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寅
關(guān)鍵詞:清東陵;孝莊皇后;昭西陵;神道碑亭
摘要:在清初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中軸線上建有神道碑亭一座,開創(chuàng)了清代后陵建筑碑亭的特例。其原因是考慮到孝莊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住,以有別于其他后妃;又因遠離昭陵,故另建碑樓以示區(qū)別。晚清的慈安、慈禧之定東陵也修建了神道碑亭,但其只是一種窮奢極侈和妄自尊大的標志。
昭西陵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孝莊文皇后名布木布泰,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博爾濟吉特氏。她出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13歲時嫁給了皇太極,生有一子二女,一子即福臨,也就是后來的順治皇帝。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棄汗稱帝,肇建五宮,布木布泰被封為永福宮莊妃,順治元年(1644年)福臨嗣位,晉尊為皇太后,順治十八年(1661年)玄燁登基,再尊為太皇太后??滴醵?168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子時,孝莊文皇后溘然長逝,享年75歲。孝莊病危時,曾一再叮囑康熙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動,況我心戀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于東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笨滴醯圩裰I將祖母葬在順治帝孝陵的前方,并命將她生前最喜歡的新建寢宮5間拆運至墓地,原樣重建,是為暫安奉殿。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將暫安奉殿改建成昭西陵,并于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梓宮正式葬入地宮。
昭西陵的建制,在建筑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許多顯著的特點:一是陵寢有內(nèi)外兩道圍墻,是清陵中的特例;二是主要建筑隆恩殿為重檐廡殿頂,是建筑屋頂?shù)燃壸罡叩囊环N;三是昭西陵的陵寢門建在隆恩殿之前,一改以往建在隆恩殿之后的傳統(tǒng)做法,而建于隆恩殿之后的三座門又改建成卡子門,位于大殿兩側(cè),成為后來乾隆帝裕陵妃園寢的建筑藍本;四是昭西陵所在地勢平坦,沒有前朝和后靠之山,亦沒有左右護持之砂山,同時沒有溝河橋座之設,因而枉有山陵之稱;五是在昭西陵東西朝房之南,神廚庫以西,陵寢的中軸線上,建有神道碑亭一座,兀然矗立,給人以高山仰止之感。
在守陵人所著的《昌瑞山萬年統(tǒng)志》中明確記載:“神道碑亭內(nèi)碑一,恭鐫尊謚徽號,以上碑額俱滿蒙漢三體字樣?!痹摫がF(xiàn)已無存,因上世紀40年代遭火焚,所有木構(gòu)件付之一炬,現(xiàn)僅存墻體下肩。經(jīng)實地考察并對照老照片可知,此碑亭為重檐歇山式,黃瓦紅墻,上檐每面各顯一間,下檐每面各顯三間,四面檐墻各辟一券門,無券臉石,有腰線石、角柱石。檐墻上身城磚灰砌灌漿,外皮抹飾紅泥,提刷紅漿,內(nèi)皮抹飾黃泥,提刷黃漿;下肩內(nèi)外俱為砍細澄漿磚干擺。亭內(nèi)地面方形金磚鋪墁。臺基為正方形須彌座,各門前均有一座五級垂帶踏跺。青白石象眼,門洞內(nèi)有直欞桶扇門一槽,每槽四扇,橘扇門上方為月牙窗。下檐為一層額枋,戧脊上為五跑獸,梁架結(jié)構(gòu)、彩畫、天花、斗拱等情況不詳。從現(xiàn)存遺址看,每角上有柱3根,共12根柱。實際測得碑亭尺寸如下:檐墻面闊9.40米,門洞券面闊2.90米,墻體厚1.125米,臺明每邊長10.71米,臺明高0.78米,建筑面積114.70平方米。
亭內(nèi)有龍趺碑一通,陽面用滿、蒙、漢三體文字鐫刻“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翊天啟圣文皇后之陵”字樣,滿文居中,蒙文在左(東),漢字在右(西)。碑陰無字。陽面元寶文,龍趺下為石質(zhì)水盤,四角分別雕有魚(東南)、鱉(西南)、蝦(西北)、蟹(西南)。水盤表面雕刻海水、江崖圖案。被火后碑身及龍趺酥裂、剝落,破損嚴重,但碑身尚在,碑身面闊1.89米。
關(guān)于神道碑亭,《辭?!丰專骸芭f時立在墓道前,記載死者生前事跡的石碑,起于漢代,用于封建時代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人物?!薄掇o源》釋:“神道碑,立在墓道上的碑,上記死者生平。”由此可見,神道碑亭在陵寢建筑中至關(guān)重要,是彰顯死者一生榮譽的標志。
昭西陵為什么建有神道碑亭?筆者根據(jù)現(xiàn)有史料,得出如下結(jié)論:
一、昭西陵開創(chuàng)了清代后陵建筑碑亭的特例。
碑亭內(nèi)的赑屃相傳為龍所生的九子之一,其力大能負重,是高貴石碑的理想座基,至尊無比的皇帝大碑樓、神道碑亭都以此為碑趺。清初第一座皇后陵為孝東陵,內(nèi)葬有順治的孝惠章皇后及其28位妃、格格、福晉。雖然孝東陵的建筑早于昭西陵,建筑用料也十分精美,但卻沒有建神道碑亭。而昭西陵以后的泰東陵(雍正帝孝圣憲皇后之陵)、昌西陵(嘉慶帝孝和?;屎笾?、慕東陵(道光帝孝靜皇后及其他妃嬪的合葬墓)等,也均無此建制。不僅如此,在道光陵修建過程中,由于帝國主義的大肆掠奪,腐敗的清政府喪師失地,道光帝羞于祖制,下了一道諭旨:“自本朝起不再興建圣德神功碑,……在朕則何敢上擬鴻規(guī),妄稱顯號,而亦稱述之外,徒增后人之譏評,朕不敢也?!惫蚀耍缘拦獾垡院蟮闹T帝陵也僅有神道碑亭而已。由此看來,神道碑亭與圣德神功碑樓一樣,是只有皇帝才可建的尊貴建筑,昭西陵突破這一規(guī)制,有它的歷史淵源。
二、孝莊文皇后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卓越的歷史功勛是碑亭建制的堅實基礎。
早在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七月初七日,皇帝發(fā)布莊妃制誥冊寶:“奉天承運,寬溫仁圣皇帝制曰:自開辟以來,有應運之主,必有廣胤之妃,然錫冊命而定名分,誠圣帝明王之首重也。茲爾木布泰,系蒙古廊爾沁國之女,夙緣作合,淑質(zhì)性成,朕登大寶,爰做古制,冊爾為永福宮莊妃,爾其貞懿恭簡,純孝謙讓,恪遵皇后之訓,勿負朕命?!鼻f妃服侍皇太極19年,為清初帝業(yè)的建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崇德七年(1642年)十月,明將洪承疇戰(zhàn)敗被清軍所俘,“被俘至盛京,以死自誓,絕粒累日,精神漸委,皇太極令人百般勸降,終不聽”。是孝莊文皇后毅然接受了勸降使命,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巧簧之舌,“妃多方勸慰,迭進美饌,承疇漸甘之,……由是益日夜進勸,并反復喻以利害,承疇遂降”。由此,莊妃頗受皇太極賞識。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52歲的皇太極猝然死去,清朝的皇位立即成為人們覬覦的目標。在激烈的爭奪中,孝莊文皇后6歲的兒子福臨“突然獲得這一特大幸福之果”,而“福臨之所以得位,……以多爾袞之實力在握,欲借此以為弄權(quán)之地步也”。孝莊文皇后就是利用小叔子的特殊地位,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處心積慮,共謀鞏固兒子的帝基大業(yè),不惜背上“太后下嫁”的惡名,終于在多爾袞專權(quán)的時代,保證了順治帝位的鞏固,對此,順治帝百感交集。
順治帝在位18年,24歲時因患天花而死。8歲的玄燁在祖母孝莊后的擁立下順利登基,“玄燁心里很清楚,他所以能順利地登上大清國皇帝的寶座,祖母起了一語定乾坤的作用”。而在以后的皇帝生涯中,玄燁無日不在祖母的教誨下成長壯大,尤其是在康熙八年(1669年)“擒拿權(quán)臣鰲拜”,掌握了清王朝的命運,也仍然是孝莊后的作用。
三、順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對孝莊后的崇敬之情是昭西陵修建碑亭的客觀原因,而雍正帝的迷信心理又使此舉早日實現(xiàn)成為必然。
順治帝是孝莊文皇后唯一的兒子,對于他,皇太后抱有很大希望,福臨在位的18年中,她嘔心瀝血,盡心輔佐,當兒子為失去愛妃而悲痛欲絕,甚至想削發(fā)為僧時,皇太后都是深明大義,曉以利害,使性情脆弱的順治帝得以在清初的歷史中成為一代名君。在福臨病逝之日降頒天下的遺詔中,有引躬自責之罪14條,第2條云:“教訓撫養(yǎng),惟圣母皇太后是依,隆恩罔極,高厚莫酬,惟朝夕趨承,冀盡孝養(yǎng),今不幸子道不終,誠惘未遂,是朕之罪一也?!薄拔┦谭罨侍箜樦境蓄?,且冀萬年之后,庶盡子職,少舒前憾,今永違膝下,反上厘圣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由此可見母子情深、難以割舍的肺腑之言。
而康熙帝對祖母的感情甚至遠遠超過其父順治帝,他在尊奉祖母的冊文中,特別記下祖母“誨迪”之恩,甚至把自己軍事上取得的勝利都歸功于祖母:“臣祗遵懿訓,綏靖寰區(qū),叛逆削平,兵民休息?!弊婺覆≈?,康熙親自在慈寧宮護理,晝夜不離左右。祖母寧憩之時,他“隔幔靜候,席地危坐,一聞太后聲息,即趨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進”?!叭鍟円挂虏唤鈳В坎唤唤?,竭力盡心”。孝莊后病逝,康熙悲痛欲絕,遵諭將祖母葬于東陵,并將祖母生前最喜歡的新建寢宮5間拆運至墓地,原樣重建成暫安奉殿,上了尊謚。在以后幾十年的歲月里,康熙一直未解決祖母的陵寢問題,大概由于他太敬重祖母,無法又不忍按一般后妃的規(guī)制來約束建陵,故此耽擱下來。終于在雍正帝登基以后,孝莊陵寢得到解決。雍正是一位推崇祥瑞的帝王,他生性多疑,又很迷信,諸如“嘉谷生,瑞雪降,靈芝生,祥云現(xiàn)……”等都引發(fā)他的奇想,尤其是順治孝陵生出蓍草,康熙景陵上空出現(xiàn)五彩祥云,更使他浮想聯(lián)翩,甚至認為:“自孝莊文皇后安奉以來,我圣祖仁皇帝歷數(shù)綿長,海字安,子孫蕃衍,想孝莊文皇后在天之靈極為穩(wěn)妥。今朕身任付托之重,山陵典禮,宜斟酌盡善,永垂萬世?!苯K于將暫安奉殿改建為陵,且在諸多方面超越了皇后陵規(guī)制,尤其是修建了神道碑亭。
四、為了昭示孝莊文皇后顯赫的威名,有別于其他平凡后妃,加之遠離昭陵,修建神道碑亭成為必要之舉。
孝莊文皇后一生波瀾壯闊,歷經(jīng)太宗、世祖、圣祖3帝。由于她卓越的才干和崇高的地位,一生累加尊號:“世祖踐阼尊為皇太后,順治八年二月,世祖親政,恭上尊號曰‘昭圣慈壽皇太后,八月,世祖大婚禮成,加徽號‘恭簡二字,十一年六月,再以世祖大婚禮成,加‘安懿二字,十三年十二月,世祖冊封皇貴妃棟鄂氏,加‘章慶二字,至此為: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皇太后?!薄笆四晔プ嫠梦?,尊為太皇太后,康熙元年十月加上‘敦惠二字,四年九月,圣祖大婚禮成,加上‘溫莊二字,六年十一月,圣祖親政,加上‘康和二字,十五年正月,因冊立皇太子允礽,加上‘仁宣二字,二十年十二月,因滇黔蕩平,加上‘弘靖二字,至此為‘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75歲的孝莊后死去,上尊謚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圣文皇后”,到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又加尊謚“至德”二字。
由于孝莊后生前留有遺言,死后一定要葬在東陵,這就遠離了其夫皇太極在沈陽的昭陵而單建陵寢,因其在昭陵以西,名為昭西陵。既然此陵與昭陵同為一個體系,相距又如此遙遠,無法在建筑上加以標記,就只有另建碑樓以示區(qū)別了?!耙哉盐髁昃嗾蚜晟踹h,與孝東陵密邇孝陵不同,應請?zhí)亟ūぁ薄:螞r孝莊文皇后一生功績累累,名號尊謚顯赫,為了不湮沒這位清初名后,他的后世兒孫為其建碑勒文,也就成為很自然的事了。
五、晚清定東陵神道碑亭的建立,對比孝莊與慈禧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佐證昭西陵神道碑亭建置的真正目的。
史學界歷來將孝莊與慈禧這兩位清朝女主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其驚人的相似之處。其一,兩位均是母以子貴,在先皇駕崩、幼君新立的情況下,被尊為太后的。孝莊在順治之初,由于福臨年幼,當時的清廷內(nèi)部派系紛爭嚴重,君主之位岌岌可危,她巧妙地利用了小叔子多爾袞的軍事力量,穩(wěn)固了皇權(quán)。而慈禧太后在同治之初,由于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飛揚跋扈,兩宮太后及小皇帝的命運危如累卵,慈禧急中生智,與小叔子恭親王奕沂密定計策,除掉了肅順等“三奸”,奪得了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其二,險惡而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使得兩位太后從幕后操縱到走上政治舞臺,成為女主干政的典型。孝莊歷經(jīng)太宗、世祖、圣祖3位皇帝,輔佐了兩位幼主,經(jīng)歷過誅殺多爾袞黨羽、鏟除鰲拜等許多重大的政治斗爭,為清初皇權(quán)的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慈禧則經(jīng)歷了咸豐、同治、光緒3朝,親立了光緒、宣統(tǒng)兩位新君,兩度垂簾聽政,一次訓政,掌實權(quán)達48年之久,歷經(jīng)辛酉政變、戊戌變法、庚子之變等許多重大事件,在刀光血雨中爬上了晚清獨裁者的寶座。由此,我們考之昭西陵與定東陵建有神道碑亭,而清代其它后陵均無此建筑,則可見端倪。另外,若從昭西陵建神道碑亭緣于其距昭陵甚遠而特建此物,那么定東陵與定陵密邇,而定陵既已建有神道碑亭,則定東陵何故又做此冗物?在辛酉政變中勤王有功的勝保的一紙奏文道出了原委:“我文皇后當國初年,雖無垂簾明文,而有聽政實用?!庇纱丝梢姡敵鯛I建昭西陵,一定考慮了孝莊后特殊的歷史地位,才建置了神道碑亭。
雍正帝為孝莊后的昭西陵修建神道碑亭,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我們縱觀清代所有后陵,晚清的慈安、慈禧之定東陵居然也突破規(guī)制,修建神道碑亭,并在上面立碑勒文。但是,筆者認為,定東陵碑亭與昭西陵碑亭的修建有著不同的內(nèi)在含義。
其一,昭西陵碑亭建于雍正初年,是孝莊的后世曾孫雍正帝為了彰顯她的豐功偉績而主動建立的。而定東陵碑亭則建于同治十二年,是慈禧、慈安垂簾聽政時的產(chǎn)物,這是一種淫威,一種窮奢極侈和妄自尊大的標志,與前者相比,有著品位高低的區(qū)別。
其二,昭西陵修建時,正值清初康雍乾盛世,國庫豐盈,米爛陳倉,在陵寢上增加一些規(guī)制,似無可非議。而定東陵修建時,正值太平天國起義,外國入侵,戰(zhàn)亂頻仍,國庫空虛,兩宮太后卻在陵寢規(guī)制上刻意追求,大大突破成規(guī),使墓主人背上勞民傷財、窮奢極欲的惡名。
總之,昭西陵修建碑亭的背景是復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制定昭西陵規(guī)制的時候,一定有大臣談及碑亭的奏文,甚至還會因此而引起建與不建的爭議。由于筆者未能查到這些原始的直接材料,只能就現(xiàn)有材料膚淺地加以考證,希望專家學者加以匡正。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