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武
小學教師萬紅總是認為“伙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每次開家長會,她都告誡家長,獨生子女本身就意味著孤獨。父母有工作,生活有目標,而孩子的生活沒有明確的目的性。除了作業(yè),他們無事可干,沒有精神負擔,他們更多的時候只有和伙伴一起玩耍、游戲,并通過游戲伙伴來發(fā)現(xiàn)自己、認識自己,品嘗各種歡樂和痛苦,通過在游戲中的守規(guī)和犯規(guī)來了解群體社會的各種規(guī)則。如果沒有伙伴,孩子就沒有機會學習參與群體活動的方式和手段,沒有機會向外釋放能量和感情,也沒有機會接受外來的沖擊和打擊,時間長了自然會變得孤獨、不合群。因此,萬紅老師總是鼓勵家長們讓自己的孩子多交一些朋友,多與伙伴們一起活動。
不過,萬紅老師最近對自己的這些想法產(chǎn)生了一些疑惑。事情是這樣的:萬紅老師的獨生女兒彬彬讀小學六年級了,最近,彬彬與同班的六個同學的聯(lián)系與交往太過密切。周六,彬彬要和同學一起去放風箏,并且不讓家長參與,這讓萬紅老師很為孩子們的安全擔心。周日,彬彬說同學們約好了到某某家一起做作業(yè)。下一個周五,彬彬說要出去給同學過生日,周二便要求萬紅老師撥一點資金買禮物。當然,彬彬自己的生日也就很自然地請了一大批同學在一起大吃了一頓,又一起去滑旱冰,有的同學趁此機會還溜進了游戲廳。孩子伙伴問的活動與交往過度頻繁,有時候打亂了家長們正常的生活節(jié)奏,由此,萬紅老師覺得做家長的應該對孩子們的活動進行一些限制。
只是,如何限制,萬紅老師很有些犯難了。
這一天上午,萬紅老師來到市文化宮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向該中心的少兒活動專家請教。走出活動中心的時候,她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
很快,萬紅老師向女兒彬彬打聽到了與其經(jīng)常在一起活動的各位學生家長的電話。從通話中,她可以明確地感到每個家長都對孩子們?nèi)绱嗣芗幕顒痈械綋鷳n,但又不好直接干涉,害怕引起反感。萬紅老師向各位家長告之了文化宮少兒活動專家的意見。這樣,眾位家長達成共識,集體采取教育活動,有效限制孩子們活動的第一步便實現(xiàn)了。
不久,在下一次活動時,孩子們便發(fā)現(xiàn)有兩個伙伴因為家里有事不能參加;再下一次,又有三個因為家里有事不能參加:再下一次,集體活動只有三個人了,活動漸漸被冷落了。
限制孩子們活動的第二步:找理由逐步減少孩子們集體活動的人數(shù)。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在不察覺的情況下,能夠自然地感覺到集體活動并非一定要參加不可,由此,不讓孩子們在心理上對家長產(chǎn)生逆反心理。
當然,“伙伴”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在減少孩子們這種頻繁的活動時,也還需要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讓孩子參加。在此后一段時間里,萬紅老師讓彬彬的幾個同學每人帶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到彬彬家開展了一次讀書活動。萬紅老師親自參與,既講讀書的方法,又讀寫結合給孩子們講寫作的方法。
其后,一個學生的家長把孩子們領到她的生產(chǎn)車間,讓孩子們參觀,讓他們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漸漸地,孩子們便認識到有家長參與的主題活動原來比自己組織的活動有趣多了。
這便是文化宮少兒活動專家提出的:家長根據(jù)自己的行業(yè)特點,組織一些主題活動,讓學生感受生活。
孩子不能沒有伙伴,但伙伴活動該限制時要限制,限制之后要組織,這也是我們大多數(shù)家長應該把握好的一個尺度吧。
(責編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