非”;“厚今薄古”,就是“以今為厚,以古為薄”;“不恥下問”,“恥”是形容詞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其意思是不認(rèn)為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可恥。還有:貴耳賤目、不遠(yuǎn)千里、厚此薄彼、樂于助人、食不甘味等。
2.名詞用如意動:幕天席地、魚肉百姓等。
“幕天席地”,“幕”“席”都是名詞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其意思為“以天為幕,以地為席”;魚肉百姓:“魚肉”,名詞用作意動詞,主語把賓語“百姓”看成這個名詞一樣的事物,整個意思是:(反動統(tǒng)治階級)把老百姓看成可吃的魚肉。類似:草菅人命、千金一刻、師心自用、櫛風(fēng)沐雨等。
(三)名詞作狀語
名詞活用作狀語?,F(xiàn)代漢語中,除了時間名詞、處所名詞外,其它名詞一般是不能充當(dāng)狀語的。古漢語的名詞,包括普通名詞、方位名詞和時間名詞等都可以用作狀語,而且經(jīng)常不需要介詞的幫助。如:土崩瓦解、日積月累等。
“土崩瓦解”,“土”“瓦”,分別用作動詞“崩”“解”的狀語;“日積月累”,“日”“月”是時間名詞,分別用作動詞“積”和“累”的狀語。還有:繩鋸木斷、耳提面命、耳濡目染、言傳身教、口誅筆伐、頤指氣使等。
(四)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是用具有表示人或事物性質(zhì)、狀態(tài)等特征的形容詞代表所要表示的那個人或事物。因為這個形容詞具有了名詞的語法功能,所以活用作了名詞。這種用法,保留在成語中的也不少,例如:溫故知新、揚長避短、隱惡揚善等。
“溫故知新”中的“故”指舊的東西,“新”,指新的知識。類似的有:取長補(bǔ)短、刪繁就簡、乘堅策肥、披堅執(zhí)銳、竭忠盡智等。
二、古漢語詞序
(一)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如“時不我待、人莫予毒”等。在這種成語中必須有否定詞,賓語又是代詞,這兩例具備這兩個條件,分別有否定詞“不”“莫”,句中代詞“我”“予”作賓語,都前置到動詞“待”“毒”之前,其實應(yīng)是“歲不與我”“人莫毒予”。
(二)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如“何患無辭、誰為為之”,其實就是“患何無辭”“為誰為之”。此外,還有用“之”“是”代詞復(fù)指,使賓語前置的。如:“唯利是圖”就是“唯圖利”;“唯命是從”就是“唯從命”;“唯你是問”就是“唯問你”等。
(三)介詞“以”賓語前置的成語
如“夜以繼日、一以當(dāng)十、文以載道”等。此類成語賓語的位置在介詞的前面,是古代賓語前置句式的凝固,要理解它們,必須按現(xiàn)代漢語的習(xí)慣,把賓語移到介詞的后面,形成介賓結(jié)構(gòu)?!耙挂岳^日”就是“以夜繼日”;“一以當(dāng)十”就是“以一當(dāng)十”;“文以載道”就是“以文載道”。
三、成分的省略
(一)省略介詞
古漢語省略成分相當(dāng)多,成語也如此。如:“一字千金”,其實省略了謂語“予”字,即“一字予千金”,“一字連城”,其實省略了謂語“等”字,即“一字等連城”。此外,還有省略介詞的,如“付之一炬”,其實是“付之于一炬”?!笆唛w”,“束之”后省略了介詞“于”;“一言蔽之”,“一言”后省略了介詞“以”。
(二)省略代詞
如“引以為戒、忘乎所以”等?!耙詾榻洹保耙焙笫÷宰髻e語的代詞“之”,即“引之以為戒”;“忘乎所以”,“忘乎”后省略了代詞“其”,“即忘乎其所以”。
(三)省略連詞
這也是習(xí)慣上的省略。在成語中有:溫故知析(“溫故”與“知新”之間省略了連詞“而”)、過目成誦(“過目”與“成誦”之間省略了連詞“則”)。這兩條成語都是為湊四個格而省去連詞的。“溫故知新”,出自《論語·為政》,原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斑^目成誦”出于《宋史·劉恕傳》。原句是:“?。▌⑺迹┥俜f悟,書過目即成誦?!痹谶@里,“即”是副詞,實際上通連詞“則”。不過,這種省略要合乎古漢語習(xí)慣,否則也不能為湊四字格而隨便省略。
四、古漢語判斷句
古漢語的判斷句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它不用判斷詞“是”,而是其他方式,其中用動詞“為”構(gòu)成肯定判斷,用“非”構(gòu)成否定判斷。例如:“民為邦本”“高岸為谷”“人非木石”等成語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五、古漢語被動句
古漢語的被動句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在某些成語中保留了古漢語的這一特點。如“見欺于人”“蔓草難除”就是如此。前一例是有標(biāo)志的,即:“見”字,其中“于”字引出行為的主動者,意思是被人欺負(fù);后一例沒有標(biāo)志,是意念上的被動,意思是:蔓延的野草難以除掉。
六、古漢語中常見的特殊助詞
“羌無故實”的“羌”,“下車伊始”的“伊”,“語焉不詳”的“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也”等等?!把詺w于好”即彼此重新和好,“言”作為句首語助詞,沒有實義,釋文略而不注;“鋌而走險”指因無路可走而采取冒險行動,“鋌”,快跑的樣子,這個“而”是“不為義”的語助,相當(dāng)于“爾”“然”之類的詞綴(后綴),猶同“忽而”“頑而”“愛(菱)而”的“而”一樣。
以上列舉了六類成語中保存了古漢語中的某些語法特點的方面,雖然不一定全面,但可窺一斑。這些特點的遺留,說明了成語來源于古代漢語,并深深地打上了古漢語的烙印。了解這些成語的特點,對深刻理解成語是有很大好處的。通過分析這些例句,我們還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而對其他成語的理解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xiàn):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陳秀蘭.“成語”探源[J].古漢語研究,2003,(1).
[3]毛學(xué)河.成語是古漢語特點的縮影[J].漢語學(xué)習(xí),1994,(1).
[4]金惠明.漢語成語及其特性[J].黑龍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1,(6).
(陳顯順 徐州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