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鋼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通過在教師傳遞的各種信息引導、控制下完成的,因此教師的每一個動作都將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相應的影響.而且,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對于學習者來說,配合體態(tài)語言的視覺刺激往往要比單純的聽覺或視覺刺激要強的多,這就為我們在教學中使用體態(tài)語言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筆者現(xiàn)以摩擦力這一知識點說明教師在授課中恰當?shù)倪\用體態(tài)語言的好處.
摩擦力這一知識點對于高一的學生而言雖然初中接觸過但在高中仍然是一個知識難點尤其是對于以下幾個問題的理解.
1.靜摩擦力方向總與物體間的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我們知道這種“相對運動趨勢”往往是看不出來的,同時“相對運動方向”對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學中可以分析人行走時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為例.教師可以在講臺上做出如圖1所示的姿態(tài),并將腳做出夸張的“后蹬”和“前踹”的動作,以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相對地面運動趨勢方向的具體情境.只有學生清晰的認識到了這一情境,分析思考問題才有了最原始的素材.
2.受靜摩擦力的物體一定靜止嗎?受滑動摩擦力的物體一定運動嗎?
由于對概念的表層理解學生往往忽視“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是“相對靜止”與“相對滑動”即使教師不斷的語言強化,由于學生腦海中沒有具體的情境,往往在概念的理解上出現(xiàn)錯誤.此時,教師可以用雙手做出如圖2所示的姿態(tài).
如圖2兩只手相互壓緊,有相對運動趨勢以產(chǎn)生靜摩擦力(此時可讓學生模仿).通過切身感受,學生體會到兩手之間已經(jīng)產(chǎn)生靜摩擦力了.然后在讓兩只手保持相對靜止狀態(tài)運動起來,問題迎刃而解.
對于受滑動摩擦力的物體是否一定運動,可如圖3.一只手靜止,另一只手在其上運動(此時可讓學生模仿).教師可以讓學生感知到靜止的那只手同樣受到滑動摩擦力,但是它沒有運動.
3.靜摩擦力的方向一定與物體運動方向在一條直線上嗎?
如圖4兩只手相互壓緊,有相對運動趨勢以產(chǎn)生靜摩擦力(此時可讓學生模仿)通過切身感受學生體會到兩手之間已經(jīng)產(chǎn)生靜摩擦力了,教師講解靜摩擦力的方向延手的方向然后再讓兩只手保持相對靜止狀態(tài)上下運動顯然與靜摩擦力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
通過以上幾個例子我們看到教師用體態(tài)語言展現(xiàn)物理過程具有簡單、直觀的特點.同時,用教師的體態(tài)來展現(xiàn)物理現(xiàn)象,可使學生產(chǎn)生親切感,從而縮小了學習內(nèi)容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而且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具有簡便易行、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