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提要2008年是個多災之年,自然災害的不斷頻發(fā),使政府和社會各界越來越關心我國建立巨災風險管理體系。本文通過借鑒國外發(fā)達國家成功的巨災風險管理體系,綜合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我國應建立政府和保險公司共同合作的巨災風險管理體系。
關鍵詞:巨災風險;政府;保險公司
中圖分類號:F840.64文獻標識碼:A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huán)境和地質結構都比較復雜,氣候多變,是自然災害較嚴重的國家。縱觀2008年,巨災風險不斷地發(fā)生,初步估計已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716.1億元,近十萬人死亡,僅汶川大地震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451.4億元,九萬多人死亡。2007年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為246,619億元,按照2008年預計的9%的增速,2008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268,815億元,全年因巨災風險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GDP的4%,其間接損失更是無法估量。巨災風險在對國家及人民造成巨大損失的同時,國家各級政府及人民又要對災后的重建工作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力,嚴重影響全年規(guī)劃建設。
像我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往往采用被動的災后融資,在巨災發(fā)生后,通過財政預算重新分配、獲取救助等方式獲得災后重建的資金。因此,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同樣的巨災發(fā)生,對我國的打擊要遠遠重于發(fā)達國家,一方面這種不可持續(xù)性的災后融資模式通過大額轉移支付大大削弱了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另一方面該災后融資模式本身是對深入發(fā)展保險業(yè)以及創(chuàng)新保險機制的一種阻礙,不利于整個保險業(yè)的良性發(fā)展。我國巨災風險管理手段十分單一,無論是十年前的特大洪水,還是2008年發(fā)生的冰雪災害,都是采用政府財政撥款救助為主要手段,社會捐助占有一部分,保險賠償微乎其微。
綜觀世界各國的巨災保險體系,可以把巨災保險模式歸為三類,即國家強制性的巨災保險模式、以保險公司為主的非強制性巨災保險模式、政府和保險公司相結合的巨災保險模式。
以美國為代表的國家主導型巨災保險模式,它是在國家強大的財力支持下,僅依靠政府的力量就可以對巨災風險所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和補償。此類巨災保險模式并不適合我國的國情。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fā)展時期,正加快邁進工業(yè)化,無論是引導投資,還是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如果一次巨災風險所造成的損失全部由國家財力來補償,將會占用大量的財政支出,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國家經濟及財政支出的整體規(guī)劃。所以,我國不可能采取全部由政府承擔巨災風險責任的巨災保險體系。雖然我國不能采取政府承擔全部巨災風險的管理模式,但美國的巨災風險管理仍存在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如美國為管理和經營巨災風險成立專門的聯邦保險和減災局,對全國巨災風險進行全面的規(guī)劃和統(tǒng)籌管理;此外,美國還對本國洪水多發(fā)地區(qū)實行強制購買保險,并且采取了激勵措施,鼓勵人們購買巨災保險。這些都是值得我國借鑒的。
與政府全部承擔保險責任的巨災保險體系相對比的就是由保險公司承擔全部保險責任的巨災保險體系。這種巨災保險體系,政府完全不參與,完全由保險公司承擔,但是保險公司通過再保險將巨災風險進行了最大范圍的分散。再保險市場的成熟和強大是此類型巨災保險得以存在的基礎。但是,這種巨災保險模式仍然不適合我國目前的國情。我國的保險業(yè)剛剛起步,整個保險業(yè)發(fā)展還僅處于初級階段,同時再保險市場也極其萎縮,保險市場面臨供給不足與需求無力的兩難境地。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保險市場還是再保險市場都無法面對巨災風險的沖擊。所以,我國也不可能建立由保險公司承擔巨災保險責任的巨災保險模式。
法國和日本是以政府與保險公司共同合作的巨災風險管理體系。但這兩個國家的巨災保險體系也存在很大的區(qū)別。法國的巨災風險管理模式是政府對所有保險財產進行再保險,并承擔著最后擔保人。與法國不同,日本的巨災風險管理模式把巨災保險財產分為企業(yè)財產和家庭財產兩種,政府不對企業(yè)財產提供最后的擔保,只對家庭財產提供了最后擔保。兩個國家的巨災保險都具有借鑒意義,相對來說,日本的巨災風險管理模式更具有針對性,家庭單位較企業(yè)單位,從抗風險能力角度講,處于相對弱勢;日本的巨災風險管理模式更多的偏向于弱勢群體的投保,對于社會穩(wěn)定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政府能拿出的財政性巨災補償金極為有限;也不可能以征稅的方式把巨災風險的損失均攤到每個人身上;向國際金融機構以貸款的方式緩解內部危機,容易形成外債風險。因此,政府不宜作為唯一的巨災風險損失承擔者。同時,地震、洪水等巨災風險均屬于小概率、高風險事件,其造成的損失即使是全國性的保險公司也難以承受。所以,由商業(yè)保險公司全面承保巨災風險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建立政府與商業(yè)保險公司合作的巨災保險模式,通過前期資金的積累以及政府和保險公司對損失的共同分擔,既能解決財政資金短缺減輕政府壓力,消除保險公司因巨額賠付產生的倒閉危險,同時又能將政府的立法、稅收、監(jiān)管、行政、補貼等政策性優(yōu)勢與保險公司的技術、人才等商業(yè)和市場運作優(yōu)勢相結合,互補短缺,相輔相成。
在我國政府和保險公司共同合作的巨災保險模式中,政府應著力組建巨災風險管理機構,根據不同類型的巨災風險,依據歷史上發(fā)生該風險的頻率、損失情況及所波及范圍等多種因素,制定不同巨災保險的合理費率、免賠額及具體的保險條款,以此規(guī)范保險公司經營準則和確定承保范疇,并在此基礎上強化完善巨災風險基礎設施等的公共產品,在財政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投保資源的無序以及無效流向,使市場成為巨災風險承保的最主要機制。
保險公司作為經營巨災保險的主體,承保過程中可以把巨災保險作為主險進行擴展,也可以設立專門的巨災保險。保險公司在承保巨災保險時,應充分考慮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均收入低,作為弱勢群體的家庭單位數量的巨大等基本國情,為確保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可以借鑒日本的巨災保險模式,把家庭財產保險納入國家巨災保險的體系中。保險公司承保的家庭財產巨災保險必須向政府進行再保險,而企業(yè)的財產仍然主要由保險公司經營。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根據自身實力以及對所承保的企業(yè)巨災保險的評估判斷,自行選擇是否將企業(yè)巨災保險進行國家擔保的再保險。如果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認為其所承保的企業(yè)巨災保險完全可以自己經營,則無需向國家進行再保險;如果自身無法承擔的企業(yè)巨災保險可以向政府申請再保險。由于家庭相對于企業(yè)處于弱勢,所以家庭財產巨災保險的費率和免賠率都會比企業(yè)財產巨災保險的費率和免賠率低一些,這樣不僅有利于鼓勵人們投保巨災保險,同時也有利于保險公司經營企業(yè)巨災保險。從國家角度看也可以減輕國家作為最后擔保人的財政負擔。
實行以保險公司為經營主體,政府為最終支撐的保險機制,一方面可以解放本應投放在基建領域、投資領域、金融領域、消費領域等的財政支出,借以增強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另一方面通過保險公司對涉足投保新領域的探索和機制創(chuàng)新,促進我國保險業(yè)行業(yè)結構的調整和優(yōu)化,使保險業(yè)發(fā)展趨于成熟化,提高國際競爭力。同時,政府還應要求保險公司為巨災保險提取巨災保險基金,以用來應對保險公司不能應付承擔的巨災保險,政府充當最后保險人,對保險公司和巨災保險基金都不能滿足賠償的巨災風險事件進行最后的賠償。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研究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