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華
摘要:1,3-丙二醇(1,3-Propanediol,簡稱1,3-PD)是重要的溶劑和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聚酯,聚氨酯等可生物降解材料。本文討論采用化工工業(yè)傳統(tǒng)的沉淀法除去發(fā)酵液中的鹽類物質,同時可回收各種副產品,產生增值效應。
關鍵詞:1,3-丙二醇;發(fā)酵液
目前,工業(yè)上主要采用丙烯醛水合法,環(huán)氧乙烷法等化學法合成1,3-PD,化學合成法設備投資大,技術難度高,需要重金屬催化劑,污染環(huán)境,因此各國都致力于研究開發(fā)生物合成1,3-PD的技術[2]。微生物發(fā)酵法生產1,3-丙二醇具有條件溫和原料可再生,對環(huán)境污染少等一系列優(yōu)點,但是在發(fā)酵生產過程中,分離和精制過程所需的費用占成本的很大部分,例如傳統(tǒng)發(fā)酵工業(yè)(如抗生素、乙醇、檸檬酸)分離和精制部分占整個工廠投資費用的60%,面對重組DNA發(fā)酵,精制蛋白的費用可占整個費用的80%-90%。目前我國1,3-丙二醇的微生物發(fā)酵生產大多處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生產前的試驗階段,居高不下的成本是導致工業(yè)化進程延后的主要因素之一,發(fā)酵液中有相當部分的鹽類物質影響1,3-丙二醇的分離與精制,現今采用的脫鹽方法基本以電滲析除鹽為主,電滲析法除鹽除固定的設備投資外,膜的投資額度較高,且需要較高的維護費用,且電滲析法的除鹽后鹽水的排放對環(huán)境有一定的影響,若采用廢水處理,又會增加一部分的成本。
1 材料與方法
1.1 發(fā)酵液
實驗用的發(fā)酵液,可由各種產1,3-丙二醇的微生物經發(fā)酵培養(yǎng)而得到。
1.2 實驗設備與化學試劑
離心機、旋轉蒸發(fā)皿、5升量杯、電子稱、高效液相色譜、分析純硫酸、分析純乙醇。
1.3 分析方法
發(fā)酵液中的甘油、1,3-PD、2.3-丁二醇以及琥珀酸 、乳酸、乙酸、乙醇采用SHIMADZU HPLC測定色譜柱為Ammex Hpx-87H柱,柱溫65℃,流動相為濃度0.005md/L的H2SO4,流速為0.8ml/min;檢測器為RID-10A型折光示差檢測器。
2 實驗方法
向除去菌體后的發(fā)酵液體中加入硫酸后,濃縮、離心分離鹽類物質,再用乙醇(安全、易得、易分離)浸洗出鹽類物質所吸附的產品以提高收率,此方法利用了基本化學原理——相似相溶的原理。
3 結果與討論
3.1 濃縮后加H2SO4。
將去除菌體后的發(fā)酵液,用旋轉蒸發(fā)器濃縮至原體積的2/10~1/10,后加入與體積中各種有機酸鹽等摩爾離子濃度H2SO4,充分攪拌然后靜置、沉降分離完全后進行離心分離,在轉數為6000rpm條件下收率為90%,在轉數為4000rpm條件下產出收率為85%。分離出來的鹽為硫酸鈉,可精制后,作為副產品。說明此方法是具有實用價值的,需要進一步探討方法以提高產品收率、降低離心能耗。
3.2 濃縮前加H2SO4
將除去菌體后的發(fā)酵液用H2SO4調PH值到3~3.5,靜置沉淀后取上清液濃縮至原體積的2/10-1/10再靜置,沉降可觀察到固液分離明顯。采用2000rpm離心后,產品收率可達95%以上,前后分離出來的硫酸鈉均可精制后作為副產品,此方法相比2.1方法收率提高,能耗降低可更進一步探討方法的改進進而提高產品收率。
3.3 濃縮前加硫酸,濃縮后加乙醇浸洗
將除去菌體后的發(fā)酵液用H2SO4調PH值到3~3.5靜置,沉降取上清液濃縮至原體積的2/10-1/10,沉降離心,將上清液取出用95%的乙醇浸洗沉降物,然后再離心,將浸洗離心出的上清液與每一次離心的上清液再次濃縮,同時回收乙醇,濃縮液進入蒸餾工序進一步精制得到產品,1,3-丙二醇、2,3-丁二醇、乙酸、乳酸,同時經浸洗后的硫酸鈉經精制提純后作為副產品,產品收率可達99.5%以上。
本實驗表明,1,3-丙二醇發(fā)酵液的除鹽在加入硫酸是可行的前提下,再使用乙醇浸提,可使1,3-丙二醇在此過程中的損失率降至1%以下,相比前兩種方法更具有工業(yè)可操作性。
結論
1,3-丙二醇發(fā)酵液的脫鹽處理完全可采用加H2SO4沉降加乙醇浸洗,且較易獲得較高產品收率,更可達到將所有副產品回收的目的,不僅提高經濟效益,而且可同時降低對環(huán)境的污染。
參考文獻
[1]Zen A P,Biebl H.Bulk Chemicals from biotechnology: the case of 1,3-propanediol production and the new trends[J].Afvances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2002,75:240-259.
[2]劉艷杰、趙慶田、蔣巍等,1,3-丙二醇的生產技術分析[J],化學工程師,2002,(1):45-22.
[3]俞俊常、唐孝宣,生物工藝學,ISBN7-5628-0150-9/TQ,20.