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盡可能縮小世界與中國的差距,國際乒聯(lián)煞費苦心,多次改革乒乓球比賽規(guī)則。但是,最先適應變革的仍是中國。
改革一:小球改大球
悉尼奧運會之后,乒乓球比賽使用直徑40毫米、重量2.7克的大球,以取代38毫米小球。目的是使球速變慢,增加比賽回合。此前,中國選手講究“前三板”,此改革之后,中國選手的相持能力變強。
改革二:每局11分
2001年,乒乓球比賽由每局21分制改為每局11分制。目的是增加比賽偶然性。中國隊為此苦練關鍵球和心理素質,反敗為勝的案例反倒增多。
改革三:無遮擋發(fā)球
2002年,國際乒聯(lián)推行無遮擋發(fā)球。目的是限制中國運動員的“獨門發(fā)球絕招”。從此后的歷屆大賽來看,中國運動員發(fā)球時的手腕動作更加微小,別國運動員甚至少了模仿的機會。
改革四:無機膠水
北京奧運會后,無機膠水被用于粘貼球拍。這樣做會使乒乓球的速度和旋轉一定程度上減慢,降低了殺傷力,從而導致回合明顯增多。從本屆世乒賽來看,擅打相持球的歐洲隊并沒有好的表現(xiàn)。
改革之未來
本屆世乒賽還沒開始前,一些新的改革議案已經(jīng)顯現(xiàn)。如增高球網(wǎng)讓削球手找到出路、以年齡限制中國運動員為別國效力、混雙比賽中國要與別國配對參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