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吉林長春130118)
摘要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對傳遞信息,調(diào)動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參與,優(yōu)化課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大學英語教師應運用積極的非語言行為,刻意避免消極的非言語行為,恰當掌握好介入度,以找到教師的非言語行為與學生的課堂參與的最佳契合點,提高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教學;非言語行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大學英語課堂是師生互動的交往活動。在教學交往中,一方面,教師有意識地有準備地使用言語進行傳道、授業(yè)、解惑。另一方面,教師又在以非言語行為與學生進行交往。教師在課堂上的非言語行為,直接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
近年來,許多國內(nèi)外學者對學生的課堂參與做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數(shù)僅就學生課堂參與模式進行單方面研究,如曾琦的學生課堂參與現(xiàn)狀分析及教育對策——對學生主體參與觀的思考等。另一部分研究集中從文化角度論證其對學生課堂參與的影響,如:盧正芝的學會參與:主體性教育模式研究。在當前諸多研究中,從教師的非言語行為角度對學生的課堂參與進行實證研究的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探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的非言語行為與學生參與的關系,從而引起教師對學生課堂參與的關注,為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提供一些參考。
一、教師非言語行為及其分類
1、教師非言語行為
非言語行為指“在社會交往中,以姿勢、手勢、面部表情等身體動作表達類似言語信息的各種非言語線索和手段。”(2004,《心理學大辭典》)它包括靜態(tài)的非言語行為,如身體的姿勢、有身體所處的位置構成的空間姿態(tài)等和動態(tài)的非言語行為,如手勢、頭勢、目光接觸和面部表情等。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是在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特有的,針對學生而出現(xiàn)的、以交際為目的的教師借助個體身體態(tài)勢符號發(fā)出的動作,主要有頭勢、手勢、面部表情等。(周鵬生,2006)在英語教學中恰當運用非言語行為協(xié)調(diào)言語手段,有著言語無法替代的交際作用。
2、教師非言語行為分類
國內(nèi)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教師非語言行為進行了劃分。英國心理學家Victoria (維多利亞,1971)根據(jù)教師對學生的支持程度,將非言語行為分為七類。我國學者李振村,莊錦英則將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分為象征性的、說明性的、表露性的、體調(diào)性的和適應性的五類。本研究對于教師非言語行為的描述主要基于以下幾個維度:眼睛動作,手勢動作,姿勢和空間距離。教師的眼睛動作可細分為注視、環(huán)視和瞥視等變量。教師手勢動作可細分為情意手勢、指示手勢、象形手勢和象征手勢等四類(董遠騫,1993)。教師的姿勢變換可以有俯身、直立、面對、背對和側身等五種變量??臻g距離主要體現(xiàn)在師生在教室中位置的選擇以及師生空間距離的變化上。
二、研究目的及實驗設計
1、研究目的及方法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國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對學生課堂參與程度的影響。從而引起教師對于自身非言語行為使用的關注,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得出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對學生課堂參與程度的影響。
2、調(diào)查對象及研究問題
本研究隨機選取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的一個英語教學班,來自食品科學和財務管理的兩個專業(yè)共六十四名學生參加了該實驗。具體回答兩個問題:(1)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的非言語行為與學生的課堂參與有何種關系。(2)如何改進教師的非言語行為以提高學生的更大的課堂參與程度。
3、實驗設計
本研究對學生的課堂參與調(diào)查基于學生言語活動和非言語活動兩個層面展開。言語活動包括課堂發(fā)言,課堂質(zhì)疑,齊聲回答,小組討論,表演等。非言語活動包括記筆記,聽講,傾聽他人回答,積極思考提問等。
另外結合周鵬生對教師非言語行為的分類及具體變量,筆者對該班進行3次隨機課堂觀察,每次間隔十天,每次觀察時間為15分鐘。在課堂上根據(jù)四個維度觀察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并以每三分鐘為時間單位及時記錄教師非言語行為使用的次數(shù)及頻率。除此之外,認真記錄下學生課堂參與的總人數(shù)。最后通過曲線圖表現(xiàn)出教師非言語行為與學生課堂參與的相關程度。
三、研究結果及討論
1、試驗結果
每次課堂觀察持續(xù)15分鐘,以每三分鐘為單位記錄下教師非言語行為使用次數(shù)及學生參與人數(shù)。利用非言語行為總次數(shù)與學生參與人數(shù)曲線表現(xiàn)出相關頻率。描述性統(tǒng)計包括單位時間內(nèi)(3min)教師非言語行為次數(shù)和學生參與人數(shù)統(tǒng)計。單位時間內(nèi)教師非言語行為次數(shù)及學生人數(shù)比為:1-3min:30/45,4-6min:52/68,7-9min:78/87,10-12min:59/80,13-15min:43/51。根據(jù)此比例設計出相關曲線(圖一)。
2、討論
根據(jù)圖一可以看出,教師的非言語行為變化曲線與學生課堂參與人數(shù)的變化曲線趨于一致,因此教師的非言語行為與學生的課堂參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經(jīng)實驗觀察,1-3分鐘內(nèi),教師的非言語行只有注視、俯視及情意手勢等動作,相對應學生的課堂參與也只有聽講,記筆記等非言語個體參與活動。4-6分鐘內(nèi),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增多,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姿勢變換頻率提高,手勢運用相對頻繁。課堂參與方式增多,集體參與人數(shù)增多。7-9分鐘內(nèi),教師的非言語行幾乎涵蓋所有形式,尤其是空間變換頻率明顯提高。與此同時,學生參與方式多樣化,集體參與如小組討論和表演的學生參與人數(shù)明顯增多。10-12分鐘內(nèi),教師非言語行為相對前一時間段減少,但學生參與人數(shù)沒有明顯的變化,這主要是由于一些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學生的情緒及授課內(nèi)容等。13-15分鐘內(nèi),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明顯減少,相對應學生參與人數(shù)明顯減少,形式也主要集中在課堂質(zhì)疑與聽講等。
根據(j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師的非言語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教師的積極非語言行為會給學生帶來舒心愉悅之感,鼓勵學生進行課堂參與。另外教師課堂上空間距離的變化對課堂參與有很大影響,教師刻意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以提高學生接受信息的效率,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次數(shù)。
3、啟示
鑒于教師非言語行為的重要性,筆者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提出一些建議。首先,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參與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其次,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應適時適度且應刻意控制自己的非言語行為,因此如怒視等眼神、輕視等手勢之類的消極非言語行為教師應盡量控制。再次,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特點使用不同的非言語行為。如對于一些不積極的學生,教師應多用親切的微笑和親密的注視來鼓勵此類學生多進行課堂參與。最后,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的空間交往。教師在課堂內(nèi)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會使學生更好領會教師意圖,增加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四、結論
大學英語教學是一種雙向活動。課堂上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的重要方式,對于學生的課堂參與有著很大程度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師應注重自身非言語行為的訓練,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積極的非語言行為,刻意避免消極的非言語行為。在學生參與活動中,教師通過非言語行為不斷給與積極的信號和指導,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幫助學生降低焦慮感并建立信心。但值得注意的是,應該掌握好教師的介入度,以便找到教師的非言語行為與學生的課堂參與的最佳契合點,提高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葉瀾.“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1.
[2]周鵬生.教師非言語行為研究簡論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徐飛.國內(nèi)外課堂互動研究狀況評述[J].國外外語教學,2005,(2).
[4]Cooper,P.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 [M].Arizona:GorsuchScarisbrick,Publisher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