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印譜
湖北南漳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三十四名職工一年吃掉四十萬元,網(wǎng)上曝光后,該中心辦公室主任馬勝利的解釋讓人感到有點“曖昧”:一是花費如此多公款與職工常年下鄉(xiāng)有關(guān),二是這筆錢部分來自財政補貼,部分來自中心的有償服務。
公款吃喝、公款送禮、公款旅游、公款出國等公款消費,這些年幾乎成了我國官場的痼疾。從人的本能來說,貪欲是與生俱來人人皆有的。如何遏制貪欲,我們以往的經(jīng)驗是不斷地樹立一個又一個廉潔奉公典型,借用個體的高尚情操和傳統(tǒng)道德來約束官員的貪婪行為,實踐證明收效甚微。我們也曾采取相應的懲罰手段,中紀委和各級黨政機關(guān)發(fā)布過不少相關(guān)文件,也處理過一些官員,然而懲戒的效果反倒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治理公款消費難道是官場的一道“哥德巴赫猜想”?
說難也難。就說公款吃喝一項,一個單位每年需要多少開支,數(shù)目如何確定?由誰確定?上級領導下來視察該不該宴請?宴請的標準是多少?陪同人員幾個人為宜?領導離開時該不該贈送點禮品、土特產(chǎn)?送多少為宜?吃喝的費用如何報銷,由誰來簽字?這些都是問題。我們曾規(guī)定過“四菜一湯”的標準,企圖減少鋪張浪費,然而試行沒幾天就偃旗息鼓了。
今年“兩會”上官員財產(chǎn)申報又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官員財產(chǎn)申報比遏制公款消費難度更大。時下個人收入呈現(xiàn)多種渠道,官員的隱形收入更難以捉摸。一個官員在私人煤礦入有暗股,一個官員為房地產(chǎn)商占地出過大力,想查清其中的“貓膩”,花費的可不是小力氣。
近期《書屋》雜志刊登一篇《美國市長》的文章,說幾年前一百多位中國官員前往美國的海沃市考察,該市市長不好意思地對客人說:“按照中國禮儀,我應該請你們吃頓飯??砂次覀冎贫鹊囊?guī)定,在外用公款請客超過九美元,視為行賄。如果你們不介意的話,就到我家里吃吧。”這位市長每天開著私家車上班,然后停在指定位置,辦理公務時換用公車,下班時又開著私車回家。這位市長說,公私分明,是對政府官員的起碼要求,否則,納稅人是不答應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這位市長的話點到了我們公款消費屢禁不止的死穴,為破解這道難題提供了思路。一是如何做到公私分明。官員配公車,原本是公事公用,可到了我們這兒便成了公款消費的私家車,不僅官員本人私用,其家屬和七大姑八大姨照用不誤。官員國內(nèi)開會,地點多選在著名風景區(qū),一天會議多天旅游,大家都已司空見慣心照不宣了;二是如何做到官員的一舉一動接受納稅人監(jiān)督??h長市長每年的辦公經(jīng)費應該是多少?應該由誰說了算?花超了怎么辦?不夠了怎么辦?每一筆開支該由誰來簽字報銷?這些都是監(jiān)督的內(nèi)容。
由此可見,治理官員濫用公款必須從制度上下猛藥不可,要讓大大小小的官員時刻恐懼制度的“高壓線”,要讓每一個納稅人都擁有監(jiān)督官員的權(quán)利。一旦有官員“觸電”,不僅會丟掉烏紗,而且會身敗名裂。
插圖 / 燭光下的盛宴 / 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