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仔
一百多錠世所罕見的古墨在IT時代都成了古董。魯郭茅用毛筆書寫巨作的流金歲月,仿佛就在昨天。
福州路文化街最近辟建了一個上海筆墨博物館,不大,布置與陳列都相當精雅,徜徉其間,書香墨馨令人陶醉。似乎是一個見面禮,《金不換——王毅收藏徽墨展》在這里舉行,一百多件世所罕見的精品在IT時代都成了古董。魯郭茅用毛筆書寫巨作的流金歲月,仿佛就在昨天。
這批藏品的主人是王毅,一個非常低調的人,他尋訪20多年,已擁有1000多錠古墨。他的收藏在國內古墨收藏中少說也名列前十位。
在上世紀80年代,各大城市還沒有形成古玩市場,涉足古墨這個冷門品種的更如大海撈針。王毅遍訪上海幾家舊貨商店,均不見古墨的身影。舊貨店里的老法師告訴他,墨是書寫過程中的易耗材料,一般上海人不作為收藏品,尋找古墨要到鄉(xiāng)下去。王毅一聽覺得有道理,他知道天下好墨出自徽州,就坐火車去了安徽歙縣、休寧和黃山等地。當時,安徽的明清建筑雖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卻還住著人,劫后余存的雕花門窗和磚雕門樓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煙雨蒼茫中,王毅在幾個縣城的窮鄉(xiāng)僻壤尋訪古墨,果然斬獲了不少明清兩朝的古墨。
后來上海的古玩市場蓬勃興起,為王毅提供了新的機會。2001年,他在上海老街的藏寶樓看到一塊形狀特殊的老墨。直徑11.8厘米,呈扁圓球狀,是仿民國初年“世界地圖”繪制的,墨分兩面,代表東西兩半球。墨面敷彩飾金,黝而有光,所刻經(jīng)緯線清晰,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及版圖面貌。墨邊四周銘刻中英文款識。老板不知此墨的來歷,以區(qū)區(qū)數(shù)百元賣給了他。而王毅心里清楚,這錠由胡開文墨店監(jiān)制的地球墨參加過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世博會,這也是中國古老的文房用品第一次亮相世界舞臺,并一舉獲得金獎。
1990年冬,王毅出差北京,在琉璃廠看到一錠古墨,正面有“飲冰室用”五個字鑲嵌。王毅知道此為戊戌變法領袖、國學大師梁啟超的專用墨。遂以1000元購下。但此時王毅身上除食宿費、返程車費,僅剩一兩百元了。為購藏難得一見的寶貝,他毫不猶豫脫下身上的皮茄克和手表,才使買主松了手。
王毅的藏品中,200多錠文人自用墨是一大特色,比如唐寅、穆彰阿、李鴻章、曾國藩、洪均、王昶、吳省欽、周亮工、金農、袁枚、梁同書、于右任、趙之謙、王一亭、王文治、俞曲園等文人名士的自用墨,在國內是碩果僅存的。文人自用自制墨的用料與形制比一般商品墨高雅得多,式樣有提梁式、瓦當式、玉璧式、玉磬式、硯床式、古泉式、書卷式等,可用可玩,趣味盎然。
文人自用墨是東魏韋誕開出風氣的,后歷代沿襲至清代不衰。李陽冰、韓熙載、蘇東坡、黃山谷、陸放翁等都有自用墨,迨至清末民初,這種風氣達到高潮,大批文人墨客將自己的高雅情趣與理想追求融化寄托于一錠小小的墨上,或饋贈親友,或記事詠懷,或以物以志。十年動亂結束后,海晏河清,社會重新尊重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文玩清賞風尚歸去來兮,比如李可染、黃胄、謝稚柳、趙冷月等書畫家都做過自用墨??梢哉f,墨與硯臺一樣,留下了文化人的心跡,濃縮了藝術家與文化人的生命,是彌足珍貴的實物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