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化”理念要求從人本主義思想層層遞進的邏輯關系上把握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的內(nèi)涵,主要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自身三個方面關系的合理解決。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要從人的自然性、社會性、精神性三個方面展開工作視角,由此把握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思路,包括在教育實施中對全員的組織、計劃、協(xié)調以及教育內(nèi)容上的分層實施等工作措施。
[關鍵詞]以人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2-0024-03
[作者簡介]王禹杰,吉林建筑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吉林長春130021)
人類教育活動經(jīng)歷了從神化教育、物化教育向人化教育轉變的歷史進程。中世紀以前,神性統(tǒng)治一切,表現(xiàn)為“崇拜的教育”。文藝復興后,盡管破除了神性對人性的壓抑,人類又把自身外化為物,教育表現(xiàn)為物化。近代以來,隨著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和人性覺醒,人化教育成為必然。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論與方法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眾多研究者從歷史、哲學、經(jīng)濟學等不同的視角分析了人本管理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新特征。現(xiàn)代大學生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仍采取原有單一的、大規(guī)模的乃至說教式的教育方式,教育效果明顯減弱,而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高等學校中正得到越來越多的運用。如何正確認識“以人為本”的科學內(nèi)涵,如何從人本視角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化教育理念的主導地位,對于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以人為本”的內(nèi)涵
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對“以人為本”的界定,多從人本主義思想的發(fā)展過程予以理解。首先,從人類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發(fā)展過程來看,以人為本是人本主義思想發(fā)展的較高層次,主要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自身三個方面關系的合理解決。人本主義思想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超越自然(神)本位、超越人倫本位和以人為本i個層次。即人類相對擺脫了自然(神)的束縛,開始看重和強調人類本身——個人相對擺脫了傳統(tǒng)人倫文化的束縛,開始看重和強調個體的價值——個人相對擺脫了自身的束縛,注重個體的異化,最終強調一種充分發(fā)揮個人價值的“個性主義”原則。其次,以人為本與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基本價值追求是一致的??v觀馬克思主義的龐大思想體系,它構建了兩個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價值目標——建立共產(chǎn)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人主要是消滅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對立,能夠在生產(chǎn)過程中的各部門自由流動的人,它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的矛盾的完全解決。按照人本主義發(fā)展的層次,它應該屬于超越自然(神)本位(解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人倫本位(解決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之后的以人為本層次。由此可見,將“以人為本”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理念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內(nèi)在要求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視角
結合對“以人為本”內(nèi)涵的科學理解,人應該從三個方面來界定:人是自然的產(chǎn)物,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精神的載體,是自然性、社會性、精神性的辯證統(tǒng)一。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就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視角也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就人的自然性而言,尊重人、關愛人,弘揚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
人作為自然的產(chǎn)物,人類生存的基礎與自然息息相關,人是具有七情六欲的。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是人倫本位的典型代表。孔孟主張的為人之道在于“德”,強調以德立本,注重人類自身道德的完善和“仁、義、禮、智、信”等內(nèi)容的修養(yǎng)。并且,這種“人本”思想著眼于人類的群體意識,如“禮之用,和為貴”,“德不孤,必有鄰”,“不學禮,無以立”,這些以“人和”為貴的立身之“道”均強調人之根本位于群體之中,人的價值要在群體中得到承認才能充分體現(xiàn)。因此,關愛人必須注重人的各種實際利益需求,促進人在群體中實現(xiàn)個體的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馬克思說過,“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chǎn)”,“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因此,我們不能一提到物質利益、個人利益就認為是思想覺悟落后、個人主義思想嚴重、道德品質低下,從而忽視價值規(guī)律和人的本性。
(二)就人的社會性而言,實現(xiàn)人的個體價值、群體價值和人類價值和諧統(tǒng)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既不是絕對孤立的個人,也不是一個抽象的共同體中的普遍人;人既作為相對獨立的個體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體之中。個體、群體、人類都是人的存在形式。因此,“以人為本”必須兼顧人的個體價值、群體價值和人類價值,忽視甚至損害某一方面,僅僅只強調某一方面的“以人為本”是不徹底的。一般而言,當個體、群體、人類的利益關系發(fā)生矛盾時,個體應當服從群體,群體應當服從人類。當然,為群體犧牲個體或為人類犧牲群體利益時,必須盡量考慮讓這種犧牲最小化。
(三)就人的精神性而言,關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享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
人的精神性是人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基本標志之一。作為個體的人,其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統(tǒng)一體,這種矛盾源于主觀愿望的需要和客觀現(xiàn)實的無法滿足。因此,人對人自身的超越主要體現(xiàn)在人的精神需求對物質利益的超越上。人有一個善于思維的大腦,不僅能使人認識和反映自然,還讓人自我反省、自我尊重、自我控制,構筑了一個屬人的主觀世界?,F(xiàn)代科學表明:人是一種肉體和靈魂的綜合體,其存在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在眾多需要中,除生存需要的物質條件之外,人的精神性需要是第一位的。當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充滿理想、愿望、追求時,他可以在精神王國里馳騁,甚至可以忽視現(xiàn)實中物質生活的暫時不足以及社會關系中出現(xiàn)的不順、不滿和痛苦。反之,當一個人的現(xiàn)實物質生活很豐富而精神空虛,那無疑是將自己降到一般動物的水平。人的一切興奮、快樂、幸福、痛苦、悲傷等情感體驗,都是由思想意識等精神體驗傳輸給心理、肉體的。人最偉大的力量源泉莫過于精神的力量,所謂“人定勝天”,這種力量使人獲得價值、尊嚴和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宗教的產(chǎn)生源于自然(神)本位,但宗教同時也滿足了人的精神性需求。在宗教學家看來,任何一個人既需要世俗生活,又需要神性生活。這大約就是宗教能與現(xiàn)代文明和諧相處的真正原因。當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凝聚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社會功能,因此,必須將人的精神需求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視野。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及創(chuàng)新
(一)觀念更新
1、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在本文中可以理解為以教育的對象即學生為根本,它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地把學生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積極引導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從而提高學生參與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依靠灌輸教育,還要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讓他們在“自我”中受益。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使學生能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目前這一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心中尚未成熟,還沒有放到主要的位置。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以人為本這一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人為本能夠指導我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產(chǎn)生新的認識,從而豐富和發(fā)展以人為本的理念。
2、遵循“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基本工作原則
第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去開展工作。其本質上就是要在教育教學管理活動中以學生的生存、安全、自尊、學業(yè)、發(fā)展等需要為出發(fā)點和歸宿。唯有如此,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變被動為主動,達到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學會換位思考,多理解學生的行為活動。大學生群體也是個小小的社會,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學生們,在與他人和社會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種種問題。學生們往往會因為一時的沖動做出錯誤的事情,面對他們矛盾著的內(nèi)心世界,思想工作者要及時深入地分析發(fā)生矛盾時的心理活動、思想狀況以及實際環(huán)境,與其進行思想溝通,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用換位思考的方法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從正面的、積極的角度去理解學生的行為,多理解開導,從而避免學生走極端。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心中要始終裝著學生。大學時期,正是人生的轉型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大學生們內(nèi)心充滿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一些迷茫,也很容易受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非??释麆e人的關心和理解。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深入到學生當中,關心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學習和生活情況,特別是要關心和幫助家庭貧困的學生,為學生分憂解難,做學生的貼心人,使學生們從內(nèi)心意識到學校對他們是真心愛護的。這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服務意識
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以人為本,不僅要滿足人們的發(fā)展需要,還要始終貫徹良好的服務意識,學生需要的就是服務者以人為本、耐心細致的服務。在現(xiàn)實工作中往往會看到,有些服務者的服務意識淡薄、態(tài)度惡劣,導致學生的反感,產(chǎn)生不良影響,所以教育一定要更重人情味。教育者也是服務者,他們首先要去掉師道尊嚴的陳舊思想,不斷努力提高教育服務的品質,與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基礎上形成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雙向互動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一切從維護學生的權益和需要出發(fā),更好地發(fā)揮人文關懷在教育中的作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這種人情味濃厚的氛圍和寬松的環(huán)境下大顯身手,充分發(fā)掘自己的潛能。
(二)開展創(chuàng)新性工作
從本質上說,“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它包括師資的培養(yǎng)、學校領導的培訓和教師與學生、學校領導與教職員工、學校與社會等新型人際關系的締造。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物”為本,表現(xiàn)為把學校視為企業(yè),把教職員工視為生產(chǎn)機器的一部分,把學生視為學校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貫徹“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需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1,教育實施中的全員參與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習慣于將教育者視為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將受教育的學生視為教育過程中的客體,而一些現(xiàn)代教育觀念則視學生為教育主體。事實上,無論怎樣劃分,都有違“以人為本”的原則。按照一所大學工作上的分工,可分為教學、管理、服務三大塊。這種分工造成的事實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被嚴格限定為管理工作的職能,這就形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實上的弱化和缺失。在現(xiàn)代大學中,無論是教職員工還是學生,都是學校的主體。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應倡導人人是主體的全員參與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觀。
2,教育內(nèi)容上的分層實施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兩個誤導:一是思想教育(德育)政治化,將本屆思想或心理領域的問題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領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化,只有政治教育,沒有思想教育。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學生個性的差異,缺乏層層遞進的演化,沒有將所有學生納入自己的工作視野。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在全面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上深入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二是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這三個方面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上的三個層次,即以公民道德教育為基礎、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的教育過程。
3、教育目標上的全面發(fā)展
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實際教育目標過于強調“合格建設者”,即重視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忽視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yǎng);并且,在已嚴重弱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又往往只從“可靠接班人”的意識形態(tài)性出發(fā),強調政治思想教育,忽視基礎性的思想教育。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加上教育方式的簡單化(只注重“灌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從現(xiàn)代國際社會發(fā)展和我國國情出發(fā),“全面發(fā)展”的人應包括5方面的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術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人應該是會做人、會求知、會生存、會創(chuàng)造、會健體、會合作、會選擇、會適應的人。
由于受基礎教育不足的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壓力很大,既要彌補以往的不足,還要培養(yǎng)大學生步入社會的必備技能和素質。就目前而言,應重點關注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包括公德觀念)、心理素質、審美情趣及勞動觀念。教育者要把握時代脈搏,掌握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思想動向,因地、因時制宜,不斷開創(chuàng)思想教育的新局面。
(責任編輯:劉新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