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真 張瑞霞 周艷霞
1 病歷摘要
患兒男,22 h,體質量3500 g。生后人工喂養(yǎng),一般狀況良好,全身皮膚中度黃染,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前囟平軟、呼吸平穩(wěn),心率138次/min,律齊,肝脾未及,肌張力正常,擁抱反射、握持反射均正常。查血清總膽紅素217 μmol/L,結合膽紅素25 μmol/L,未結合膽紅素192 μmol/L。血型B型,RH(D)陽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陰性,游離抗體試驗陽性,抗體釋放試驗陽性。產婦RH(D)陽性,血型O型,產前查血清抗B抗體效價1∶126,綜合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診斷:新生兒ABO溶血病,行常規(guī)治療患兒于生后第3天出現血便、腹脹,無嘔血,查體一般狀況良好,反應好,皮膚黏膜無出血點、瘀斑和紫癜,心肺聽診無異常,腸鳴音亢進,神經系統(tǒng)檢查未見異常。糞常規(guī):RBC 50~60個/HP,WBC 30~40個/HP,便潛血陽性。急診查全血分析:WBC 15.6×109/L,N0.72,L0.28,RBC 3.47×1012/L,HD 133 g/L,PLT 78×109/L,血平片鏡檢未見異常形態(tài)紅細胞。凝血象檢查:纖維蛋白原1.02 g/L,凝血酶原時間>60 s,部分凝血活酶時間>120 s,凝血酶時間44.4s,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陽性,D-二聚體陽性。診斷:新生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行禁食水,胃腸減壓,持續(xù)鼻導管吸氧0.2 L/min,記24 h出入水量,給予補充生理需要量和胃腸減壓丟失量。給予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首次10 ml/kg靜脈滴注,維持量5 ml/kg靜脈滴注,每6 h一次。頭孢哌酮舒巴坦靜脈滴注預防感染,碳酸氫鈉靜脈滴注堿化血液,肝素鈉以0.25 U/kg計算,第一次行125U靜脈滴注,每6 h復查凝血象一次,根據凝血象變化,調整肝素鈉劑量。經12 h抗凝治療,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原回升。經36 h抗凝治療,復查血小板:173.6×109/L,凝血象:纖維蛋白原1.46 g/L,凝血酶原時間16 s,部分凝血活酶時間34.6s,凝血酶時間25.9 s,DIC基本控制。治療3 d后,血清總膽紅素降低至120 μmol/L,ABO溶血病基本治愈,停止光療,經抗凝治療3 d,患兒無血便,無腹脹,便常規(guī)檢查無血細胞,便潛血陰性,DIC治愈。停用肝素鈉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繼續(xù)禁食、胃腸減壓,補充生理需要量和繼續(xù)損失量,靜脈滴注復方氨基酸和脂肪乳,保證熱能供給209 kJ/(kg?d)。患兒生后第7 d,體質量3300 g,停胃腸減壓后1 d。無腹脹及嘔吐,于第8 d停禁食水,給予喂水和糖水,無嘔吐及腹脹后給予喂1/2稀釋配方奶(能恩1號雀巢公司),每次2 ml, 1次/h,同時按0.5 g/(kg?d)增加復方氨基酸和脂肪乳,并靜脈滴注維生素復合劑和微量元素復合劑,同時準確記錄24 h出入水量,注意觀察有無嘔吐、腹脹及腹瀉。定期復查血糖、血電解質、尿素氮、肌酐和二氧化碳結合力。經哺乳后10 d過渡到全奶,奶量增加至500 ml/d,患兒體質量恢復至3500 g,痊愈出院。
2 討論
新生兒ABO溶血病是新生兒早期較為常見的引起高末結合膽紅素血癥的疾病之一。由ABO溶血病引起DIC鮮為少見。ABO溶血病是同種免疫溶血性疾病,免疫反應可引起紅細胞大量破壞。紅細胞內含有大量的促凝物質,如紅細胞素和磷脂類凝血活酶類物質。紅細胞破壞后這些促凝物質大量釋放入血,可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和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而引起DIC。DIC引起的出血可出現在凝血系統(tǒng)激活后的高凝期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激活后凝血物質大量消耗的低凝期[1]。治療中應結合實驗室檢查以確定出血的時期來確定治療方案,避免誤治加重出血。本病例以下消化道出血和腹脹為主要表現,實驗室檢查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陽性,確定出血為早期高凝階段,給予小劑量肝素抗凝治療后DIC得到有效控制。在抗凝治療過程中,結合實驗室檢查,監(jiān)測血小板和凝血象以調整肝素劑量至關重要。肝素過量可加重出血而加重病情。因本病例系消化道出血,為避免引起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采取了禁食和胃腸減壓,予胃腸外營養(yǎng)的方法以保證能量的基本需要量,在DIC治愈后,恢復胃腸喂養(yǎng),保證能量供應,滿足患兒生長發(fā)育需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2]。筆者以稀釋配方奶逐步增加奶量喂養(yǎng),并結合胃腸道外給予復方氨基酸,脂肪乳,微量元素和復合維生素以保證患兒生長發(fā)育的需要。
參 考 文 獻
[1] 王惠良,鄧海松,趙曉靜,等. 新生兒ABO溶血病的早期護理干預. 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1):1022-1023.
[2] 鄭菊,閆平.26例新生兒溶血病的護理體會.當代護士,2005,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