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劍
摘 要 本文從法理上的“當事人適格”入手,逐步分析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確定問題。在比較了國外典型的公益訴訟主體選擇之后,結(jié)合我國現(xiàn)實為公益訴訟中原告資格的選擇提出自己的意見。
關鍵詞 當事人適格 訴的利益 公益訴訟 公益訴訟原告
中圖分類號:D925.3文獻標識碼:A
公益訴訟在國外已經(jīng)是相當完備和發(fā)達的制度,而在中國卻處于起步階段,立法和實踐等方面還相當不成熟。就我國已經(jīng)發(fā)生的帶有公益性質(zhì)的民事起訴而言,大多數(shù)因為法院的“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裁定而早早夭折。究其根源,一方面是法院自身地位與政策的問題,另一方面,有很大原因在于民事訴訟立法對于原告主體資格的苛刻限制。于是在推進中國公益訴訟的浪潮中,對公益訴訟主體資格,尤其是原告資格的修正問題便成了眾矢之的。
一、民事訴訟中訴訟當事人主體資格的認定標準
在討論民事訴訟主體資格的問題時,“當事人適格”是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對于當事人適格的定義,不同學者存在著認識的不同。但總結(jié)各種觀點的共性,對于當事人適格存在如下共識:第一,當事人適格是一種資格或者權(quán)利;第二,當事人適格是針對某一具體的訴潛在當事人能否加入其中的標準,是一種具體的判斷。
因此,可以認為當事人適格是相對于當事人能力這種抽象判斷標準而言的具體判斷標準,也是一項較為具體的權(quán)利。一般社會主體欲具備某一具體民事之訴之主體資格,首先應當具備當事人能力,而后又必須符合當事人適格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一般社會主體經(jīng)歷了“二次判斷”。
毋庸置疑的是,當事人能力的判斷標準是明確的,為我國民事訴訟法明文所規(guī)定。那么,哪些民事訴訟主體符合當事人適格,或者說判斷當事人適格的標準是什么呢?
對于當事人適格的判斷標準,“管理權(quán)說”一度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管理權(quán)說的產(chǎn)生背景是民事訴權(quán)與實體請求權(quán)尚未分離時期,隨著法學理論的進步和深化,已經(jīng)越來越難以解釋客觀現(xiàn)實問題,這鮮明的表現(xiàn)在難以解釋消極確認之訴的存在依據(jù)問題上。于是,一種的新的學說“訴的利益”說應運而生。
目前,對于訴的利益的概念,學界仍有不同認識。但對于訴的利益的具體內(nèi)容則形成了較為一致的觀點。訴的利益的具體內(nèi)容,是按照訴的種類加以區(qū)分的,包括給付之訴的訴的利益、確認之訴的訴的利益和形成之訴的訴的利益。在這種判斷標準下,訴權(quán)不再是依附于實體請求權(quán)之上的附屬,同時民事訴訟的主體資格得到了擴張。
二、公益訴訟中原告主體資格的認定方法
在明確了民事訴訟主體資格的判斷標準之后,需要討論的是公益訴訟的主體(尤其是原告)資格判斷標準和認定方法問題。這里有個先決條件,即何為社會公益、何為公益訴訟?對于此問題的界定,學界尚未形成較為成熟且一致的觀點,但對于社會公益與國家利益的差異性,公益訴訟對傳統(tǒng)私益訴訟的突破性等問題上都持肯定的態(tài)度。
理解社會公益的含義,筆者認為可以參照《物權(quán)法》上所規(guī)定的“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quán)”中的“共有權(quán)”和“管理權(quán)”。社會是個人的集合體,每一個社會主體除當然地享有私益權(quán)利的同時,也應當基于這種集合關系而享有公益權(quán)利。從某種角度講,社會公益便是個人私益的延展、交錯和集合。因此,可以說公民個人是社會公益真正的權(quán)利來源,這種根源關系是間接的、終極性的,而非私益于公民那樣直接和密切。其他社會主體,比如政府、檢察院、社會團體等等,之所以能夠成為公益訴訟中的原告,只能是基于“委托”、“擬制”、“信托”、“契約”等方式獲得。具體而言,哪些機構(gòu)、組織可以獲得這種授權(quán),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會結(jié)合自身的綜合因素予以確定。
所以在確定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時,公民個人屬于當然主體,但國家在規(guī)制公益訴訟時又不得不擴大公益訴訟原告的資格范圍以更好的維護公共利益,于是便會規(guī)定某些特定的社會主體具備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如果說在確定一般民事訴訟原告主體資格時,采用的是“二次判斷”標準,那么在具體的公益訴訟中則需要“三次判斷”的標準。
基于通過上面的分析,在定義公益訴訟中訴的利益時,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公民和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社會主體,因社會公益受到侵害而向法院提起訴訟時,法院通過裁判予以救濟的必要性和實效性。而公益訴訟中訴的利益的判斷標準,與一般訴的利益判斷標準相同。
三、各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概述和我國公益訴訟原告的確定
對于公益訴訟中原告主體資格的確定,世界各國做出了不盡相同的選擇。美國以其集團訴訟而聞名,尤其是對潛在的原告的利益保護已經(jīng)達到了極致。德國最為著名的公益訴訟形式莫過于“信托訴訟”。法國以其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最為典型,日本則以行政當局作為公益訴訟的主要原告??梢姼鲊鴮﹄m然對公益訴訟原告主體選擇不同,但均是基于具體國情和法律文化的因素做出了適合自身的選擇。
我國的公益訴訟制度遠沒有上述國家成熟,對于原告主體資格的確定問題也沒有較為明確的答案。實踐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情形,包括公民個人和檢察院提起的代有公益性質(zhì)的訴訟。按照上文的分析,公民當然獲得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其他社會主體也可以基于法律規(guī)定獲得,但這只是一種理論性的探討,實踐中如何選擇,還要立足于我國的現(xiàn)實國情。
首先應當說明的是,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對原告主體資格的限制過為嚴苛,這樣,就導致包括公民個人在內(nèi)的任何主體都很難提起公益訴訟,建議我國在將來立法中對此進行修改,對于起訴只進行形式審查,降低訴訟的門檻。
在我國,目前可以考慮作為公益訴訟原告的對象包括政府、檢察院、社會團體、公民個人(代表人訴訟屬于此類)。政府是最為優(yōu)勢的訴訟主體,但對于公益訴訟而言,現(xiàn)實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政府的訴訟積極性,這尤其體現(xiàn)在行政公益訴訟之中,政府不可能站到與自己相反的立場上去。檢察院雖然在國外是比較普遍的選擇,而且其實踐效果也相當不錯,但是我國的檢察院屬于法律監(jiān)督機構(gòu),如果允許檢察院作為一方當事人參與訴訟,那么民事訴訟的平衡結(jié)構(gòu)必然被打破,這也違背最為基本的立法邏輯。而令人矛盾的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中國社會由檢察機構(gòu)提起公益訴訟的多方面現(xiàn)實優(yōu)勢。我國的社會團體其自主性和獨立性較差,如果考慮將其作為公益訴訟原告,由于現(xiàn)實中受政府的影響和多方面因素的牽制,發(fā)揮作用的空間會受到一定限制。公民個人無疑是最具積極性的訴訟主體,在我國,社會現(xiàn)實也客觀的證明了公民在推進公益訴訟發(fā)展問題上的巨大作用。無論是采取何種形式,包括個人訴訟或團體訴訟,都應當肯定公民在公益訴訟中的原告資格。
因此,對于我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選擇,筆者建議首先應肯定公民個人的合法資格,同時規(guī)定檢察院為我國另一公益訴訟原告主體。另外,法律還可以規(guī)定某些客觀條件成熟的社會團體具備公益訴訟原告資格。這樣建立的多元化公益訴訟原告主體,更有利于我國公益訴訟的順利發(fā)展。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 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四十九條第一款,“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②齊樹潔.訴權(quán)保障與當事人適格之擴張.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6/12總第18期.
③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專論.第171-176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④英國學者邊沁曾這樣表述“共同體是個虛構(gòu)體,……那么共同體的利益是什么呢?是組成共同體的若干成員的利益總和?!?[英]邊沁著,時殷弘譯.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
⑤但是,這種強勢保護也是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過程的。最初美國對帶有公益性質(zhì)的訴訟原告也設置了較為嚴苛的條件,參見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VALLEY FORGE CHRISTIAN COLLEGE,Petitioner v.AMERICANS UNITED FOR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INC., et al. No. 80-327.Argued Nov. 4, 1981.Decided Jan. 12, 1982.
⑥對于各國公益訴訟原告主體的介紹,具體參見 張艷蕊 《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研究-兼論民事訴訟機能的擴大》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載于中國知網(wǎng).
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一款規(guī)定:“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厲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