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翔
摘要:英語教學中的語法翻譯法與直接法的起源,特征和目標各不相同,它們各有優(yōu)劣,在實際操作中需結合運用,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語法翻譯法;直接法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7-0198-01
1語法翻譯法
1.1語法翻譯法的起源
語法翻譯法最早出現于18世紀晚期的歐洲,當時人們的教學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習書面的拉丁語,閱讀文學作品,并通過對拉丁語語法的邏輯分析、語法規(guī)則和詞形變化的記憶來鍛煉人的心智,該法的最早倡導者是德國學者麥丁格(JohannValentin Meidinger)和費克(Johann ChristianFick)。
1.2語法翻譯法的主要特征
這種教學方法提倡用母語教授外語,在教學中以翻譯和語法教學為主,以語法學習為主要方式,強調機械練習和語法的中心地位,比較重視外語習得中的語法學習和掌握。教學中,詳細地分析語法規(guī)則,然后用這些知識把句子和篇章翻譯成目標語,反之亦然。因其剖析語言知識系統(tǒng),以語法為中心,學習方法清晰明了。語法的教學是演繹式的,先講授語法,再通過翻譯練習、操練,依照教學大綱的步驟循序漸進,有系統(tǒng)地進行,翻譯是主要教學手段,尤其是句子翻譯。通常的練習是把互不相連的句子由目標語譯為母語,“句子是基本的教學和語言練習單位,由于學習者要記憶和學習語法規(guī)則,句子翻譯被認作是切實可行的,除提供練習機會外,語法翻譯的第二個目的是以更集中和明晰的方式舉例說明語法的用途,課堂教學一般由語法規(guī)則、目的語和源語對應的詞匯表和句子翻譯練習組成,語法講授、理解與翻譯操練相互促進。
1.3語法翻譯法的目標
語法翻譯法主要以書本為導向,學習語言的語法系統(tǒng),閱讀、寫作、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法知識的傳授勝于口語和聽力訓練,語言學習的目標是使學習者能夠閱讀外語資料文獻,用書面形式表述觀點,與真正的交際關聯(lián)不大。
1.4語法翻譯法的優(yōu)勢和劣勢
語法翻譯法這一教學法代表了語言學習的正統(tǒng)觀點,語法為學習者提供了正確使用二語的方針和準繩。語言學習被當作智力行為,即知識的習得,涵蓋了語言的方方面面,如詞匯、語法操作、句式和語用等,這些知識或許不會在對話中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一旦學習者有機會閱讀外語文本或表述自己的觀點即會奏效,學習者能夠自覺避免不合邏輯、不合語法的表達,少出差錯,提高可理解性,更易于有效互動。因此,語法翻譯法可謂是有著強有力的后勁,我們學習一門新語言時,經常從己知的語言開始,在此基礎上深入。一語與二語間的聯(lián)系是不容置疑、不容忽略的。典型的例子則是將一語作為參照系統(tǒng)學習二語,比較二者在語音、語義和句法等語法系統(tǒng)上的異同,學習者逐步地、有意識地從一語過渡到二語,翻譯時,學習者不斷練習使用詞匯、短語和句子等,對二語的使用越來越熟練。熟能生巧,翻譯手段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掌握二語,加快學習進程?;蛟S正因如此,這一方法一直流傳至今。
語法翻譯法以書本為中心,易混淆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忽視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學習者被要求記憶一系列的語言規(guī)則,無盡的詞匯、短語、表達法和其他語言現象。如此一來,學習者易感覺單調乏味,記憶的東西不實用,所講的“外語”顯得笨拙、過時,因這一教學法很少或沒有系統(tǒng)訓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兩種技巧——口語和聽力,易使學習者產生挫敗和氣餒,大多數學習者希望不必依賴母語就能自如地用外語交談,僅靠語法翻譯法很難使其如愿,同時,翻譯手段也存在缺陷。
2直接法
2.1直接法的起源
直接法這一術語并不是被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而是作為所有采用單一語言教學法的統(tǒng)稱出現的。直接法是相對于語法翻譯法而出現的,代表了傳統(tǒng)教學法的轉變。19世紀后期的工業(yè)化造就了一批新型的語言學習者,他們不愿遵循正規(guī)的語法教學,也不愿意依照傳統(tǒng)方法學習語言。一種新的教學法勢在必行,直接法因此應運而生。
2.2直接法的主要特征
直接法著重口頭表達和自然交際,語言學習始于日常表達,而非古老的語言文學。課堂行為用目的語以口頭形式展開,強調模仿,培養(yǎng)語言習慣。大部分時間用于提問和回答,練習包括替換、聽寫和敘述等形式,課堂上還會涉及聽力理解,聽力不是游離于口語之外的技巧。而是其基礎,聽力知識也會轉化為口語知識,一其學習也有利于其他技能的訓練。在直接法中,通過已知的外語詞匯或其他輔助手段,直接學習新詞語和表達法,具體詞匯用物體或圖畫示范,抽象詞匯則用意義聯(lián)系講授,不采用母語作參照,教師采用外語授課,充分利用手勢、動作、表情、實物、圖畫等直觀手段,講解避免翻譯和語法闡釋,將新語言直接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直接法,目的語在語內習得,意旨在第二語言(外語)內部,將其作為惟一參考的教學方式,不借助翻譯是這一方法的一大特點,僅用外語進行傳授,不涉及兩種語言的翻譯轉換,單語可以幫助學習者在二語內部建立言辭關聯(lián),使學習者能夠在沒有母語輔助的情況下駕馭二語系統(tǒng),同樣,通過語內策略,口頭表達直接與物體、情境以及思想直接相連。這種論點是直接法的基石,基于此,二語的學習更接近于第一語言(母語)似的直覺學習,語法規(guī)則的教學采取歸納式,學習者的錯誤被容忍,課堂上,教師須激勵學生直接、自覺地使用外語,再歸納出語法規(guī)則,由于學習者需自己總結語言點,難免會犯錯,如果交流中犯錯,教師不會打斷、糾正,以免影響其興趣,相反,鼓勵他們用外語思考,積極使用二語,重在理解和交際。
2.3直接法的目標
直接法強調口語優(yōu)先于其他方面,以保證交流,口頭表述作為初期教學目標,有別于前者??谡Z的重要性體現在教學法和課堂表現上,聽說先于寫作,小班集中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提問——回答逐步訓練口頭表達技巧。
2.4直接法的優(yōu)勢和劣勢
外語能力的一大特征是能夠口頭表達,有效地進行交際,直接法倡導的口語,是交際中最受歡迎的外語使用形式。課堂上,教師創(chuàng)造氣氛使學習者在會話中運用新語言,熟悉語音、語調以及如何斷句,從最常使用的日常習慣表達人手,以增強、維持興趣和自信,學習者自如流暢地用目標語進行交流。也會促進理解和感悟,學習者完全置身于逼真的外語環(huán)境中,使得二語學習似母語般自然。僅使用外語的教學手段使得外語信息集中輸入學習者腦中,只要輸入的信息無誤,學習者可以自動地、不費力地掌握二語,自然會從這一方法中獲益,加快學習進度,此外,高級階段用外語思考,會促使其不斷接近二語水準。
但是,直接法過分強調和歪曲了自然的母語學習與課堂外語習得間的相似性,把課堂與外部現實世界等同起來,因其缺乏強有力的語言學理論根據,對許多語言現象缺乏科學、系統(tǒng)闡釋,屢遭抨擊。直接法要求教師的母語即為目標語,或具有類似語言水平的專業(yè)人士。并非所有教師都可以依靠其自身能力和技巧掌控課堂。主要問題在于,直接法是用外語授課,盡量避免使用母語。
3語法翻譯法和直接法的結合
對于英語教學中的語法翻譯法和直接法,采用哪一種方法,這與教學目標有關。我們通常把熟練運用作為主要教學目的或目標,將其界定為聽、說、讀、寫四種技巧,或日交際能力。聽說與讀寫同樣重要,兩種教學法都應該發(fā)揮各自的作用,不應相互排斥。而應取長補短。前者缺乏的聽說訓練可由后者彌補,后者可借鑒前者加強語法規(guī)范學習,語法知識也可促進更有效的成功的口頭交流,因為學習者不僅需要懂得發(fā)音,也需要懂得如何遣詞造句。即使直接法占主導地位,教授語法規(guī)則也不可或缺,量多量少可視具體情況而定,通過學習這些規(guī)則,可使學習者習得的外語更為準確,而且,在適當的場合講授指導原則,也會節(jié)省學習者歸納總結的精力,使其少走彎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進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礎,此外,學習者應追求跨語言的目標,即對第二語言掌握到一定程度時。應掌握筆譯和口譯的技能,尤其是那些期望從事翻譯的人員,翻譯是講話人在幾種語言間斡旋的手段之一,直接法對翻譯的排斥并非在任何時候都合適。學習者僅用目標語進行交際固然不錯,但如綜合運用兩種方式,互通有無,取各家之長,勢必會取得更為有效的效果,總而言之,英語教學中語法翻譯法與直接法各有特色與優(yōu)劣勢,并無高下之分,在適當階段,兩者都是建設性的、有效的,分別適用于學習進程的不同特點和時期。如旨在訓練聽說能力,則采用直接法,強調翻譯、寫作或閱讀,則以語法翻譯法組織課堂教學,在學習初期,可以直接法為主起步,以培養(yǎng)興趣和語感,隨著學習的深入,再以語法規(guī)范,輔以翻譯練習,具體來講,教師在課堂上可從英語語音、詞匯,釋義人手,根據學習者的水平高低選擇措辭,使用簡潔易懂的語言,以適當的語速講授,輔以體態(tài)語、舉例、故事和情景對話等手段,幫助其融入英語語言系統(tǒng),對于抽象少見的語言現象則用母語解釋,以助于理解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